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阎浩岗:《抗战时期稀见文学文献辑存》序

来源:“文艺批评”微信公众号 | 阎浩岗  2020年05月12日08:21

《抗战时期稀见文学文献辑存》阎浩岗主编(广陵书社2020年版)

自1937年7月始,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止,这八年间,中国的政治地理版图划分为三大块,即: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习称“大后方”,又称“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区域,称为“解放区”;日本人统治的区域,称为“沦陷区”或“敌占区”。其间,从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未被日军占领的上海租界地区,则被称为“孤岛”。因此,抗战前期的中国政治地理和文学地理版图,也可说分为四大块。抗战八年,虽然整个中国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但文学工作者并未停止工作;相反,他们写下大量作品。按《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1937-1945年间出版的新文学书籍,数量大大超过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且略多于新文学第二个十年。而这部《总书目》所收书目并不完全。

《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 贾植芳、俞元桂等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949年以后,上述不同区域文学所受到的待遇,却很不相同,研究程度也很不平衡。比较而言,在新时期以前,解放区作品受到更多重视和更高评价,大后方文学作品重版数量有限,所受评价亦有所保留;而沦陷区及“孤岛”文学几乎是盲区。新时期以后情况有所改观,对大后方文学的研究逐渐兴盛,沦陷区及“孤岛”文学也开始受到重视。然而,这些研究多集中于个别重要作家和为人熟知的作品,例如茅盾、老舍、巴金、曹禺、钱钟书、张爱玲、萧红、艾青、张天翼,以及师陀、梅娘等人的重要作品。虽然这些名家名作受到更多关注理所当然,但学界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毕竟受研究资料的限制,其中包括受所能见到作品的限制。相当多的研究者,立论依据的是作品选本。这些选本有的采用初版,也有的采用后来的修改版;最初的编选者选择作品时依照自己特定的趣味与观点进行了取舍,有些后起选本的选家又往往重复初选者的选择。这样,选本在为研究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研究者的文学视野受到限囿。除了个人原因,作品重版与选集编选还受时代社会环境影响。对于作家成分复杂的大后方文学来说,这一点尤其突出。

三十年前,重庆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这套书共分十编,二十卷,规模已经相当大,所收大后方文学作品已经较之以往任何选本为全了。夏衍先生在为本套书所写《总序》中,已认识到大后方文学与解放区和沦陷区文学有不同特点,他指出的编辑出版该套书的目的是“尽可能全面地、真实地、不存偏见地提供这个时期、这个地区的真实的资料,供后来者的讨论和研究”。为达到这一目的,他提出的编选原则与标准是“不以党派划线,不因人废言,不存偏见,不受旧观念的束缚”。这也是我们这套书系的编辑出版宗旨和书目编选原则。那么,既然有了那套《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我们为何还要编辑出版这套《抗战时期稀见文学文献辑存》呢?这首先是因为,三十年前那套书虽名为“书系”,其实仍是“作品选集”,因为它只收中短篇作品,长篇小说一律存目。而事实上,在大后方文学中,长篇小说是非常重要的文体,遗漏长篇小说及整本的散文及报告文学集而只选其中某些中短篇,无法反映大后方文学全貌;虽然《围城》《寒夜》之类长篇我们已再版重印不少单行本,但一些不太出名、不曾写入文学史的作品,却不易见到。我们这套书才是真正的“书系”,即一系列的单本书籍,而非作品选篇。它更能体现作品原貌与全貌。其次,虽然三十年前那套书出版于中共十三大之后的思想解放时期,但第三次国共和解、合作尚未实现,在选目上仍存在一定局限。这次我们尽量原版初版影印,而且侧重选择不太为人所知、不易见到的书目。该套书出版后,将弥补前一套书的遗漏缺憾,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更能体现大后方文学丰富性的资料。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全二十册)林默涵总主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越来越重视版本问题,也开始关注正文之外的“副文本”。有些作家不仅在作品写成前喜欢反复修改,作品发表后还因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多次修改,有的改动很大;有的改动篇幅虽然不大,改的却是关键细节。例如上世纪50年代及70、80年代之交一些老作家重版个人文集时所作修改。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读的是初刊本、初版本,还是修订再版本,关系不太大;但对于专业的研究者来说,所据版本不同,研究结论就有可能出现本质差异。所以,研究者选择文本阅读时,应首先选择初刊本或初版本。新时期以后出版了许多现代作家的全集,这些全集有的编得较好,有的却不太令人满意。某些全集不太令人满意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全集”不“全”,二是没有采用作品初刊或初版本。笔者一直认为,作家全集是给专门研究者用的,而非普通读者的普及读物——普通读者一般会选择选集或单行本,除非他对某一作家有特殊兴趣。研究者阅读作家全集,是为了解作家全部创作、了解其创作发展轨迹及思想艺术的复杂性。我们这套“书存”首先也是供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包括专家与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阅读使用的。当然,一般读者如果对其中个别书目感兴趣,也可自行选择阅读。因此,本套书采用原版影印,尽量选择较早版本,最好是初版本。个别重要文本,如果再版时有重要修改,则初版、再版皆收,以供对比。

既然主要是研究资料,所收书目内容丰富复杂,其中某些书目作者的观点,未必是我们都同意的,有些甚至是我们所反对的。但文学产生于对话,对话就需要不同声音存在。我们即使要批判反驳,也需要有批判反驳的靶子。而且研究者体验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不同,也应给其选择不同类型作品进行研究的机会。

《抗战时期稀见文学文献辑存》(广陵书社2020年版)

文学史永远处于不断的“重写”过程之中。每次重写的前提,既包括当下的具体语境与新的思想与审美认识,也包括史料的运用。其中,史料永远是前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多年中,曾经发表过作品的作者浩如繁星,思想艺术水平参差不齐。能进入文学史家视野、写入文学史籍者,永远是其中的极少数。文学史的大门是敞开的,文学史殿堂之中既有常驻者,也有“流动人口”,有去而复来、来而复去乃至去而又来者。文学史改写需要一个“资料库”,需要史家在淘汰某些作品的同时,从“库存”中选取新的入选者,从而给文学史带来新面貌。希望我们这套书能起到文学史书写“资料库”的作用。

2019年元月于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