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严家炎:原始材料是文学研究的立足之本
来源:《新文学史料》 | 严家炎  2021年05月27日08:26

最近接受一家报社采访,结束时记者要我给青年学子提点希望,我只说了四个字“实事求是”。如果将这四个字落实到文学研究上来,那就是一切要从原始材料出发,以原始材料为立足之本,文学作品原著当然也包括在原始材料之中。

我1956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北大副博士研究生,1957年2月初正式进校学习。我的导师是杨晦先生和钱学熙先生。他们给我们的“见面礼”就是150多本书的清单(请见附件)。有了这样的基本功,我在拜读柳青先生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创业史》时,读出了与别的许多评论家认为该书最成功的人物是梁生宝的不同感觉,并于1961年6月在《文学评论》上发表《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一文,指出《创业史》里最成功的形象不是别人,而是梁三老汉。他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价值。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创作“中间人物的问题”,批评我的文章大概有100多篇。因为我认真读了原著,并依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写的文章,所以我坚持了自己的主见。冯牧当年秋末在《文艺报》一次会后留下颜默(廖仲安)和我,说到作协领导同志(指邵荃麟)对评论梁三老汉形象的这篇文章给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写得有深度。唐弢先生则向吕启祥等几位当时的青年学者说:“好文章要写出气势,论梁三老汉形象这篇文章就确实有气势。”新时期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和《中国新文艺大系》两套大型选集以及其他多种选集中,也都选入了这篇文章,可见它的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文学评论》编辑部张晓萃女士说,1961年秋天她到长安县柳青家中采访时,柳青对该文表示赞赏,认为它对梁三老汉形象的意义阐发较深,甚至连作者某些很隐微的想法也都精细地触及了。

六十年代编文学史教材时,北师大负责编现代文学史部分,参加者有李文葆、杨占升等,另外还有北大的王瑶、我,武汉大学的刘绶松,山东大学的刘泮溪,厦门大学的万平近,华中师大的黄曼君。事情上马后,进度不理想,北师大党委提出有困难,认为自己实力不够,要求请文学研究所唐弢先生来。唐弢先生来后,就确定了他当主编,王瑶等为编委,王瑶、刘绶松、刘泮溪、路坎和我是责任编委的阵容。我当时正由教育部派往匈牙利布达佩斯讲学,五天后就要走。唐弢先生听说后,让教育部把我扣下,不肯放我走。这是因为唐先生曾经读过我此前刊发的一些文章,觉得我写文章比较认真,责任感比较强,这样我就留下来了。在这之前,我和唐先生倒没有什么交往,后来因为在一起工作,来往自然就多了。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我至今都时常想念他。

在编写现代文学史的过程中,唐弢先生也一再强调:要读原始材料,“翻阅期刊,以便了解时代面貌和历史背景”,“作品要查最初发表的期刊”,还开列了几十种最重要的文学期刊名单。这对我是又一次极好的教育。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阅读了近二十种文学和文化的期刊,留下了至今还保存着的十几万字的笔记,弄明白了许多纠缠不清的疑难问题。举例说,朱自清的《赠友》一诗,歌颂“手像火把”“眼像波涛”“要建红色的天国在地上”的革命者,这对于说明作者的思想和交往应该说都很重要。但他所赠这位友人到底是谁?原诗发表于何处?都不清楚。我翻阅了二十年代初期的一些期刊,发现此诗发表于1924年4月26日出版的《中国青年》第28期上。在此之前四个月,《中国青年》曾刊登过邓中夏《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一文,其中引录了他自己所作的两首旧体诗,正是表达了“共产均贫富”的理想。那么朱自清赞颂的这位友人,也许就是邓中夏了。然而这还只是一种可能性,尚不能确切地证实。及至进一步了解到朱、邓二人都是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文科学生,虽然朱在哲学系,邓在国文系,却都是1920年毕业的,完全可能是熟识的友人;至此,这种可能性更有所增大,却还不能真正落实。我又从朱自清将此诗收入《踪迹》集时改题《赠A.S》方面查找线索,想弄清A.S是谁。经过苦苦寻找,总算从《红旗飘飘》上看到一篇回忆文章,说邓中夏1923年在上海大学工作时,曾改用“邓安石”的名字,正好符合A.S的英文拼音,这才算一切口径都对得上,终于获得定论。我之所以能从1963年8月起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上发表《朱自清与邓中夏》等几篇文章,可以说正是全凭大量阅读原始材料的结果。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写作最艰苦、投入时间也最长的一项工程,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①;书中有好几章写完时都让我觉得仿佛脱了一层皮。之所以艰苦,首先在于这本书所要求的鲜明的原创性。它是这个学术领域中的第一本书,没有其他同类史籍可供摹仿借鉴,故必须阅读、梳理、提炼大量的原始材料,并贯穿作者自己许多独特的发现和识见。我否定了“问题小说”“为人生派”“东北作家群”作为小说流派存在的可能性,归纳出八个流派是“初期乡土派”“前期浪漫派”“革命小说派”“新感觉派”“社会剖析派”“京派”“七月派”“后期浪漫派”。从命名到流派特征的概括,可以说都包含着我的许多劳动和心血。八个流派中,初期乡土派、“革命小说”派、社会剖析派②、后期浪漫派,都是由我命名的。新感觉派被埋没了几十年,新时期经我发掘出来,所以施蛰存先生称自己是“出土文物”。

让材料本身说话;有一份材料,就说一分话;没有材料就不说话,这是我的习惯。其中“七月派”因胡风抗战初期创办的一份杂志《七月》而得名。《七月》发刊于一九三七年十月,初为周刊,后为半月刊、月刊、双月刊。一九三八年十一月,胡风举家去重庆北碚避难,《七月》杂志也随之在北碚安身。那么,有《七月》杂志,是否就一定有“七月派”呢?我也是从大量的原始材料中得出肯定的结论的。例如,编者胡风在创办初期就说:这是一个“同人杂志”或“半同人杂志”,它在“编辑上有一定的态度,基本撰稿人在大体上倾向一致”③。胡风通过刊物,团结着一批作家。又如,从现已公开发表的彭柏山一九三七年十月到一九四○年四月写给胡风的信中,可以知道:当时彭柏山、丘东平、曹白与胡风等人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共同关心着文学的时代使命,经常讨论着创作问题,交流着文艺思想,追求着某种理想的美学境界。《七月》周围这些作家对胡风非常推崇,有人甚至下过这样的断语:“中国文坛上将来有造就的人,恐怕只有老谷。”所谓“老谷”,即谷非,是胡风另一名字。而这个断语就发表在《彭柏山书简》的第一封信里,我是在《新文学史料》里查到的。④

《新文学史料》在我的文学研究生涯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仅仅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有关“七月派”的一节,就有三处注释来自《新文学史料》,《新文学史料》是我保存得最完整的期刊,从创刊开始至今,没有丢失一期。

注释:

①《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1992年获全国高校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2008年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百项精品成果奖”之精品奖。

②关于“社会剖析派”的名称,吴组缃先生得知后,当场就表示:“用这个名称很好,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③《七月》第15期所载座谈会纪要《现时文艺活动与〈七月〉》中胡风的发言。

④《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4期所载《彭柏山书简》第一封,1937年10月10日。

附:导师杨晦、钱学熙先生为一九五六级文艺理论研究生规定的必读书目

(一)

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哲学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四卷本,苏联编)

《列宁论文学艺术》(二卷本,苏联编)

《斯大林论文学与艺术》

《毛泽东论文艺》

《周恩来论文艺》

《拉法格文学论文选》

《梅林文学论文选》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集》(第五卷)

《高尔基论文学》 《苏联文学艺术问题》

《鲁迅论文学与艺术》(上下卷)

(二)

《诗集传》(朱熹注)

《楚辞集注》(朱熹注)

《史记选》(王伯祥选注)

《乐府诗集》

《昭明文选》

《汉魏六朝散文选》(陈中凡选注)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

《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注)

《陶靖节集》(陶澍注)

《六朝文絜》(许梿评选)

《唐诗选》(文研所选注)

《李白诗集》(王琦注)

《杜少陵集评注》(仇兆鳌注)

《杜甫诗选》(冯至等选注)

《王维诗选》(陈贻焮选注)

《白香山集》

《唐宋传奇集》(鲁迅编)

《唐宋文举要》(高步瀛选注)

《宋词选》(胡云翼选注)

《宋诗选注》(钱锺书)

《苏轼诗选》(陈迩冬选注)

《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

《陆游诗选》(游国恩等选注)

《古代白话小说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元曲选》(臧晋叔)

《关汉卿戏曲集》(吴晓铃编)

王实甫:《西厢记》

高则诚:《琵琶记》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全传》

吴承恩:《西游记》

汤显祖:《牡丹亭》

蒲松龄:《聊斋志异》

吴敬梓:《儒林外史》

曹雪芹:《红楼梦》

孔尚任:《桃花扇》

洪昇:《长生殿》

《近代诗选》(北大中文系编注)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老残游记》

曾朴:《孽海花》

《晚清文学丛钞》(阿英编)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注)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

《古诗源》(沈德潜辑)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张戒:《岁寒堂诗话》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严羽:《沧浪诗话》

王夫之:《薑斋诗话》

王士祯:《渔洋诗话》

叶夑:《原诗》

章学诚:《文史通义》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李渔:《李笠翁曲话》

刘大櫆:《论文杂记》

王国维:《人间词话》《戏曲论文集》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文学批评史》

罗根泽:《中国近代文论选》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三)

《希腊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

荷马:《伊里亚特》《奥德赛》

《伊索寓言》

埃斯库罗斯:《悲剧二种》

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

欧里庇得斯:《悲剧二种》

《阿里斯托芬喜剧集》

《圣经》

但丁:《神曲》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莎士比亚戏剧集》

莫里哀:《伪君子》《悭吝人》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席勒:《阴谋与爱情》《威廉·退尔》

《拜伦诗选》

《雪莱诗选》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司汤达:《红与黑》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

《农民》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左拉:《萌芽》

《巴黎公社诗选》

《密茨凯维支诗选》

《裴多菲诗选》

《易卜生戏剧四种》

狄更斯:《大卫·高柏菲尔》《艰难时世》

萨克雷:《名利场》

哈代:《还乡》

《萧伯纳戏剧三种》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惠特曼诗选》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果戈理:《钦差大臣》《死魂灵》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谢德林寓言选》

奥斯特罗夫斯基:《大雷雨》

屠格涅夫:《父与子》《罗亭》

陀斯妥耶夫斯基:《穷人》《罪与罚》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契诃夫戏剧集》

高尔基:《母亲》《在底层》《短篇小说集》

《自传体三部曲》

马雅可夫斯基:《列宁》《好!》

绥拉菲摩维支:《铁流》

法捷耶夫:《毁灭》《青年近卫军》

《腊玛延娜》《玛哈帕拉达》

迦梨陀娑:《沙恭达罗》

《泰戈尔诗选》

《一千零一夜》

《二叶亭四迷小说集》

小林多喜二:《蟹工船》

杨周翰主编:《欧洲文学史》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

亚里士多德:《诗学》

布瓦洛:《诗的艺术》

狄德罗:《论戏剧艺术》

莱辛:《拉奥孔》《汉堡剧评》

康德:《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美学》

《歌德谈话录》

《别林斯基选集》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杜勃罗留波夫选集》

泰纳:《艺术哲学》

克罗齐:《美学原理》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四)(中国现代文学部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