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旦年刊的史料价值
“我们复旦同学有到民间去的精神吗?”
早期复旦年刊指从1919年至1935年复旦大学本年毕业同学自发组织编辑发行的纪念刊,刊名有“年刊”“年鉴”“毕业纪念刊”“毕业纪念册”等,一般统称为“年刊”。1919年出版的《复旦年刊》是现存最早的年刊,此后以年为段,陆续编辑出版。1927年起中断两年,1929年复刊,1931年因“九一八”事变再次中断,1934年接续发行。复旦年刊记录了此一阶段学校建设发展、学科概况以及学生团体等各项活动,是研究民国时期教育和学科史的珍贵素材,也是复旦校史编纂的重要文献。
一、年刊的编辑概貌
作为年刊的创刊人之一,瞿宣颖在1919年《复旦年刊》发刊词中即指出“聚族而居,则有家乘年谱之属,以为久远之徵,而况会四方之英豪,以学术道艺为世矜式,其可无纪?”最初编辑此刊的意图在于记载一年中学校发展的情形。而王世颖在1923《复旦年刊》亦云“五四以还,我校感于国事之颓唐,乃奋臂以起,奔走呼号,以惊国人,时蒙当世所青眼。五年以内我校师生协作进取,无敢或懈,以今视昔,夐乎其不可以道里计矣。虽然人事沧桑,丰功伟业,辄隔世湮没而无闻,是以家有谱,人有传,国有史,下至佚闻稗史,皆以为久远之徵,所以昭古而鉴今者,是则兹刊行世之本旨也。”五四以后,复旦的影响日盛,发展益速,藉此可窥母校在各方面的进步途径以为后人借镜。
1919年《复旦年刊》封面
而年刊在发扬复旦精神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复旦同学有到民间去的精神吗?我敢坚决地说:有!有!有!单看这一年中,平民学社底成立,义务学校底扩充,合作银行底添设,已尽足表示我同学愿意为平民服务的精神了。”(邵力子《同学会祝辞》,刊载于《复旦年刊》1922年卷首)何葆仁在1925年《复旦年刊》序言中则特别提到“复旦教职员独能和衷共济,以充分之精神,谋学校之建设。”“复旦学生加入其他社会团体,能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努力建设,奋斗到底,盖自有其伟大处!若非平日在校夙经训练,曷克臻此。是亦复旦进步之大原因也。”复旦师生不仅具有服务平民的精神,且能顾全大局而忘小我,可见“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原是渊源有自的。
年刊的编辑者以本年毕业学生为主,聘请部分师长为顾问。如《复旦丙寅年鉴》顾问有洪深、余楠秋、刘大白等,高水平的编辑成员与顾问保证了年刊的质量。从1919至1935年,年刊内容逐年丰富,1919年的创刊号仅百十页,至1925年《复旦年刊》则多达十四卷,三百三十余页。主要栏目包括校史、校景、教职员、年刊职员、大学部、中学部、团体活动、杂俎等,部分年刊中卷首有名人题签题词,如1923年《复旦年鉴》有于右任题签“复旦年刊”、孙中山题辞“努力前程”、梁启超题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学生一部,1925年前以年级为纲,1925年起则以学科为级,1925年《复旦年刊》中编排依次为本届所有毕业生、大学部文科经济系、教育系、理工科、商科、心理学院、社会学科。从现存十二册年刊来看,其最大特色有二:一是内容徵实。文字叙写俨然仿从中国以代为断的史书,多根据事实,力避虚伪,真实记载了复旦历年的重要史实和发展情况。一是图文并茂。年刊用“图”这种新的方式以复旦学生特有的镜头记录下母校生活的一切,以丰富的画面呈现出复旦早期校园的真实图像。于复旦而言,年刊中个人或团体的摄影作品是十分珍贵的影像资料,而于毕业诸生而言,又是怀念旧游、重温过去的纪念物。
至于年刊的经费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广告费,一是来自本校师生的捐款。每册年刊末均附本埠各大商号名录及广告,而本校师生资助亦是常例,如1923年《复旦年刊》卷首所刊“本社启事”云“本社蒙教职员慷慨捐助,李腾飞、李权时、甘夫人、余楠秋、邵力子、张季量、张汇元诸先生殷殷指导,汤彦颐、章元凤、唐文棪、李祖桐诸先生热心赞助,复蒙各大商家惠登广告,始克蔚成大观。”其中汤、章、唐、李分别为理科二年级、文科三年级、文科二年级及商科二年级学生。惟《三十年的复旦》一册,情形较为例外,本年毕业同学决定出版毕业纪念册,同时学校方面也因三十週年的原故,预备出版纪念刊物,双方为了节省金钱和集中力量起见,就同意一起合作印行刊物。除了毕业同学会的出版费及广告费之外,完全由学校津贴,并未向任何个人捐过款项。
二、年刊的史料价值
1919年至1935年的复旦年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复旦大学的各种动态信息,涵盖了系科介绍、教员名录、同学录、毕业纪念、学生社团、校园体育等全方面的信息,尤其是早期记载复旦校史的原始文献极为少见的情形下,年刊无疑是较为重要的了解和研究此一时期复旦校史的文献资料。
(一)师生名录
1935年前记载复旦历年教职员名录的档案文献仅见《复旦公学同学录》《复旦大学同学录》以及《复旦年刊》,《同学录》收录1913至1937历年教职员和学生名单。然《复旦大学同学录》内缺1919年、1920年春教职员名录,1919年、1920年《复旦年刊》可填补此两年教员名录之空白。同时,相较《同学录》,年刊除姓名、字号、籍贯、所授课程,还有该教职员的个人肖像、毕业院校、所获学位及英文简历,信息更为全面生动。如1924年《复旦年刊》中每帧标准头像之下,依次介绍李登辉(T.H.LEE,耶鲁大学文学博士,校长),郭任远(Z.Y.KUO,代理校长兼心理学院主任,心理学教授,加省大学心理学博士),金通尹(WENCHU T.KING,理科主任,数学教授,北洋大学工学士,理化学士,本校理科硕士),李权时(C.S.LEE,教务主任兼商科主任,财政学、经济问题、统计学、银行学及钱币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等,有助于了解本校教员的教育背景、学术专长及任职情况。
与此同时,复旦年刊也详细刊载了毕业生的人物小传,以及各学科、年级、组织的合影,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早期学生信息。相比同年刊印的《同学录》仅记录学生姓名、籍贯及年级,年刊则可补学籍信息之缺,如1924年《复旦年刊》介绍钱祖龄“年二十三岁,江苏宜兴县人。民国九年毕业于上海中华工业学校附中,是秋入本校商科工商管理系,今夏得商学士学位。本年秋季,将赴美研究会计学科,异日学成归国,拟以所得贡诸社会云”,并旁附本人学位照一帧,对钱氏之毕业中学和求学经历均有较为清楚的陈述。是故年刊系目前所见较为完整地保存复旦早期学生信息的档案材料。
(二)学校状况
在部分年刊中,还有许多对本校一年来大事的直接描述,介绍本年学校在行政、教务、建设、团体、集会等各方面的情况,集会一栏中,不仅详细记载毕业典礼、纪念活动盛况,还列举本年来校演讲名录,如1923年《复旦年鉴》记载:“四月,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先生由京来沪,由李校长请来演讲。讲题为‘史学与哲学’,为‘历史’辞的意义、定义,弗氏、郎氏、万龙氏的史的定义,史学与哲学及文字的关系数段讲完。听者数百人。” 1924年《复旦年鉴》记有“上海大陆报主笔鲍尔氏、何香凝女士、杨杏佛先生等来校演讲”等条目。再如《三十年的复旦》,对校史各方面介绍尤为详尽,依次刊载了复旦大学历届学生人数表、各系学生人数统计表、历届毕业生服务社会人数比较图、历届各科毕业同学统计表、校舍统计表、校地统计表、校园植物统计表、历年藏书统计表、藏书类别比较表、装订杂志统计表等,为研究1935年以前的学校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统计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年刊中对校史的记载,有助于我们从历时性的视角了解学校在添设课程、更换教授、增新建筑物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图书建设为例,1919年《复旦年刊》中有瞿宣颖所撰《戊午阅书社》“戊午阅书社者,民国七年秋季一部分之同学所发起,将以扩充本校原有之图书馆,并促起同学对于图书检阅及图书管理之兴趣。”“本年届主任为何葆仁,会计为程学愉,书记则宣颖承乏。至本校原有之图书,则耿君佐军保管之责云。”是为复旦图书馆之最早雏形。又1925年《复旦年鉴》载文《复旦大学图书馆简史》称“一年以来,凡书籍分类、编号将次就绪,全馆图书增至五千九百八十六册。本学年又添购六百余册,又承刘大白先生寄存二千余册,杜定友先生寄存八百余册,合计存书将近万卷,较二年前几增一倍。”可知1925年全校藏书规模已将近万册。至1935年时任图书馆主任吴耀中撰文《本校图书馆概况》云“二十一年沪战之际,本馆幸得保存,惟重加整顿,费时甚久,前各系图书室现均改称研究室,年来努力充实内容,书籍猛增,是为本馆发展程上之突飞猛进时期”(见1935年《三十年的复旦》),吴氏文末特附图表加以说明,其中《历年藏书统计表》所列为1926年至1935年藏书中日文、西文及总计数量,1926年总计11182册,1935年总计为34260册。年刊所记呈现了复旦图书馆在初创阶段从无到有、筚路蓝缕的发展过程。
1919年成立戊午阅书社
(三)学科史
早期复旦各学科史,亦有赖于年刊得以保存。随着学校发展,各科教课岁有增色,介绍该学科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规划,一方面有利更多考生了解复旦,提升复旦在社会上的声誉;另一方面也使社会鸿硕之关心教育者,得便指导学校,扩大复旦之影响,故自1924年起几乎每期年刊上都刊载有各科主任亲自撰写的系科历史,如1924年刊上的胡寄南《心理学系成立纪事》、金问洙《复旦理科之现状及其将来》、李权时《复旦商科之实况》;1925年的郭任远《心理学院之将来》;1926年余楠秋《一九二五年文科经过之报告》、金问洙《今年之复旦理工科》、李权时《复旦商科历年概况及今后计划》、蔡翘《生物学科之成立及将来》、刘大白《中国文学科底过去未来》;1930年陈望道《中国文学系概况》、余楠秋《外国文学系概况》、应成一《社会学系概况》、章益《教育学系概况》、余楠秋《史学系概况》、谢六逸《新闻学系概况》、金通尹《土木工程系概况》等,是我们研究复旦各学科史的重要史料。
一是有助厘定各学科的建立时间。如李权时《复旦商科历年概况及今后计划》记“民国六年,应社会之需要,乃创立商科,与文理两科鼎峙而三。其时国内各大学中设立商科者,尚属绝无仅有,可谓得风气之先矣。民国十年,商科学生日多,事物益繁,乃设商科学长一职,专司其事。商科修业年限定为四年。以灌输近代商业学理与经验,早就适于实用之商业专门人才为宗旨”(见1926年《复旦丙寅年鉴》),可知复旦于1917年首创商科,开风气之先,1921年始设商科学长;而在刘大白《中国文学科底过去未来》一文中则详细介绍了该学科的胚胎时期,即国文部“没有直辖的学生,没有给专攻国学者特设的学程”,1924年夏国文部主任邵力子先生“向本大学行政提议,主张改国文部为中国文学科”,“行政院也认有改部为科的必要,有于是年秋季实行的决议。但后来因为宿舍不敷,只好从缓。到了1925年秋季,新宿舍告成,才实行改部为科;于是她便有了自己底生命,由胚胎而产生了”(见1926年《复旦丙寅年鉴》),是故复旦中国文学科的创建时间当以1925年秋为确。
二是有助了解复旦学科在各阶段之沿革。1923年郭任远创设心理学院,1926年秋季扩充学科范围,改为生物学科。然对1927年郭去职之后该学科的发展一直以来却鲜为人知,从1935年《三十年的复旦》所载《生物学系系史》可知,该学科从1923年至1935年间经历了“心理学”“生物学科”“生物学系”三个发展阶段。1927年至1929年进入“生物学科时代”,先后由蔡堡、江上峰继任学科主任。从1929年至1935年,“十八年秋,学校奉教部令,改为院系编制,生物学科,遂改成生物学系,隶属于理学院”,进入“生物学系时代”,系务一度由许逢熙主持,“二十一年春,受沪战影响,本系仪器标本,大半被毁,暑假事平,许先生亦他去,遂聘现主任徐人极先生继之。”复旦生物学科早期发展也是一波三折,经“一·二八”事变,遭遇多艰,然“学生研究精神,尤为饱满,心理学仪器,则由章益先生筹划,亦已添购不少,较之从前改观,非但业已恢复,抑且发扬光大之矣。”
(四)学生社团和照片资料等
除此之外,年刊还保存了学生社团和照片资料等。几乎每年的年刊在栏目中都设置了团体活动一栏,如1926年《复旦年鉴》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依次介绍“学生自治执行部”“国民合作储蓄银行”“复旦通信社”“民治研究社”“政治学会”“理工学会”“复旦义务学校”等;《三十年的复旦》则登载了《复旦义务小学校史及近况略述》《复旦团体研究会简史》《歌唱队略史》《复旦剧社的经过》《演辩会会史》《本校排球队简史》《足球队小史》《本校田径队小史》《本校篮球队简史》《飞马越野队队史》等文,并附有各社团活动照片。这些均是研究当时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的珍贵素材,由此可见复旦在培养学生方面特别注重自治、合作、服务之精神,复旦学生在演讲、剧社、体育等方面尤为出色。
与一般书刊、杂志的不同之处,年刊还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料,每册年刊中均有校景照片、校董、教职员、学生、赞助者等的肖像,各学科、年级、组织的合影,以及学校重大活动相片。例如有五四运动爆发后本校演讲团从校门出发情形(见1920年《复旦年刊》)、江湾新校舍落成典礼(见1922年《复旦年刊》)、理工科土木工程系测量队赴杭实习合影(见1925年《复旦年刊》)等,生动鲜活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而1925年刊中“宁波同乡会合影”有童第周,“武进同乡会合影”有洪深等,对于研究者而言,如经仔细辨识,更可显示其独特价值。
1922年,复旦大学江湾新校舍落成,应李登辉校长邀请,不少美国大学的校长前来祝贺。
复旦学生演讲团出发情形
总之,早期复旦年刊是个丰富的宝库,它是复旦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复旦大学自创立起在自身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办学特色,而年刊中对本校历史的直接描述和细微史料的记载,正是复旦精神在不同历史的最好呈现。其所保存的大量珍贵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原始办学档案已流失造成的文献空白,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
(选自《复旦拾零》,2022,上海书店出版社)
- 南北“书事”旧闻拾屑[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