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真实再现百年湘江的生态变迁
来源:中国环境报 | 王琳琳  2022年07月01日07:57

 

由生态环境系统工作人员黄亮斌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湘江向北》,近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1986年参加工作即加入环保队伍的一名老兵,黄亮斌年复一年奔走在湘江两岸的工厂、矿山和农村,见证了不同时期的湘江治污故事,也亲历了十多年前湘江列入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后的巨变。

但即使有近40年的从业积淀,黄亮斌在动手写作《湘江向北》前,还是用了连续两个月的时间,沿着湘江两岸进行了高密度的采访,重走故地,重访故人,查阅各时期的规划、统计、报表和总结。初稿完成后,他又广泛征集和听询受访人的意见,反复打磨,几易其稿。

最终,这部30.6万字的作品,不仅是对百年湘江自然河流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工业文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湖南社会经济历史和自然生态历史的真实再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湘江向北》为湖南生态环境保护乃至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其写作势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存在,希望吸引更多人用笔来书写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程,记录波澜壮阔的生态环保故事。

中国环境报:您为什么要写作《湘江向北》这样一本书?

黄亮斌:我期待它能抛砖引玉,吸引全国优秀的专业作家,以及环保系统内优秀的写手们,就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题材进行创作。客观地说,它或许是“为湖南生态环境保护乃至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录”做出的一点点努力

从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需要一批优秀的甚至是经典的文学作品为支撑,生态文明走向成熟,需要有经典的文化作品为标志。六十多年前,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也是以《寂静的春天》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的文化经典为标志的。回到当前国内现实,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就文学创作而言, 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精准扶贫的创作相比,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其差别与成就都不可同日而语,出版界的一些朋友称,“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文学创作,一边是热火朝天,一边是“寂静的春天”,这种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的伟大成就相比,是很不匹配的,甚至严重点说是文学创作的缺位和失位。对此,我深觉遗憾。

我从1986年进入环保系统,长达30多年的时间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宣传岗位,并荣获全国首批“从事环保工作30年纪念章”。去年湖南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开展“青山碧水新湖南”文学征文活动,我开始动手写作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湘江向北》,因为内心深处,我有写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伟大成就的自觉意识,而河流是体现这一变化的重要载体,正如我在《湘江向北》序言中所写:河流是打开中国历史和思想宝库的钥匙,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河流这一媒介来讲述一个国家的政治史和经济史。我期待通过对湘江百年历史的讲述,向世人展示其超出湘江和湖南本身的意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种种密码,都可以从这条河流中找到答案,这既是河流的走向,也是文明的流向。

中国环境报:您为什么选用湘江来表达这一写作主题?

黄亮斌:湘江是一条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历史底蕴深厚的河流。1925年毛泽东写出《沁园春·长沙》其中就有“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自然描写,这首诗也让湘江闻名全国。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湘江是长江八大支流之一,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这样一个长度的河流,比较适合作家进行全景式的表达。

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湖南主要的城市、全省近70%的经济总量、60%的人口,都在湘江流域。湘江流域还是湖南近现代工业起步的地方,一百多年前,湘江之滨的省会长沙就是湖南最早炼铅、炼锑的地方,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主要的矿山和工厂大多集中在湘江流域,其中包括“世界铅都”水口山和“世界锑都”锡矿山,因此湘江也是湖南最早被污染的河流。20世纪60年代,湘江开始被检测出有各种重金属因子,而且流域内农药厂、冶炼厂相继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1978年国务院在《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中就对湘江污染治理提出要求。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湘江同中国很多河流一样,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水质快速恶化时期,并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低谷,那时湘江干流35个断面中超标断面达24个,湘江一度沦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随后,国家不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2007年,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被列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试点;2011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列为国家试点;2013年起,湖南将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列为“省一号重点工程”,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带领流域内人民,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完善产业结构,建设一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完成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和娄底锡矿山等五大重点片区环境整治,实现湘江流域江水请、城乡美、两岸绿。

我是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进程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记录者,年复一年,我都奔走在湘江两岸的工厂、矿山和农村,讲述不同时期湘江治污故事,见证湘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巨变,记录着湘江沿岸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在我看来,湘江已经构成了完成重大题材写作的基本要素,湖南的实践为生态文明建设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中国环境报:您是如何架构《湘江向北》这样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的?

黄亮斌:有一些读者朋友认为《湘江向北》的故事讲述十分顺畅,这是“道法自然”的结果。

《湘江向北》讲述了湘江百年历史,时间跨度很长,涉及的事情非常复杂,我是无法将百年历史上的全部工业进程和环境变化讲述完备的,必须讲究故事讲述的策略与方式,挑选百年湘江历史上最重大的事情和最重要的区域进行创作。这样,我几乎是下意识地采用了两条轴线:分别是时间和地理。

我采用了从上游到下游,从过去到现在的方式,写出了全书第一部分,这个部分又分为《激浊》和《扬清》上下两节,很显然,前一部分主要是写1895年起湖南“新政”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湘江污染史,后一部分则是写湖南如何攻坚克难,突出解决湘江污染问题。接着,我又按地理这根轴线,沿着湘江干流从上到下,将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和娄底锡矿山五大重点治理区域,作为独立章节,分别进行讲述,每个区域有着每个区域的实际和具体实践。

这样,我的讲述既条理清晰,又相对生动有趣。我甚至在全书最后,用湘江治污大事记收尾,紧扣了党委政府领导下,全民共建的主题。

中国环境报:您怎样做到一次成功的文学讲述?

黄亮斌:《湘江向北》在今年六五环境日前夕上市,尽管刚一上市就冲到京东纪实类销售榜首,甚至带动了我之前出版的《圭塘河岸》一书冲到散文类销售榜首,湖南省新华书店将这本书放在长沙最繁华的湖南图书城C位陈列,这也代表书商系统的认可。但《湘江向北》上市时间还很短,短期冲榜并不代表长期成功,一部作品是否能成为经典需要时间的检验,我自己并不认为《湘江向北》已经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讲述,但我本人十分期待和渴望这样的作品出现。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深入,既需要一批优秀经典的文化作品作支撑,也需要以优秀作品作为标志。《圭塘河岸》也好,《湘江向北》也好,都是我作为一名资深的环境宣传工作者的一次次努力。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长期的环保工作积累固然奠定了我走向文学创作的基础,但把中国生态环保故事讲好,需要娴熟的技巧,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积极向上,作品的语言应该优美自然,作品阐述的道理应该隽永深长,这样才能把经年累月的职业优势,转化为一种大众喜爱的文学讲述,这种努力和尝试十分重要,因为环保涉及的领域非常复杂和专业,这也是一些专业作家迟迟难以进入其中的原因,使他们长久以来一直停留在传统的自然山水写作,难以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内核。

中国环境报:接下来,您有什么创作计划?

黄亮斌:出版《圭塘河岸》和《湘江向北》以后,我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两部作品都以河流为主题,我自己很难突破自己,很长时间内我都不会写作同类题材的作品了,目前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静下心来休息和读书。

一个人走上写作的道路后,是需要通过反复不断地阅读来提升自己的,而且就写作而言,我只是希望自己的每一部作品能被读者喜欢。

当然,眼下当务之急是完成《以鸟兽虫鱼之名 走进诗经中的动物世界》的出版,这本书是我挖掘中国文化经典,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尝试。早在《湘江向北》写作之前就交给出版社了,但由于这是一部跨越三千多年的动物史话,它的编辑工作十分繁难,目前这本书已完成了最后的编校,正在出版印刷当中,近日就可以与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