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传”与“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来源:新华日报 | 吴雨阳  2022年09月15日07:55
关键词:传统文化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仅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还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照亮越来越多普通人的心灵。

南京“85后”甲胄复原师常诚:

穿越千年,走进“历史现场”

铠甲,后世亦称为甲胄,冷兵器时代,身着甲胄守卫国家的将士形象是民族英雄的化身。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85后”甲胄复原师、南京天赋工作室创始人常诚,让古老的铠甲走进今天人们的视野。

常诚告诉记者,自己大学时学的是艺术设计专业,当时的学习内容大多是西方式的设计。但在接触甲胄研究时,他产生了可以由此切入,由点到面研究整个中国古代服饰史的想法。当时,中国古代甲胄的研究是很冷门的内容,能查阅到的资料只是有限的几本书。从一开始就缺乏实物资料,库藏兵甲大多在朝代更迭和战乱中散失毁坏,想要复原难度很大。不过,再难也抵不过初心的力量,常诚希望能从具体的复原甲胄入手,探索并填补古代史上的这块空白。十几年来,他遍翻古籍资料,查阅并实地考察多处博物馆馆藏文物,运用梳理的文献,美术考古学、实践考古学的方法论进行综合考据,同时潜心学习冶炼、锻造等金属工艺、皮革皮艺、织造工艺、绳结编织、传统漆艺、人体工程等甲胄复原所涵盖的技艺,直到能够复原制作出高精度的古代甲胄。

在实践中,常诚发现,只是单纯地根据文物、古画等古代甲胄艺术形象进行复原还远远不够,必须要通过各种科学性考古实验尝试,去揣摩分析并了解其背后在设计上的逻辑、实战中的用处,以及产生的时代军事背景、战场环境变化等,然后用得出的整体考据逻辑,把线索、知识点整合串联起来,再制作出来的甲胄,才能更加考据地立体化呈现。这一发现让他觉得十分有意义,也领悟到让甲胄文化走进现代人视野的价值:让更多人体验古代铠甲制作的过程,感受这一精深的传统文化。

于是,在各类甲胄知识讲座上,常诚带着观众一起走进历史的现场,以实际操作并举例讲述案例,比如形体高矮胖瘦不同的士兵,所使用甲胄的甲片、甲组之间设计和编连方式的不同;通过辨析皮甲、铁甲等不同材质,以及甲片厚度、密度等的特点,推测战场环境的风云变幻。比如,先秦时期流行车战,士兵甲胄的甲片更加宽大并坚硬,围住身体时如同桶状。秦汉时期步兵开始成为战场的主流,步兵甲胄从行动上,就必须更加注重灵活便利,因此采用了更小的甲片编连,活动更加灵活的甲组结构,甲片也变得叠加紧密,用来分散被打击的重力。这些生动的案例,经过严谨的逻辑分析,得出的结论正好无限接近古人曾经的设计思路、工艺智慧,如此奇妙的文化体验,有效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今天,甲胄已没有实战意义,但仍以独特的方式“活”在当下。常诚会带着自己亲手复原的铠甲,与本地的古兵器爱好者们练习射箭,或者进行古兵器模拟对抗。甲胄的帅气造型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常诚却更希望大家去感受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甲胄是古代技术与文化的结合,一旦穿上它,那种自豪而悲壮的生命情感便穿越时空而来。”他说,中国自古就有“止戈为武”的军事思想,甲胄更多表现为坚韧的守护,而非暴力的侵略;甲胄复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研究铠甲流变,总结古人智慧创造的经验,体会其背后蕴含的仁爱、诚信、正义、和合等精神特质。

金融“90后”刘品章:

古琴为蓝本,创作奇幻小说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养女,一心想成为最出色的琴师。她选择了广陵琴派,也遇到了活了三千岁的“兔千岁”——一只小兔子,带着使命寻找天选之人,助其练就高超的琴技修为。一人一兔,由琴音牵引,缓缓铺陈出大唐盛世扬州的景象……这部《大唐琴缘录之歌吹广陵》,是90后扬州小伙刘品章的作品。毕业于金融专业、在证券公司工作的他,以扬州、古琴为创作蓝本,“跨界”讲述青春励志奇幻的琴人传奇故事,让传统文化融入大众生活。

刘品章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扬州90后,英国剑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硕士。身在异国他乡,那些歌咏扬州的唐诗和月亮城、琼花仙子等美丽传说,常常浮上他的心头,不仅慰藉乡愁,也让他惊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心底总涌动着激情,想把家乡精彩的历史文化分享给更多人。于是,他想到了自己一直热爱的写作,古琴成了他表达对家乡情感的载体,古风奇幻小说《大唐琴缘录之歌吹广陵》经三年打磨终于面世。

在刘品章看来,“古风”“国潮”不是简单地回到古代文化空间,而是具有了现代的眼光之后,重新反思和审视传统文化,让其重新被激活。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他将奇思妙想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采用现代人喜爱的轻奇幻形式,构筑出一个宏大的古琴江湖:融合了杜牧、牛僧儒、杜秋娘、董庭兰等人物典故,甘露之变、昭义叛乱等历史事件,使小说呈现亦真亦幻的情境,并对月亮城、琼花仙子和嫦娥奔月等古典传说进行了新的演绎,贴合当下的生活和审美观念。小说中,不仅有扬州的繁华景象,也有大唐盛世的雍容气度;不仅有代表了诗歌高超造诣的诗人杜牧,也有代表着琴技出彩的广陵琴派;不仅有现代读者喜闻乐见的“打怪升级”,也少不了中国神话中最出名的那只兔子……

“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应该更加观照社会的切实需求。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感到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精神获得感,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刘品章告诉记者,《大唐琴缘录之歌吹广陵》一出版就在古琴圈广受好评,这个圈子相对年轻化,也有不少中年人,他们发现原来传统文化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平时,圈内人自发组织读书会,定期赏琴,喝茶,分享阅读,让传统文化中的“慢”“静”和“质朴”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当下,以年轻人为主的消费群体,正用自己的个性定义新的消费理念,在微博、抖音、B站等亚文化社交群体中,对传统文化进行IP化开发越来越成为重要且具有创新点的内容生产,不断“破圈”催生流行风潮、舆论话题和消费热点。刘品章告诉记者,“IP就是寻找文化符号的最大公约数,它包括影像、数字、舞台等媒介,完成覆盖更多人群的任务。这就是网络时代,文化的必然趋势。”在写作之初,他就有打造IP的考虑,目前,《大唐琴缘录之歌吹广陵》已进行IP运营发布,除纸质书出版之外,还将陆续进行数字、音频、话剧、影视以及NFT、文创衍生等开发和运营。

传统服饰史研究者黄强:

创新研究,注入“源头活水”

“多年来,虽然在传统历史文化研究上颇有成绩,却常有一种被束之高阁的尴尬感。”传统服饰史研究者、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很感慨,“做传统文化学问时,创新精神必不可少。做别人不研究的,做别人研究不深入的,对别人已做的研究换角度思考,这样才能透视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做好文化普及。”

身为古代文学爱好者,黄强发现,在认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众迫切需要回到真实的、可感可触的历史中来。而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研究中,服饰研究却被诸多学者忽略,而它恰恰是一把破解传统文化秘密的钥匙。因此,黄强独辟蹊径,以服饰研究为切入点,十年间陆续完成了内衣史、军戎礼服、服饰礼仪、六朝服饰史等十多部作品,让传统服饰携带深厚的文化内蕴重回现代人的视野。

他带领读者走进杜甫的《丽人行》,感受当时的时尚风情和杨氏兄妹精美的服饰、奢华的生活。“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蔓草见罗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他用诗词等文学作品勾勒色彩丰富的妇女裙裾,令人眼前一亮。魏晋时期,人们褒衣博带,洒脱飘逸;胡服便于骑射,还有防水功能,适应北方严寒气候;明清时期皇帝着龙袍,宠臣赏蟒袍,龙纹与蟒纹区别在于五爪为龙,四爪为蟒……打开一间间“古人的衣柜”,黄强用生活化的叙事讲述中国古代服饰流变与时尚变迁,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高僧只说家常话。”黄强领悟到,传统文化承载着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和情感。“比如《诗经》中的国风,虽然旋律已经遗失,但它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创作的,至今依然能引人共鸣。”撷取传统文化中的普适性情感,才能让人们更深入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好。黄强以“凤冠霞帔”为例,将“古今同心”娓娓道来:“凤冠、霞帔,从汉代起就是高贵身份的象征。今天,在人们最重要的婚礼上,普通百姓家的女子仍予‘借用’,穿戴凤冠霞帔以图喜庆。这个人性化的细节,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罕见的特例。”

对“汉服热”,黄强认为,汉服无论是其传统的美学价值还是历史文化价值,都已超过服饰的实用性。他的观点是,当下,汉服一定程度上已构成华夏民族气质的一部分,当一个现代人穿着古香古色的汉服,在拍好看的照片,这一刻,无论是其本身对古典美学的欣赏,以及路人为这偶遇的美而驻足,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汉服可能很难生活化,但它可以通过礼仪化、庆典化来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传承,获得更多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