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在嘉兴举办
来源:解放日报 | 施晨露  2020年10月21日09:17

原标题:跟巴老再回“嘉”——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在巴金祖籍地嘉兴举办

嘉兴有哪些文化名人?从茅盾、徐志摩、金庸、丰子恺、穆旦到当代的余华,人们可以列举出很多名字。有一位或许没想到,那就是巴金。

说巴金是嘉兴人,并非牵强附会。巴金祖籍嘉兴,生前,若是遇到嘉兴来客,他总是说:我也是嘉兴人。1982年写《随想录》中《西湖》一篇时,他特意附注“我们家原籍浙江嘉兴”。2008年,嘉兴市民选出“十大南湖名人”,并不出生于嘉兴的巴金位列其中。

2005年10月17日,巴老在上海病逝。10月24日,巴金遗体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举行,天南地北的读者赶来见巴老最后一面。长长的队伍中,有不少人表明自己是来自嘉兴的“家乡人”。次日,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开幕,嘉兴市图书馆同时展出“奔腾的激流——巴金生平大型图片展”。

15年后,10月17日,同样在嘉兴市图书馆,“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嘉兴站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揭幕。“我们与巴老再一次回‘嘉’,重续前缘。”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感慨道。

茅盾致巴金信札

“棠哥”嘉兴寻根之行

1923年,李尧棠19岁(1929年第一次使用笔名“巴金”),从成都到上海求学。这一年的6月3日,他和三哥李尧林第一次回到祖籍地嘉兴。

兄弟二人此行,是为了祭扫李家祠堂。在上海新申报社做事的堂叔李道澄指点下,他们找到了住在嘉兴城南门的四伯祖李熙平家。李熙平已经80岁高龄,祖居的房子位于嘉兴市区西米棚下15号(今梅湾街),房子是一楼一底加厢房。李尧棠和三哥被安排住在后楼的一间屋子里。

李尧棠到嘉兴拜谒的李家祠堂,位置在今天嘉兴市区塘汇的塘西街。祠堂是巴金二伯祖李忠清于清代同治年间所建。李尧棠第一次来时,祠堂已破颓不堪。兄弟俩草草祭奠后,写信向四川的二伯等人告知祠堂现状。不久,由二伯父李清城出资,委托嘉兴族人修缮了祠堂。

1924年1月13日,李尧棠和三哥第二次来到塘汇。此时,祠堂已修复。然而,看守祠堂的族人因嗜好鸦片,把祠堂大门拿到塘汇的一家当铺典当了。兄弟二人不得不将祠堂的大门赎回来,并让隔壁棺材店的一个木匠用铁钉加固好。

这一次嘉兴之行,李尧棠在西米棚下15号住了10天。这期间,他时常带着堂妹李德娴去附近玩耍,还买了一只花皮球送给9岁的德娴。1月23日,他辞别四伯祖、婶婶和堂弟端亮、堂妹德妤、德娴,返回上海。说起巴金,后来一直住在嘉兴的李德妤笑道:“棠哥人真是和善,就是四川话有点难懂。”

鲁迅致巴金信札

乡土观念如血缘割不断

巴金是李氏迁蜀后的第五代。据巴金曾祖父李璠所撰写的《先府君行略》记载,李氏祖籍嘉兴,世居甪里街。李璠之父李文熙,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游宦入蜀,历任青提渡盐场大使、崇庆州同知等职,遂定居四川。李文熙之兄李寅熙一直住在嘉兴,是一位风雅的诗人,著有《秋门草堂诗钞》4卷;寅熙无后,以文熙次子李玑为嗣,这一支在嘉兴繁衍。

人们熟知的《家》,没落的高家大家族,一生经历宦海沉浮、专制顽固、临终时有所悔悟的高老太爷,或多或少有巴金家族曾祖父李璠、祖父李庸、父亲李道河的影子。跨出深宅的巴金,则是家中的反叛者。

晚年,巴金写过《怀念二叔》,称“二叔也是教我讲真话的一位老师”;《随想录》中提到曾祖父李璠,认为他对岳飞、秦桧的认识是颇了不起的。

在周立民看来,相较青年时代的形象,晚年的巴金是一个回归者,“人是有底色的,乡土观念如同血缘一般割不断”。

上世纪90年代初,巴金将60多年前在南京所写、但当时并未发表的《塘汇李家祠堂》修订个别字句后,连同李氏世系资料,提供给嘉兴市志编纂室,资料上还有“芾甘修改”字样。

《塘汇李家祠堂》中这样写道:“我们由上海到了嘉兴——这是第一次住在四伯祖家里……后来,大叔自上海回嘉,四伯祖便约定与我们一路到祠堂去。我们四个人——四伯祖、大叔、三哥和我——坐了一只小船,船里面只好容两个人,现在坐了四个人,实在不舒服。大叔坐在里面,只能把头埋着,不敢伸直,便把两手放在膝上,我正坐在对面。船虽然小,然而湖面却宽,望着一碧无际的水波,令人眼界爽快。两岸有几处种有柳树及其他的树木,投影于波中,载沉载浮。最妙的是摇橹的声音,橹一摇,水便起了一种声音,这是很有节奏,不疾不徐,不高不低,并且很幽雅的。这种声音至今还留在我耳边。”

不止江南水乡的声音,饮食的味道也留在巴金的记忆中。巴金喜欢“南湖菜”。巴老弟弟李济生2002年来嘉兴时说过,巴金每次回四川老家过年,年夜饭总有一道叫“烟雨楼”的菜。这“烟雨楼”就是这一带宴席上常见的红烧蹄髈。有人问巴老有何长寿养生秘诀,女儿李小林苦思不得,只想出巴老的一项饮食爱好:吃肥肉。“一个人的口味是有文化记忆,有根的。”周立民说。

高莽画一个小老头(局部)

家乡人民的深深眷念

15年前,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很早就确定在嘉兴举办,并定下“巴金与当代”的主题。巴老去世后,巴金研究会曾打算改变研讨会主题,但李小林要求组委会什么都不要改变,按照之前准备的议题、议程进行下去。在巴老辞世的哀伤气氛下,工作人员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大家相信,办好这个研讨会和“奔腾的激流”生平图片展,就是向巴老表达家乡人民对他的思念之情。

15年后,“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回到嘉兴,有意无意中,展出方向竟与15年前一致,而内容涵盖更为丰富。其中有巴金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叶圣陶、冰心、沈从文等40余位友人及其家属的往来手札,巴金收藏的名家书画作品,串联起巴金的生平创作及巴金与嘉兴、嘉兴人的渊源。

在嘉兴甪里街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的李氏祖居遗址附近,嘉兴人修建了一座八角亭,取名“仰甘亭”。亭边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镌:“文学家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嘉兴市民敬仰巴金,故建‘仰甘亭’,以志永念。”嘉兴的巴金印痕不止这一处。塘汇长纤塘边,还有一座巴金石雕像——巴老坐在藤椅上,手里捧着茶杯,石桌上放着一沓书本,旁边几张石凳是招呼乡亲的座位。不远处有一座六角亭,亭匾上书写“随想”二字。

两座形式相近的六角亭“仰甘”“随想”,遥相呼应,留下嘉兴人对这位“讲真话”的世纪文豪的深深眷念。

“随想亭”所在位置,正是长纤塘从东而来的入口。17日下午,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开幕式后,一场巴金作品朗读会在长纤塘文化展馆开启。

“在我们的心目中,一直觉得嘉兴和上海是一体的。不是行政的原因,而是文化的、乡邻的,‘在一起’的感觉。或许和巴老也有关系。”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孙甘露说,巴金从来不是唱高调的人,他就像我们的家人、朋友,把自己放在平常人的位置,感受着这个时代;他对人民的关怀、对社会深切的同情和感动,是留给我们最重要的遗产。

(本文图片均由展览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