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七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4年07月31日12:43

编者的话

《1980年代:小说六记》是近来广受关注的新书,每次举行新书活动,直播链接都会在微信里刷屏。蔡翔新书的封面简洁且高度符号化,两个类似交通标识的变形“80”数字,左右分列,配色互补,只是箭头一边向上,一边向下。如果将这视为1980年代穿透到当下的表述之一种,不难发现“过渡时代”里的断裂性与创造性已然构成了“当代性”的元问题,提示我们应对所谓文学现实重新考察。在此意义上,刘岩的《同时代的北方》可与蔡翔新著同读,审慎地关注历史经验的“债务”一面,是良好文学研究的共同品质。刘岩书中探析“东北”自近代以来文学形成的现代性特质与价值向度,也带着“犹在镜中”的警觉勾勒东北之为“北方”的文化地形图。

随着“中文创意写作”二级学科的确立,关于创意写作实践的讨论日益热烈。张清华《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是过去十年“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讲稿汇编,也是一部值得广泛普及的中文创意写作学科教材。如果说写作可以通过“创意”提供可能、解放想象,那也必须面对想象力自身的局限。因此,还需多提一句的是《解锁未来》一书,罗小茗就当代科幻的城市想象诸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用精彩的文本解读把问题凝练:想象力如何与意识形态和感觉结构相互搏斗?

包含以上新著在内,“列锦”第七期共推荐作品17部。同时,自本期起“列锦”还增设“借镜”部分,将一段时间以来泛人文学科对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所启迪的其他新著存目,列于末尾处,或有他山石之效。

——栏目主持人:陈泽宇

本期书目:

蔡 翔  《1980年代:小说六记》

张清华  《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

王本朝  《文学秩序与价值认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

刘 岩  《同时代的北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文化生产研究》

宋剑华  《解构与重构:新文学伦理叙事研究》

罗小茗  《解锁未来: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

李 怡  《中国现代新诗的谱系与传统》

张桃洲  《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中国新诗的基本问题》

王 尧  《忽然便有江湖思:在文学的字里行间》

路 杨  《构造与重造:新文学的话语与形式》

周保欣  《地方志与中国当代小说诗学建构》

曾 攀  《新南方写作:地缘、经验与想象》

宋玉雯  《蜗牛在荆棘上:路翎及其作品研究》

妥佳宁  《茅盾的“留”与“别”》

荣光启  《目送自己进入旷野:文学写作的意义》

喻向午  《叙事者的远见》

贺嘉钰  《等光来:弋舟三论》

《1980年代:小说六记》

蔡翔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6月

继《革命/叙述》之后,学者蔡翔再次推出研究新著。《小说六记》是蔡翔又一次将文学史与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部思想文本,通过文学重绘那个“新见频出、沉渣泛起”的1980年代的社会转折与思想图景。《小说六记》涉及《波动》《晚霞消失的时候》《人生》《平凡的世界》《芙蓉镇》《鲁班的子孙》《乔厂长上任记》等作品解读,每一章后都配有做进一步解释的“补记”,并以此勾连起来全书整体性。在蔡翔看来,1980年代的特点之一,正是从激进的政治实验上“退后一步”,由此逐渐确立了“改革”的具体内涵,提供了多种历史可能性,而如何选择构成了1980年代的内在焦虑。

《通向叙事之路:虚构写作十讲》

张清华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

2015年起,北师大为文学创作方向的研究生开设“文学创作理论与实践”课程,学者张清华长期担任这门课的主讲教师。多年来,张清华对这门课程确立有八个讲授方向,分别从写作的文化身份问题、如何有效炼意、如何升华现实经验、文学对现实的伦理溢出、如何向文学原型致意、小说叙述的戏剧性与抒情性、作品结构的形式感、历史与无意识深度等角度引导学生学习。《通向叙事之路》即为过去十年张清华在北师大的讲稿汇编,该著以人文主义的立场建构了虚构写作的“创作诗学”之维,为有志于写作的初学者打开了创作格局,亦可视作为中文创意写作学科搭建了理论基础。

《文学秩序与价值认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1949—1976》

王本朝 著,九州出版社2023年9月

《文学秩序与价值认同》是学者王本朝的新著,聚焦于1949—1976时段的当代文学研究。王本朝从文学评价的标准入手,就文学制度、思想重建、作家培养、创作方法、民族形式、文学风格等诸问题展开讨论,区分或重叠或离析的“秩序”“制度”“体制”概念,考察社会主义文学的生成机制与价值内涵,并对“社会政治—文学批评—文学生产”所形成的“制度与价值”结构及其对当代文学的推动和制约作用作出阐释。王本朝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具有时势汇聚、自成一体、制约调适、相生相克的历史化特征,评价当代文学应坚持历史性、经典化和当代性原则,既注重高度一体化的特征,又不忽略其异质性与现实性价值。

《同时代的北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文化生产研究》

刘岩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

《同时代的北方》是学者刘岩第二部当代东北文化研究著作,在现代中国形成的实际过程中,东北从“华夏边缘”抵达“北方”,担纲了另类现代性前沿的历史,其中的转换生成原理或可释放社会主义诗学的潜能。除文学文本之外,刘岩调动了广泛的当代文化媒介,以包括评书、二人转、影视剧、喊麦、春晚小品、先锋艺术、城市改建的诸多内容探究“北方”历史经验的同时代性。在刘岩笔下,东北既是区域辩证的对象,也是尝试以经验克服景观、由记忆解放想象的方法。作者尝试反思近年流行的“东北文艺复兴”话语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实经验,力图面向未来发掘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历史遗产。

《解构与重构:新文学伦理叙事研究》

宋剑华 著,人民出版社2024年2月

学者宋剑华的新著《解构与重构》以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作家、作品文本为研究对象,试图打破“启蒙”与“革命”的二元思维方式,从社会伦理学的切入角度入手,研究分析“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民族”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观念变迁与文学表述,旨在揭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体系从“破坏”到“重构”的思想流变,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宋剑华从动态的历史过程中,去重新理解“人的发现”与“民族崛起”的辩证关系,并进而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中,用一种社会文化视角重新观察和诠释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解锁未来: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

罗小茗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23年11月

随着中国科幻从“寂寞的伏兵”摇身一变成为极为重要的当代文学文化现象,“未来”作为当代文化的关键词意味也逐渐凸显。“未来”以其特有的方向性和规范性,构成了中国整个社会生产机制的重要基础。《解锁未来》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视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所形成的未来想象力的重要标本,围绕城市空间的区分、时间的重构、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想、工作/娱乐观念的推演、城乡关系的演变、“文明”概念的转化以及探索未来的想象路径这七部分进行考察评估。在此基础上,罗小茗还一步分析了“未来想象力”与既有的感觉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以此论述当代社会“未来想象力”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所在。

《中国现代新诗的谱系与传统》

李怡 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23年10月

《中国现代新诗的谱系与传统》是学者李怡多年来关于新诗研究的重新整理和总结,其中部分章节曾收录于《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中国新诗讲稿》等。在该著中,李怡以时间为轴,顺叙新诗的传统、诞生、发展、融合、成熟时期,并将笔触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诗分化时代,从而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评价标准与尺度提出认识。作者认为,中国现代新诗构成当代中国人文学遗产和精神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新诗的阅读欣赏有必要格外注意其形态发展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并在熟悉和了解这些特殊形态的基础上,调整我们的阅读心态和阅读方式。

《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中国新诗的基本问题》

张桃洲 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24年8月

《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是诗人、学者张桃洲自博论以来近二十年的研究结集,该著基于新诗话语的研究视角,全面考察新诗生成和发展的语境,认为作为新诗语境的各种场域之间的复杂运作,深刻影响了新诗的文本构成和历史进程。“我思想,故我是蝴蝶”,扉页上引用戴望舒的诗,隐微地表达了作者的新诗观:在语言和思想之间。正如张桃洲所言,历史语境作为对新诗语言层面研究的补充,逐渐显现出有益的论题性,故书中不同章节分别对应了迻译、政治、身体、技术、理论、阅读及教育等新诗的多重话题,形成立体完整的问题域,并在文章收录的修订过程中纳入了对自我认知与现实境况的最新思考。

《忽然便有江湖思:在文学的字里行间》

王尧 著,译林出版社2024年4月

学者王尧近年来逐渐从“学院”中走向“学院”外,明白晓畅的中国文法在他的笔尖开始占据上风。同样是对历史意识、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的讨论,《忽然便有江湖思》多以散文笔法呈现文学之思,“学理”寄放于“感性”,但不让位于流俗,“文章”在表意的基础上回归到文体的表达。书中收录有王尧近几年对创作、批评的本体论思考,比如《新“小说革命”的必要与可能》《作为方法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等,还有《何谓批评家与批评家何为》《关于莫言和莫言研究的札记》《我梦想成为汉语之子》等文,更靠近随笔体的学术评论。

《构造与重造:新文学的话语与形式》

路杨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6月

《构造与重造》是青年学者路杨的第一本书,共分为四章,“积习与新路”“抒情与史诗”“都市及其景观”“传统及其形变”。路杨的“构造”与“重造”,旨在激活新的历史能量。正如后记所说,“对文学研究和批评而言,一种更积极的历史意识或许意味着,我们可以经由在文学现象里辨认文学传统,发现某种相似的精神症候或历史构造的复现,进而在经验与方法上寻求汲取与重造。”《构造与重造》有着打通历史与形式的诗学追求,致力于重审内化于二十世纪历史进程的文学与政治,显现出具有融通感、综合力与指向未来的历史构想——“毕竟我们关心历史,终究是因为我们关心未来”。

《地方志与中国当代小说诗学建构》

周保欣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

在当代小说创作向“地方”“民间”下潜的背景下,地方志所载的丰富内容,正日益成为当代作家构造“地方”形象,进而营构多样化的“中国”的重要取径。学者周保欣在《地方志与中国当代小说诗学建构》中,集中处理了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类型及诗学传统、地理及空间诗学、文法及形式创化三方面的内容。当代作家以地方志作为小说创作的资源,析取的是地方性的小历史,其与国家大历史的互动与缠绕以及夹杂其间的人物命运的起伏与更迭,生发出无限的历史、时代、生命况味。

《新南方写作:地缘、经验与想象》

曾攀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6月

“新南方写作”是过去几年中当代文学批评场域里热度常在的关键词,这一术语的命名也源于《南方文坛》等刊物和机构的大力倡导。青年批评家曾攀的《新南方写作:地缘、经验与想象》是他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合集,结合了作为编辑与评论家双重身份的视野与角度。曾攀认为,及至当下“南方”再次“新”起来与近代南方的变革精神有关,当下“新南方”的社会革新潮流再涌,体现了现实精神与文化质地的承续与绵延。“新南方写作”重新融通并提供多样性的精神镜像,为“南方”复魅与赋形,在充满未来可能的衍生中,将不断激发“南方”的新变、新义与新生。

《蜗牛在荆棘上:路翎及其作品研究》

宋玉雯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3月

路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具才华而又富争议的重要作家,致力于描写“痛苦”“欢乐”“追求”与“梦想”。在《蜗牛在荆棘上》一书中,可以看到学者宋玉雯全面细致地对路翎创作历程进行梳理,研究开展于了解各时期路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作家生平与作品间的复杂联系,并探讨时代语境与作家活动时空的关联。作者对照大陆研究与台湾经验,从相互参照的论述位置出发,试图厘清与路翎有关的左翼文学书写政治,以同情之理解重新激活路翎身处的“斜线地带”。在荆棘上的“蜗牛”是路翎创造的人物,也是路翎自身的写照。

《茅盾的“留”与“别”》

妥佳宁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4月

《茅盾的“留”与“别”》是青年学者妥佳宁的茅盾研究新著,也是新一代茅盾研究的代表作。该著在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视角下展开对茅盾小说的文本细读,以“双向互犁”的方式让文本之外的史料与文本细节互参互渗,从而研究茅盾1927-1936十年间的小说创作。妥佳宁围绕《子夜》这一轴心,综合考察茅盾早期革命文学和“左联”时期创作,并着力呈现这些作品相互之间的互文本关系,进而发掘茅盾小说创作与国民革命之间潜在的联系,呈现茅盾在国民党左派、“托派”等各种复杂力量之间的进退取舍,以及其作为左翼知识分子的复杂精神历程。

《目送自己进入旷野:文学写作的意义》

荣光启 著,商务印书馆2023年11月

诗人、学者荣光启的新著《目送自己进入旷野》是他多年来诗评文章的结集,书的副标题是“文学写作的意义”。荣光启认为,文学的写作意义是真实地反映自我与人类的生活、生存与命运的状况。在该著中,荣光启对诗歌的问题、思潮,文学写作的意义、限度均加以讨论,其中当代新诗的读者与作者、“地方性诗歌”的真义、“自然”话语中的现代性问题等篇什颇有启示意义。全书共计四章,末尾一章是作者的小说阅读札记,独立于诗主题外的这一部分,同时也补全了荣光启的批评风格,他不特异地为文学建设叫好,其文字亦呈现出思想随笔的特质。

《叙事者的远见》

喻向午 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

《叙事者的远见》是批评家喻向午的评论集新著,全书共有文章二十五篇,亦是其编辑本职工作的见证。李云雷在序言中以“低空飞行”的务实和及物定义喻向午的批评文章,这是从编辑进入批评的固有属性,远离凌空蹈虚的理论演绎,以在场感极强的细读说话,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该著以“潮变”作为第一辑,集中对文学现场的思辨性、继承性、自觉性等问题发声,展示出写作者对文学思潮较强的敏锐性。同时,《叙事者的远见》也收录有喻向午与胡学文、尹学芸、钟求是、胡性能、凡一平等人的对话文章,更显作者“远见”。这些不仅是采访的对话录里,潜藏着别具一格的批评调性。

《等光来:弋舟三论》

贺嘉钰 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3年8月

《等光来:弋舟三论》是青年批评家贺嘉钰的弋舟评论结集,全书由三篇评论文章《“失序者”的出离与复归》《隐桥与雾》《六个词语的测量与漫游》与一篇长篇对谈构成。作为一本小而巧的评论集,《等光来》将作家弋舟创作的故事世界一一剖析,展现其故事背后的幽微与曲折,以及人在世间生活中的坚韧且顽强的勃勃生气。贺嘉钰的风格轻盈而美,简洁、克制的评述里有“光”的流淌。正如作家李洱在书的扉页中所写,“在这里,弋舟与贺嘉钰,他们的创作与批评,互为镜像,互有所寄。在这里,他们因双向同构而成为整体,又因互相发明而完成自己”。

除以上佳作,近期可供现当代文学研究“借镜”的书目还有《诗与哲学之间 : 思想史视域中的文学理论》(冯庆)、《文学三篇:一个政治哲学视角》(洪涛)、《中国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王晴佳)、《琐言赘语:明清以来的文化、城市与启蒙》(李孝悌)、《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国新笑史》([加]雷勤风)、《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1958)》(钟雨柔)、《书、儿童与成人》([法]保罗·阿扎尔)、《地理批评:真实、虚构、空间》([法]贝尔唐·韦斯特法尔)、《批评意识》([比]乔治·普莱)、《文学之冬》([德]乌维·维特施托克)、《奥斯维辛之后》([德]特奥多尔·W.阿多诺)、《王瑶画传》(陈平原、袁一丹编著)等书,于此存目。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专栏自2022年起设立,对一段时间内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内的新著加以综括。我们愿网罗好书,但因篇幅所限,只选取具有典范意义的学者佳作、有益于学科建设的研究新著、体现编纂意图的文丛文集、代表学术前沿的理论作品以及独具风格的文学批评。此外,除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列锦”原则上不推荐旧作再版。希望通过这份工作,能为一段时期内的文学研究存目。鉴于编者精力有限且囊中羞涩,也欢迎有意加入“列锦”的出版方及作者寄送新著或传递相关资料,收件邮箱为:chenzeyuyihai@163.com。

“列锦”往期: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六期)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五期)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四期)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三期)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二期)

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