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书单—— 2022年第四季度文学理论评论新著列锦
因为疫情的原因,本次“列锦”发布比以往稍迟几天。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作家网为读者遴选本季度出版的理论评论新著17种。
距离1988年学者凌宇《沈从文传》初版已经过去三十余年,而今这部该领域不可回避的重要著作再版归来,并在沈从文先生诞辰120周年前夕重装上架,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主编《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启蒙”文学思潮史》详实厚重,全书上下两卷以七十余万字的篇幅系统探讨社会启蒙与文学思潮的互动过程、运行逻辑及其规律,打开了更多的学术空间;王十月主编《经典70后》一书汇编《作品》杂志近年来的同名栏目刊文,收录徐则臣、阿乙、乔叶、付秀莹等“70后”代表作家作品及专论,全面地呈现了70后作家的实力面貌,展示了文学中坚力量的成绩、可能和未来;谢有顺《散文中的心事》是一部“为不理解、不确定而写作”的书,在他看来文学是在追求价值的争辩、交锋和新变,而散文的写作,“不仅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篇文章,而是要让这个世界多一个有腔调、有力量的‘我’。”除上述著作外,本期提到的更多著述亦有待读阅。
本次“列锦”末尾,还存目2022年9月出版著作6种。这些作品虽然姗姗来迟却最终抵达,让人不禁想到诗人王家新的名句,“一个在深夜写作的人,他必须在大雪充满世界之前,找到他的词根。”岁末年终,还有许多著述业已付梓,只等冰消雪融之后,这些长出翅膀的书籍向我们飞来。
《沈从文传(典藏版)》
凌宇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10月
“一旦开始认真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我便从中感到了一种极强烈的审美愉悦。”从初学开始,湘西人凌宇便认定自己与沈从文先生有着太多契合点的共鸣。1978年,凌宇考入北大,开始与沈从文往来,得先生多次指导。十年内,他先后出版《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传》两本著作,至今仍都是该领域内无法回避的重要资料。“列锦”原则上不推荐旧作再版,此次例外,因为标杆作品再焕新颜,也为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120周年。
《散文的气质》
孟繁华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2年10月
熟悉孟繁华文章的朋友们能感受到,读他的评论文字仿佛见字如晤,字里行间都有神采奕奕,蓬勃的文学感受力与散文气息结合在一起,就是孟氏批评的典型文风。所以说,即便孟繁华自己谦辞“我对散文并无特别研究”,他也是事实上的散文创作者。《散文的气质》以20篇文章对18位当代散文家逐一品鉴,囊括当下关于散文的问题与方法。此外,本季度作者还有《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春风文艺出版社2022年11月)一书同期出版。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启蒙”文学思潮史(上下卷)》
张光芒 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22年10月
张光芒主编的《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启蒙”文学思潮史》是本季度面世的一部大书,全书分上、下两卷,共计70余万字。《思潮史》视野开阔,上迄晚清时期政治书写、科学观念和性别建构,下至近年来的生态想象、社会韧性与启蒙新变。该书从文本分析和文学思潮入手,以史论结合的综合方式,着力挖掘百年来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文学思潮所表现出的从社会制度到伦理变革等层面对现代性的主动追求和动态建构。
《倪文尖语文课》
倪文尖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
把论文写到B站上的“倪大红”老师出书了!《背影》里“我”和父亲的关系究竟怎样?《祝福》中害死祥林嫂的“凶手”是谁?《围城》究竟是谁围住了谁?B站上没有看过瘾看尽兴的小伙伴可以转到线下了,从《倪文尖语文课》上跟“倪大红”老师一起对《孔乙己》《背影》《合欢树》《京华烟云》《围城》《祝福》《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哦,香雪》等二十余篇现当代文学名篇进行文本细读。
《“毕达哥拉斯文体”:述学文体的革新与创造》
吴子林 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作为一种走向未来的述学文体之“预流”,“毕达哥拉斯文体”倡导由对象化之思转为有我之思,由“知性智慧”转为“诗性智慧”,在以汉语思考、写作的过程中,自觉打通古今中西,打通人文各学科,动态地立体呈现独创性灼见和个人化风格。10月,吴子林主编“中国当代文艺学话语建构丛书”出版,本书即为丛书之一种。此外,本季度作者还有《新世纪文艺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一书同期出版。
《经典70后》
王十月 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人们以青春的名义、以后来者(先进者)的位置确立某种身份,但时间和历史终会将人回收到它的浩大苍茫中去。”《经典70后》一书依托《作品》杂志近几年刊登同名特色栏目,收录徐则臣、阿乙、乔叶、鲁敏等作家小说一部,并配发长篇作家论一篇。“经典70后”的作家论作者以青年学人为主,这批文章文风自然亲切,以偏散文化的、体贴式解读梳理作家的创作脉动,兼具可读性与学理性。
《革命话语与中国新诗》
魏天无、魏天真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革命话语与中国新诗》是华中师大学术伉俪魏天无、魏天真的新著。作为贯穿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进程的核心语词,“革命”既是新诗研究的参照,也是其研究的对象。该著以中国新诗史上代表性诗人何其芳、卞之琳、冯至、艾青、绿原、废名、徐玉诺、穆旦为个案,探讨革命话语与中国新诗的生产、传播、接受的关联及其复杂性,阐释在革命语境中的新诗的现代嬗变轨迹、特征与启示,由此深化中国新诗传统建构问题的研究。
《垒建新文学价值的河床(1923—1937)》
姚玳玫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垒建新文学价值的河床(1923—1937)》探讨的是1925—1937年中国新文学的价值实践,这是一个文化上群龙无首、多元共生的时期,不同文学观念在抗衡中并没有互相取代,而是各行其是。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带来了新文学实践的多元形态:繁复的、多面多层的,砥砺共生的。直至全面“抗战”前夕,新文学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它是开放式的,在外部环境规约与内在自守坚持的互动中耦合生成。
《喧嚣之下: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价值支撑》
陈香 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10月
《喧嚣之下》是陈香的第三本儿童文学评论集,该书主要对儿童文学小说、童话、图画书三个方面进行评论,以切近现场的批评话语方式,对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前后的典型作家、典型作品进行深切探究与阐发。对于不熟悉儿童文学现场读者来说,或可从书末附二“20年20书”一篇进入阅读,这篇文章收束了作者对新世纪20年优秀儿文作品的梳理与简评,亦可以视为陈香的个人版的儿童文学榜单。
《数字人文与语言文学研究》
刘颖、姜文涛、陆晓芳 主编,译林出版社2022年10月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的方法逐渐深入人文学科领域,传统意义上的以纸质媒体为主要对象、细读为主要方法的人文学研究正在被改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也必须面对这种范式转型带来的影响。该著第二部分的研究案例涵盖了使用不同的数字人文方法进行的语言文学文化研究,包括对“《大波》三部曲”《盗墓笔记》《鬼吹灯》等作品的计量风格学分析。或许,数字人文可使我们对既往的文学模式再获识别。
《公园北京:文化生产与文学想象(1860—1937)》
林峥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公园象征着一种日常生活的秩序,城市空间因人而被赋予意义。《公园北京》脱胎于林峥在北大的博士论文,该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公园”作为一个新兴的西方文明装置,如何进入晚清及民国北京,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对接与转化。作者以万牲园、中央公园、北海公园、城南游艺园与陶然亭为个案,对应传统士绅、新文化人、新青年、普通市民、政治团体五种人群,以小见大,饶有趣味。
《现代与正义——晚清民国侦探小说研究》
战玉冰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年10月
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与资料中苦苦爬梳,在字里行间寻找文本的“裂隙”,战玉冰说,做学术,要像侦探一样。这也正是他喜欢侦探小说的理由。在《现代与正义》一书中,他从不同侧面关注晚清民国侦探小说中的正义想象、都市书写、理性迷思与类型演变等话题,对其背后最根本的问题意识和思想关切追寻反思。战玉冰认为,连接传统与世俗的晚清民国侦探小说内含“现代与正义”,揭示了小说研究中的理性与想象的关系。
《爱与真的启示:张爱玲的晚期风格》
陈建华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
张爱玲中早期的创作华丽为表、苍凉为里,长期备受读者和学界关注。相对来说,较少被纳入研究视域的是她的晚年生活以及创作上的“晚期风格”。《爱与真的启示》即是学者陈建华研究张爱玲晚期作品的著作,作者借助萨义德“晚期风格”的概念,着重剖析张爱玲移居洛杉矶之后的二十余年里那种极其复杂而困难的书写,系统地揭示其“现代性”与“先锋性”特征。
《散文中的心事》
谢有顺 著,海峡文艺出版社2022年11月
散文中有什么心事?谢有顺说,“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散文中的心事》共分为“散文的写法”“散文的神态”“艺术实现的方式”“记忆书写的伦理”“散文背后的人”“话语的精神基座”六章,从各章节题目就不难看出,这仍是一部“谢味”十足的作品,以点带面、以体探论,学思致知、颇见高明。谢有顺说,散文“不仅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篇文章,而是要让这个世界多一个有腔调、有力量的‘我’”。
《他山之石——汉学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语传播》
朱振武 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
学者朱振武长期关注“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策略与问题”,《他山之石》即是他研究成果的最新结集。该书主要研究周氏兄弟、张爱玲、沈从文、路翎、钱锺书、莫言、苏童、余华、迟子建、吉狄马加等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有效传播,并对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译介活动的21位英语世界的汉学家进行全方位考察,为跨文化跨学科背景下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实践样例。
《百年茅盾研究成果史料索引(1920-2020)》
蔺春华 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
自1920年黄厚生发表《读〈小说新潮栏宣言〉的感想》一文起,茅盾研究已走过百年历程,出版研究专著、论文集、传记、资料汇编等逾百部,发表论文数以千计,是现代文学研究中一门显学。基于此,编著者全面汇集整理了1920-2020年间关于茅盾研究的论文、论著和部分硕博士论文的要目,还侧重对互联网尚未普及的1990年代以前的论文论著做了内容摘要。《索引》以编年形式记录,清晰明了,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和详实的研究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文物文献研究(2020-2021卷)》
中国现代文学馆 编,西苑出版社2022年12月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文物文献研究(2020-2021卷)》汇聚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员们的馆藏研究成果。多年来,馆员们为朝夕相处的文学文物们写下许多宝贵文字,已经成为人们了解馆藏状况的重要资料。该书将时代背景下的大师、大作、大事件搭配馆藏珍贵的书信、图片等资料加以展示,在鲁迅、茅盾、靳以、夏衍、端木蕻良、曹聚仁、徐光耀、王蒙等前辈作家的交往中,读者可更容易地回到文学史的现场,走进文学文物的深处。
附:部分2022年9月出版著作存目
《文学图像论》,赵宪章 著
商务印书馆2022年9月
在图像符号的强力诱惑下,人类的思考习惯正在逐步丢失,人类的语言能力正在慢慢萎缩。于是,在文学的视野中研究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与视觉图像的关系,也就成了文学理论之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赵宪章近年来扎根文学图像关系研究,《文学图像论》即收录他相关的学理思考。赵宪章论断:21世纪或将是“文学与图像”的世纪,“文学与图像”或将成为21世纪文学理论的基本母题。
《现当代诗鉴赏》,张福贵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9月
《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由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韩经太主编,吉林大学教授张福贵编选《现当代诗鉴赏》部分。张福贵在本书中坚持以社会时代或者重大的政治事件为基本点,将百年新诗史纳入中国百年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以不同的社会阶段作为新诗发展的不同时段,由此把握中国新诗如何反映中国社会时代的变化与时代精神。从张福贵教授简洁扼要的点评中,大众读者可快速纵览百年新诗的历程与佳作。
《我看见无数的她》,张莉 著
九州出版社2022年9月
“我”之所以要“看见无数的她”,是因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对于张莉来说,能和更多的读者一起看到、认识、了解无数的她,是与从事专业女性文学研究有所重叠但不完全相同的事,这件事与文学信念有关,更与人文学的正义有关。这本书中浓缩了张莉与女孩们开展阅读和观看冒险的30个夜晚,透过女性视角,故事被开拓出更深邃的空间,那些被忽视的女性和弱势者的命运被看见、被关注。
《雷平阳词典》,霍俊明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9月
作为霍俊明的第三部作家传论,《雷平阳词典》的面貌与《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和《于坚论》都大为迥异。这本论著通体以词典体的文风和体例完成,是文艺评论的一次主动突围。就像本雅明所说,“批评必须用艺术家的语言说话”,霍俊明所追求的,就是区别于批评行话(或黑话),灌注个体生命经验的文学评论。全书以391个词条组成或构拟了雷平阳创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信读者从任何一页的任何一条读起,都能会心一笑。
《烽火遗篇:抗战时期作家佚作与版本》,凌孟华 著
中华书局2022年9月
《烽火遗篇》是凌孟华在《故纸无言》《旧刊有声》后的又一本关于现代文学史料发掘、考辨的著作。该著上篇集中钩沉佚作,涉及茅盾、老舍、冰心、夏衍、穆旦等人作品及讲稿,下编重在研读版本,对郭沫若、李金发、萧红等名家若干重要文章的各种版本进行汇校,并讨论版本之间的演变情况。作者对于相关史料不避巨细地呈现,加强了阅读的历史现场感,也让读者从更多角度感知事物的“结构和细节”。
《在时间面前》,李音 著
海南出版社2022年9月
“用现代文学的开端看当下,用当下对经典重新阐释。”在这本评论集的后记中,李音说自己素来不太区分文学研究与批评,不过这或许正像她所在的海甸岛,有很多条道路,走到尽头都是大海。“在这种戏剧性的遭遇中,边界和折返成为我的日常经验。空间的重组只是一方面,站在海边,平衡律一般的海浪永无休止,也消弭了时间。”于是,请让我们一起“在时间面前”吧,用精微的文学感受来面对广大的时间洪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