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聂震宁:“全民阅读” 不从青少年做起就是舍本求末
来源:《阅读与成才》 | 赵晖  谭越   2022年05月11日07:54
关键词:阅读 聂震宁

聂震宁

 

“十年辛苦不寻常”

《阅读与成才》:聂老师好,很高兴能跟您聊聊“阅读”的话题。在大家的印象中,您的名字似乎一直跟“全民阅读”紧紧联系在一起。自 2007 年提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以来,您一直在为阅读奔走疾呼,到今天阅读已经变成了一门“显学”,成为人人都挂在嘴边的议题。您觉得自“提案”以来,中国阅读状况发生的最大改变是什么?一直在“议题热搜榜”上的“阅读”是否真的“热”起来了?

聂震宁:2007 年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我作为第一提案人,和 30 位全国政协委员一起提出了《关于开展全国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的提案。但是后来的新闻报道中把“全国”两个字去掉了,我认为要开展阅读活动,就应该全国开展。

当时“全民阅读”这个建议提出来以后,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议论,相当多数的意见是肯定的,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很好的文化建设,要想文化发展繁荣,就应该推广全民阅读。但也有一些很不理解的意见,有人认为,有什么必要开展全民阅读啊?看电影、跳广场舞也是非常好的文化活动。甚至还有人出来说,祖国的大好河山应该多去游览,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只提倡“全民阅读”,是不是不够完整呀?我们提案里面还有一条,就是建议设立我们国家的读书日或者读书节,我们的理由是世界有读书日,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拥有几千年的阅读传统,也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读书节或者读书日。那么就又有人议论,现在什么都想过节,读书也要过节了!这些都是不理解的声音。其实我们是为了提示人们“读书”这个事情很重要。就像我们有世界水日、国际视力日、国际爱耳日,不是说全世界的人都只在这一天要关注眼睛、耳朵的问题。这些不理解的声音,最主要的是对“全民阅读”这个词比较陌生。

《阅读与成才》:是因为不理解,还是因为陌生?

聂震宁:首先还是因为陌生。中国人的读书传统古已有之,从先秦战国以来,有很多仁人志士提倡阅读,孔子、孟子、庄子……汉唐盛世都在提倡阅读,所以我们对读书并不陌生,但对“全民阅读”却感到陌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全民阅读”说的是大家都要来读书。现在我们已经不用再解释这个名词了,上网输入“阅读”这两个字进行检索,就会出来很多关于“全民阅读”的报道。所以确实可以说,“全民阅读”从大家比较陌生、知之不多,变成了社会的一个热词,阅读学也成了当今一门显学,可以说这十多年来是“十年辛苦不寻常”。但成果辉煌,有谁会不感到欣慰呢?

我本人在上世纪 80 年代写小说、做编辑,90 年代做出版社的领导,这么一路做过来,从写书人变成出书人,现在又做回了读书人,做阅读学的研究,也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从“活动”到“工作”

《阅读与成才》: 的确是“十年辛苦不寻常”,“全民阅读”能有今天的成就也非常不易。

聂震宁:当然,这是因为国家也在提倡 。2006 年11 月份中宣部等 11 个部门就提出了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当时我看到这个倡议,心里很激动,但同时又有一点点遗憾。因为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机构——宣传部、文化部、原新闻出版总署等等这些单位发起倡议,这是好事,但是我想这应该要开展成一个“活动”,这是其一;其二,它还应该成为我们国家、社会的一个经常性的活动。所以 2007 年 3 月份我在政协的提案中提出,在中宣部《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的基础上,我们不仅要倡议全民阅读,还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可以这么说,当时这个思考是符合逻辑的, 2007 年我们提出议案,2009 年中宣部就在深圳召开了“全民阅读活动经验交流会”,2019 年,时隔十年中宣部再次在深圳召开了“全国全民阅读工作经验交流会”。

请大家注意,一开始“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只是一个倡议,还不是“活动”,更没有说“工作”,只是中宣部第一次带领 11 个部门发出的倡议。然后 2009 年把它定为了“活动”,2019 年“活动”又变成了“工作”,从此“全国全民阅读”就成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倡议全民阅读”到“倡导全民阅读活动”,到“部署全民阅读工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十多年来“全民阅读”的发展脉络。

《阅读与成才》:“工作”与“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吗?

聂震宁:当然。“全民阅读”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一项活动,对于各级党委政府来说则是一项工作,这项工作有没有做好,那是需要接受检查的。既然是工作,就应该有部署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最后还要有评价。所以很多省市都要对各地市的全民阅读开展的情况进行考评,这样的话就成为了一项长期的工作。一件事情在党委政府这里成为一个长期的工作,那就是国家战略部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了。对一个人来说,对一件事采取长期主义的态度显示了你的追求;对于一个地方采取长期主义的做法,那就是一种境界。那么对于一个国家、社会采取长期主义的态度,就是一种战略部署,是一个带有相当明显战略目标的要求。所以如今“全民阅读”对大众来说,就不再陌生了,而是成为了“显学”,成为了我们社会一件需要长期落实的事情。

《阅读与成才》:可以说是您和其他委员的最初提案,推动了“全民阅读”这项工作的落地。

聂震宁:我在倡导上面做出了一点贡献。但全民阅读主要还是在党和国家的整体部署下,才提到工作日程上来的。党和国家的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各个专业、各个方面大家提出建议、意见,然后由党中央进行决策的。“全民阅读”关乎民族的精神,关乎社会的建设,也关乎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一个社会的最高境界

《 阅读与成才》:确实如此,“全民阅读”实在是太重要了。那么在您看来,比起提案时的情况,我们现在的阅读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还有哪些呢?

聂震宁:现在的情况可以从这么几个层次来谈。2019 年 8 月 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读者出版集团检查工作,作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示:“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可以说全民阅读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这个指示后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当然也是一种新的要求。怎么说呢?过去我们说“全民阅读”,总是提“多读书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得到改善”“多读书可以建设学习型社会”“多读书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的修养,可以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我们的教育必须改革,要开展更多的校园阅读”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具象、非常具体的要求,但习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这就把全民阅读与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么一个宏伟的目标连接起来了。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有民族精神的弘扬,而民族精神的弘扬当然要使民族精神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这就是一个新的境界和更高的要求。那么现在全民阅读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全民阅读使民族精神厚重起来、深邃起来。不是简简单单的开卷有益就算完成任务了,还是要有更好的内容,有更高质量的出版,有更高质量的阅读。

《阅读与成才》:具体说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聂震宁:我们应该注意到习总书记在这个指示中的第二个层次,即“建设书香社会”,在我的了解当中,这是习总书记第一次提到“书香社会”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这么一句话,接着 2014 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只是一个“倡导”;然后 2015 年就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请大家注意这时候就已经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了;2016 年的表述是“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普及科学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2017年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又是非常具体的要求——科学普及在中国也是一件大事,因为我们国民的科学素养在全世界排位仅在中等左右,是不够的,所以要求全民阅读要加强科学普及;2018 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9 年是“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你可能注意到了,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前后三次都提到了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因为 2019 年暴发了疫情,到了 2020 年就是“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2021 年又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就是把 2020 年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一起来谈,在这八次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到了“建设学习型社会”,还有其他具体的要求。

《 阅读与成才》:原来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法,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在里面。那么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书香社会”,到底应该如何建设呢?

聂震宁:“建设书香社会”有许多具体的要求,要做到“全民阅读”,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社会最高的境界。我曾经写过《阅读力》这本书,在书里我把阅读的目的分成了四个方面。第一,读以致知,读书首先是求知;第二,读以致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读书要有用;第三,读以修为,为了修养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第四,读以致乐,读书感到快乐。我在讲座的时候经常说,读以致乐是全民阅读的最高境界。全民阅读是什么?有些人求知欲很强烈,有些人并不那么热爱求知。有些人读书是要有用,对上班有用,对学习有用,对升学有用,对考公考干有用,所以读以致用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而有人希望自己成长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希望自己不是“三日不读书,则言语乏味、面目可憎”的人,要读书修养自己。但是作为全民阅读,大家应该是开卷有益,感到读书快乐,才会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所以书香社会的要求,我觉得是最高的要求。

“知书达理”与“知书达礼”

《阅读与成才》:如果要描述一下的话,“书香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聂震宁:就是整个社会以读书为美,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同时到处有书香,人人都知书达“理”。当然我说的知书达“理”的“理”,是讲道理,我读书我知道道理,但是知道道理有时候可能过于认死理,也不对呀,所以还得知书达“礼”,就是礼貌的“礼”,知书达礼就是要跟人交流,尽管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不至于失礼,我不至于跟你纠缠,因为知道我们除了一些道理之外,还有人际,还有人情,还有人文。对吧?所以“知书达礼”的这个“礼”,对书香社会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变成到处都是辩论的一个社会。所以说“书香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当然前面说“民族精神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这是我们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书香社会”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都读书的一个要求,一个非常高的要求。

《 阅读与成才》:聂老师您说得太好了。我们的社会的确不仅仅是需要懂道理的“达理”,还特别需要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达礼”,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这个社会到处都有这种书香呢?

聂震宁: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说,现在全民阅读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怎么样使得我们的阅读能够更加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厚重、深邃,更加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那么第二个难题,就是你说的怎么样使得我们的社会到处有书香。

人人爱读书,处处有书香,这就是我们现在“全民阅读”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说现在传播手段很多,读书手段很多,那么有人说喜欢网上读书,有人说听书重于读书,有人说喜欢纸质书多于电子书。还有各种各样的推广方式,等等。这些只是具体的工具性问题,但所有这些问题,解决的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先读起来!

我认为只要阅读,总比不读好。之前我写过一篇随笔,叫做《善待碎片化阅读》,我说手机上的阅读是碎片化的,碎片的时间读书也是碎片化的,碎片化阅读当然不利于一个人培养一种完整的阅读修养,但是总比不读好。

80 年代我在北京大学上学,那时候进城坐公交,车上挤一点的时候,就经常有人吵架,另外大家还很喜欢聊大天。现在你去坐公交车,会发现聊天的极少,偶尔可能会见到,一般时候大家都在看手机,坐地铁也是。当然现在地铁条件也改善了,人相对少一些了,但是大家抓着杠子还在那儿看手机。过去看书的人很少,都是在打瞌睡或者聊大天,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读总比不读好。融媒体的阅读是一个工具性的问题,我觉得只要读就好,不是特别了不起的难题。对出版社来说可能是难题,书不好卖,但是也有书卖得很好、融媒体也做得很好的出版社。

以数字化升级解决“乡村阅读”难题

《阅读与成才》:您刚才梳理“全民阅读”脉络的时候,提到了“乡村振兴”,其实“乡村阅读”也是全民阅读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

聂震宁:“乡村阅读”是全民阅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全民阅读的一个难点所在。要怎么解决呢?必须通过融媒体、数字化的升级。这个原来我是不太赞成的,我以前认为一定要读原著、读纸质书,现在看来不能够这么“按部就班”了。数字化升级,然后融媒体传播,通过这样的办法,可以让分散在乡村生活的居民们得到比较好的阅读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家书屋尽管建到了村里,但对他们来说还差“最后一公里”。为什么呢?第一服务跟不上,第二藏书不能满足,准备了大概几千种书,但不是他喜欢的类型,新书也不可能马上采购并及时送达,所以应该借“融媒体”来传播,用数字化的办法来升级。

阅读力决定学习力

《 阅读与成才》:前面提到您曾经出版过一本《阅读力》的书,我们看到您后来又出版了一本《阅读力决定学习力》的书,看来您对“阅读力”这个概念非常重视。

聂震宁:对,《阅读力决定学习力》是 2020 年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对“阅读力”再次做了定义。2017 年我写“阅读力”的时候,朱永新先生、邬书林先生都对“阅读力”这个概念非常赞赏。因为当时都讲“阅读率”,就是国民的图书“阅读率”。大家都在看一年当中读过一本书的人有多少?例如某年有 60%,然后降到了 48%,现在逐年回升到 59 % 等等。这很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国民阅读力”。国民的阅读力,事实上就是“文化力”,就是“思想力”,从一定意义上还是“创新力”。

这样又说大了,回过头来,我现在具体说说“阅读力” 这个概念的内涵——第一,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阅读力最重要的基础,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记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实践,哪里就有创新,哪里就有发展。兴趣是第一位的。第二,阅读习惯。国民有阅读习惯,这个社会就是书香社会;个人有阅读习惯,就有非常好的学习毅力。所以阅读习惯将决定一个人阅读的实践和阅读的成效。第三,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什么呢?我把阅读能力分成了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读懂内容的能力。你要读懂,当然你要循序渐进啦,要有符合自己阅读水准的一些图书啦,这个咱们不具体分析了。第二个层次是有判断内容的能力。这个书我读懂了,但是它对与不对呢?好或不好呢?要有判断能力。有了判断能力,就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你已经开始有分析能力了。当然了,你要多读书才能判断。第三个层次是联系实际、联想创新的能力。读书不能联系实际,那就是死读书、读死书。如果读书没有联想创新这样一种能力,那么读书无用,读“有用”之书尚且如此,读“无用”之书就更需要联想创新的能力。如读一本长篇小说,它是“无用”的,但读完以后你会联想到生活中当时也有这种现象,或者有些事情值得我们反思或者让我感怀,让我想起过去的一些难忘的岁月或者是不堪的岁月,它都是很有效果的。如果你没有联想创新能力,读完书就完了,完全是玩乐一样,那说明你阅读能力不高、不强。这三个层次构成了阅读能力的具体内涵。

概括地说,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这三者构成了阅读力。一个国家民族,要有这样的阅读力;一个人也要有阅读力。我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阅读力决定学习力,对一个人、对国家民族都是如此。这段时间我们的阅读力强还是不强,决定了国家社会的学习能力强或不强,进而决定了国家、社会的创新力强不强,阅读能力的联想创新最后必须得落实到这里。从 2017 年我开始研究阅读力到现在,可以说有比较多的一些心得。

不要变成“成年人的游戏”

《 阅读与成才》:最后一个问题,由韬奋基金会主办的《阅读与成才》杂志,是一本针对青少年阅读、关注阅读教育的期刊,我们希望能给青少年提供有益的阅读指导建议,也让老师、家长、阅读推广人拥有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怎么才能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聂震宁:今天我们从“全民阅读”谈到“阅读力”,事实上,这是青少年阅读最重要的一件事,要回到青少年阅读来,要回到家庭阅读、亲子阅读来,这样也是呼应到了全民阅读。我有一个观点,可能你们也注意到了,我说全民阅读如果不能使我们青少年也跟着一块热爱阅读,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阅读的新型国民,那么全民阅读活动就变成了成年人的一个文化活动而已,它就不涉及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什么?因为阅读必须要有更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习惯的养成就要从小培养起,从青少年培养起。那么这里面就涉及到我们整个全民阅读事实上推动了什么。

从前,我们想推动教育课程的改革,推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转变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些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转不过去”,大家就觉得再怎么转,你也得考试,考试就是条条框框地考。有了阅读以后,就不一样了,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提出了更直接的要求。现在,我们的高考出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理解。当然还要不断地改进。怎么样使得阅读理解不要变成只有一个机械刻板的标准答案,而是可以答案多元,这也给改卷带来很多新的问题,这个今天我们不讨论。我就说一条,如果全民阅读不从亲子阅读做起,不从家庭阅读做起,不从青少年阅读做起,就成了舍本逐末的事情。因为,如果只是工作的同志去参加一项文化活动,社区的成年人去参加一下社区的文化活动,全民阅读就变成“成年人的游戏”了。

从亲子阅读做起

《阅读与成才》:也就是必须关注青少年的阅读。

聂震宁: 是的,但不仅如此。青少年阅读是我们《阅读与成才》最重要的定位,但要真正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阅读的国民,还要从亲子阅读做起。这也就是我从 2007 年以来 ——事实上 2007 年之前我已经开始 ——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了。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全民阅读”必须从亲子阅读做起,从青少年阅读做起。这是一个大的逻辑关系。再从具体的逻辑关系看,现在老师们也碰到一些新问题,我们的教育课程改革加大了阅读的含量,因此提出要加强校园阅读,但老师们原来的备课资料并不足以支持他的阅读教学,因此我们的刊物在这方面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帮助老师们解决问题。当然不是我们一家刊物就能完全解决的,但我们在这当中应该发挥最直接的作用。

现在我们知道关于阅读的刊物,全国也有好几家,但直接针对青少年阅读、家庭阅读、亲子阅读的不多,可能有一些幼儿阅读的刊物,但我们特别强调了“亲子阅读”。

《阅读与成才》:现在“亲子阅读”已经是一个很热门的概念了吧?

聂震宁:到底什么才是亲子阅读呢?其实很多父母并不一定知道亲子阅读怎么做。带孩子睡前读一读书就算是亲子阅读了?我始终表示了一种非常理解的态度,就是读总比不读好。但是如果家长真正会领读,那孩子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一样。儿童 0 到 6 岁的阅读,它事实上是一个发展的过程。0 到 1 岁的时候,他是手敏感期,他就是需要撕东西的,他撕书并不意味着他不喜欢书,有些家长看着就懵了,就说这孩子不爱读书,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这个阶段是孩子的手敏感期。第二个是听敏感期,所以要听家长讲,他不识字,即使已经开始注意到图画了;进入到眼敏感期的时候,那是到了一岁左右了。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眼睛的视力还在发育,但听力已经比较好了,所以是听敏感期。还有各种敏感期,比如说 2 到 3 岁的秩序敏感期,孩子喜欢这个时间读书,你就在这个时间段内安排他读书,秩序坚持下去,他就养成习惯了。像这些理论家长们未必知道,我们更多是凭借自己零散的经验来教孩子读书。

《阅读与成才》:还是缺乏专业的家庭指导。

聂震宁:俄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神经医学家巴甫洛夫,一般人只知道他的条件反射理论,其实,对儿童的发展教育他也有名言。他说 ——

有人问我:“孩子出生三天了,是否可以开始教育了?”

我告诉他:“晚了两天。”

这是巴甫洛夫的名言,事实上在巴甫洛夫看来,人都有条件反射的能力,所以孩子就得从小开始教育。在我看来,目前,我们亲子教育的知识和理论还是很匮乏的,特别需要亲子阅读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支持。当然,家庭阅读不仅仅是“亲子阅读”,还涉及包括诸如“读物的选择”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更不要说青少年阅读从上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停地碰到新问题,都需要我们提供很好的教育上的支持,我们希望能够得到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和专家的参与,这样才可能使得这个刊物成为全民阅读当中着力开展青少年阅读和家庭阅读、亲子阅读的一份刊物,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