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顶散人的头像

红顶散人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 05/13
分享
《成窑小罐》 连载

第五章 五万贡瓷

陆新平因收入低微,加上肺痨加重,已经难以维持正常日子。自家的小窑只能偶尔开窑烧造,活太少,徒弟最后也不愿意再回来了。他想到了儿子陆瑾。陆瑾已经十五岁了。之前开窑的时候,就已经经常在家帮父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特别是画坯,都是由他代劳。其他活也多少懂点,能帮自己不少忙。陆新平心想只能让他停学了,回家来帮工,有他在,还能把陆小窑开起来。自己虽然不能离开御器厂,但现在御器厂活并不多,偶尔偷跑回家或者提前下班干点自己的活,厂里也不太在意。陆新平向陆瑾说了自己的想法,陆瑾虽然心里很想继续读书,但看着父亲日益憔悴的身影,也只能听父亲的了。

第二天,利用御器厂午休时间,陆新平来到“陆氏义塾”,向先生说明了情况。

“陆师傅,你知不知道你儿子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他是我教的学生里面成绩最好的一个。如果让他好好读下去,老夫有把握他将来能考上举人,甚至进士,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现在让他停学,太可惜了。你可要想好了。”陆文恺十分慎重地对陆新平说。

“陆先生,不瞒你说,我这几天整晚睡不着觉,就是为了这事。我也是实在没别的办法了。”陆新平一边说一边咳嗽,赶紧用袖子挡住自己的嘴,免得影响陆先生。

“也罢。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让他早点去学瓷艺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陆文恺也是爱莫能助。

陆瑾从此回到陆小窑,在父亲的指导下,正式开始瓷器烧造生涯。

陆瑾学什么都很快,一点就透。瓷器烧造从头到尾的所有工艺,很快便掌握了。得益于景德镇完整的产业链和细致的分工,很多活都可以分包出去,或者直接购买现成的材料和半成品,人手少点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找临时的雇工也十分方便,而且都还比较专业。所以陆小窑又开始慢慢走上正规。烧出来的瓷器依然是景德镇最抢手的精品。而且依旧大部分由陆员外包销。

有了钱,就能请好的医生。陆新平的病情也有所好转。

与景德镇民窑红火的生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御器厂的冷冷清清。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大规模的烧造瓷器了。像宣德朝那样一年烧造三四十万件瓷器的繁忙景象,都已经成了老匠人们的传说故事。御器厂有作坊二十三间,各种窑炉五十八座,光大龙缸窑就有十六座。现在闲置的闲置,破损的破损,能用的还不到三分之一。

朝廷也越来越感觉到瓷器不够用。

官窑瓷器的最大用户,是光禄寺,专门负责朝廷祭祀、朝会、接待外宾等宴飨酒澧膳馐之事,需用大量的瓷器。而且平常损耗也很大。还经常被盗。

光禄寺刚刚接待了一批来自暹罗的客人,好酒好菜伺候着。等他们快吃完的时候,侍者上去收拾餐桌,一看傻眼了,桌子上碗碟杯盘全没了。这些夷人见到如此精美的瓷器,饭没吃完,就偷偷拿着瓷器跑掉了。这样的事屡有发生。

元宵节的时候,按照惯例,皇帝要与民同乐,请来在京大臣到紫禁城聚餐、赏灯。聚餐结束之后,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餐桌上的器皿都会分给各位大臣,由其领回家去。这可是官窑瓷器器,又是皇帝请客后赏赐的物品,大臣们都十分珍惜,拿回家一般都舍不得使用,而是作为传家祭器珍藏起来。

这一回吃饭的时候大臣们就都已发现,今年的器皿有些差强人意。往年每桌都有的精美青花碗碟,乃至釉里红,五彩瓷,看着都让人赏心悦目。可是今年只见到几只青花碗,其他大部分竟然只是白瓷了。

吃完饭分发器皿的时候,大臣们都颇有微词。虽然不敢对皇帝当面表达不满,毕竟是免费赏赐的东西,但以前收惯了好东西,现在只给些白瓷,难免私底下议论纷纷。

更有甚者,某藩王去世,家里竟然找不出一件像样的色瓷陪葬,只能在墓中放几只白瓷罐,有损皇家颜面。此事也很快传得沸沸扬扬。

天顺皇帝当然也知道了这些情况。虽然孝顺的皇帝很想继续坚持当年张太后厉行节约的慈训,但瓷器是每天都要用的东西,不仅光禄寺欠缺大量的瓷器,连内宫也都明显感觉到瓷器不够用了。看来只好暂时违背张太后她老人家的意愿,重新全面开启御器厂,加快烧造瓷器。

“皇上,臣有一事启奏。”当天顺皇帝的旨意在朝会上下达之后,南京工部侍郎跪在皇帝面前,心中有些忐忑不安,“据臣所知,自从正统初年张太后下懿旨停止景德镇御器厂的烧造,御器厂的很多窑炉由于停产太久,遽不能用,需挛窑修葺。另外尚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大量的工匠和雇役,放假的放假,走失的走失,重新拘集工匠需要不少时间。臣有一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快说。”皇帝有些不耐烦这老头子的啰嗦。

“臣听说这几年景德镇民窑发展迅速,买卖兴隆,烧造的瓷器也颇有可观。有些民窑的瓷器并不亚于官窑的水平。臣以为暂时不妨让民窑烧造一批精品瓷器,以应急用。以前御器厂忙不过来的时候,也曾让一些技艺好的民窑烧造过一些官窑的瓷器,称之为‘官搭民烧’,这些民窑都是景德镇陶瓷业中的佼佼者,行内称为‘包青窑’,对瓷器成色都有保证,达不到要求是要赔偿御器厂损失的。所以现在让他们烧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工部侍郎终于把话讲完了。

“朕准了。就按你说的办吧。”天顺皇帝觉得此法可行。

当时御器厂没有专门的督陶官,而由饶州府兼任。南京工部把旨意传达给饶州府。饶州知府便找到景德镇最大的帮会都昌帮会,要跟会首陆子顺商谈官搭民烧的事宜。以前官搭民烧也都是先由帮会承接,再往下面民窑分包。

大员外陆子顺听到这一消息有些坐不住了。

身为大明瓷器制造中心景德镇的最大瓷器商人,陆员外觉得这是报效朝廷的难得好机会。自己应该有所行动。这不仅关乎自己的声望,也关乎景德镇的名声,甚至也关乎整个陶瓷行业的发展。再说朝廷缺少瓷器,是因为厉行节约,是体贴民心,是对劳苦大众莫大的恩典。而景德镇的瓷器商人这几年却风生水起,赚了个盆满钵满。我们可不能光顾了自己赚钱,却忘了朝廷,忘了皇上的恩典。

陆员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要给朝廷一次进贡五万件瓷器!

饶州知府没想到自己治下的平民商贾,能有这样的觉悟,这对他来说完全是喜出望外的好事。他当面表扬了陆子顺一番,高高兴兴回府衙向上司复命去了。

陆员外一时冲动提出向朝廷进贡瓷器五万件,静下心来后细细算了一笔账,不禁吓了一跳,光瓷器成本就超过一万两银子,因为进贡朝廷必须是精品细瓷,自己产的粗瓷是不行的,大部分要从崔公窑等民窑采购,细瓷价格不便宜。这还不包括包船送进京的费用。这费用实在有点吃不消。而且一次进贡五万这是一个巨大的数目。不是轻易能完成的。他找到了多年的合作伙伴崔公窑和陆小窑,共商盛举。陆小窑产量不多,但都是精品,作为贡品够上档次。崔公窑产量不小,而且也都是细瓷。只有自己家大部分都是粗瓷,后花园新建的葫芦窑才刚刚开始试烧,产量有限,品质也不能跟崔公窑和陆小窑相媲美。

在自家临江会馆的包厢里,陆员外请崔松旺和陆新平边吃边聊。

“老崔,这次五万贡品你的崔公窑是主力。我那些粗瓷是上不了台面的,陆小窑产量太少,所以需要你加快烧造。我还会去景德镇其他几家名窑收购一些细瓷。这次量比较大,而且是进贡朝廷的,我是赔钱赚吆喝,你一定要给我最大的优惠。”陆员外对崔松旺说。

“这个自然。我只收你成本费,一分钱不赚。陆员外给朝廷进贡瓷器,也是为我们景德镇所有瓷器行业的同仁争光,崔某对陆员外深表敬意。”崔松旺刚说完,陆新平也赶紧表态:“我也是,只收你材料成本,工钱都不要了。”

“那就太感谢两位师傅了!”陆员外对两位匠人拱手表示感谢。这样就能减轻不少负担。

这五万件瓷器还有一个问题,如果都用原来民窑所用的瓷土和青料,很难大批量生产出令人满意的细瓷,最好能有御器厂垄断的好瓷土和颜料,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此事当然要由陆员外出面和官府协商。

这次官府答应的很爽快,试想人家已经是免费进贡瓷器,你提供一下原料并不过分,更何况这些原料还是照价付款,御器厂还能因此小赚一笔。

原料问题一解决,其他事情就好办多了。崔公窑和陆小窑都开始满负荷生产。

短时间内大批量的生产,崔松旺一时觉得有些手忙脚乱。他早就看到陆新平让儿子停学帮自己打理陆小窑,搞得有声有色。自己为何不把崔时茂也叫回来做帮手呢?自家的崔公窑早晚是他的,不如让他早点上手熟悉,将来也好尽快接班。

当崔松旺把自己的想法跟儿子说了以后,想不到崔时茂说:“爹,我等你这句话等得太久了。我不像陆瑾,喜欢读书,成绩又好。我就不是块读书的料。”

“你个没出息的东西。”崔松旺自己也笑了。

“爹,那我也回来吧。一个女孩子家书读多了也没用,我已经认得足够多的字,算数是我的强项,我就回来帮爹做做账目,采买材料什么的都行。”崔小凤自从陆瑾退学后,对读书的兴趣就少了一大半,现在哥哥也要回来,自己一个人在私塾太没劲了。

“也好。你一个女孩子家读多了也没用,再说一个人去义塾我也不放心。一起回来算了。”崔松旺心想女孩子家,将来能嫁个好夫君比啥都强,读不读书无所谓。

听说大茂小凤都退学了,傻亲陆正卿也呆不住了。跟父亲陆员外说自己也想退学了。

“退就退吧。我本来就没指望你能读多少书,能尽量多认几个字就心满意足了,回来跟爹和丁管家学点生意经还更实在。那个义塾当年是为你开的,现在已经没有必要了,干脆停掉算了。”开了不到十年的“陆氏义塾”就这样寿终正寝。

大茂兄妹退学后,崔松旺安排大茂跟自己全面学习瓷器生产手艺,并让他参与一些崔公窑的管理,现在崔公窑算上临时雇工,有一百多号人,还有不少活计分包出去。同时安排崔小凤管理账目和采购部分材料。兄妹俩年纪轻轻却干得有模有样。

陆瑾则已经是熟门熟路了,又只有一个窑,相对比较轻松,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干活上,尽量自己动手,降低制作成本。淘土、练泥,拉坯利坯,样样都上,画坯几乎全部是自己干的,因为让别人做不放心。烧火把桩由父亲为主,陆瑾也在尽快学习火候的控制。瓷器款式设计大都由陆瑾负责,陆新平只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一旦陆瑾觉得自己新创烧了一个比较好的款式,他就会主动拿去给大茂参考,如果大茂父子也觉得好,就在崔公窑大批量生产。

陆瑾突发奇想,对父亲说:“爹,咱们这次既然是进贡给朝廷的,为什么不能突破一些民窑的限制,烧造一些和官窑差不多的瓷器。就算违制了,也没有在民间买卖。陆员外不是说,官府现在很缺色瓷吗?我们就多做些青花五彩瓷器,想必官府也不会怪罪我们。民窑一直以来以生产粗瓷、白瓷为主,档次偏低,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提高民窑瓷器的档次和烧造水平。”

“你这个想法比较大胆,容我和你崔叔、陆员外商量一下再说。”陆新平知道这不是一件小事,得先征求一下崔松旺和陆员外的意见。

陆新平和崔松旺一起来到老鸭滩,找到陆员外,说明了来意。

“这个想法好啊!到底是年轻人,脑筋转得快。老陆,你家陆瑾将来前途无量啊。”陆员外向来是比较大胆的人,“就这么定了,你和陆瑾就负责开发新款式,做出样品来给老崔和我看看,觉得没问题的话,就批量生产。难得两位高手都在寒舍,今晚就在我家吃个便餐,咱们再聊聊一些细节。”

陆瑾得到父亲的首肯,就放手开始设计款式。因为有一个御器厂的老匠人,陆瑾近水楼台,见过很多瓷器官样,自己在此基础上做开发便胸有成竹。

新款瓷器的设计要考虑各种因素。首先大方向上还是要遵从节约的原则,因为当今圣上仍然会恪守已故张太后懿旨。那么大件瓷器要少做,特别是观赏性瓷器基本不做,多做小件实用瓷器。宣德时期大器很多,各种瓶、盆、盘、罐琳琅满目,而且因为器型大,青料好,用的都是苏麻离青,色彩鲜艳亮丽,很有气势。宣德期同时还烧造了不少五彩瓷器,五彩瓷的大器看上去反而不及青花瓷端庄大气,但五彩瓷如果用在小器上,则可以突出其小巧玲珑、色彩多变的优势。陆瑾决定多开发五彩瓷器。小型器一定要突出多变的主题,在小小的瓷器上色彩的变化、层次的变化,能给人带来惊喜,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要增加变化,那就要多采用釉下青花结合釉上五彩的工艺,如同欣赏山水画,有远眺有近观,既能赏心悦目,又能让人浮想联翩。这是陆瑾在陆氏义塾读书的时候,得益于陆文恺先生提供的绘画方面的书籍,给自己的启示,现在用到瓷器创作上正是水到渠成。

釉下青花配合釉上五彩,细分还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手法,统称青花间装五色,即俗称的斗彩。这项技术虽然宣德时就有,但后来因为张太后厉行节约,御器厂一直处于半开半停状态,并没有得到发扬光大。陆瑾希望借自己的手,也是借这次陆员外的盛举,推广自己喜欢的青花间装五色工艺。虽然烧造工艺上复杂了很多,需要先将青花图案入窑高温烧制,然后进行釉上彩绘,再二次入窑低温烧制,成本增加不少。但为了景德镇整个陶瓷业的发展,这种尝试肯定是值得的。

当然了,要做好一件瓷器,色彩只是一方面,还要有好的胎体、釉面配合,才能做出精致的效果。胎体首先是瓷土一定要足够细腻洁白,还要尽量做得轻薄透体,釉面也要莹润纯净。

有了整体的思路,下手就容易了。

陆瑾亲手制作了几款青花间装五色的小件瓷器,主要是杯、盘、碗、小罐。烧窑火候在父亲的指点下,也已经基本掌握,陆瑾已经可以全程独立烧造精品瓷器。这些瓷器成为陆员外进贡瓷器中最精彩的部分。

崔小凤不仅给崔公窑帮上了忙,她还想到了帮助陆瑾的法子,因为陆小窑人手比较短缺。由于崔公窑名气大产量多,原料采购时能从供应商家那里获得更多优惠,她便主动找到陆瑾父子,说:“陆叔,陆瑾哥,你们陆小窑的有些材料,我帮你们一起购买吧,价格能优惠不少。”这里涉及瓷土、青料、釉果,还有柴禾等。陆小窑烧造细瓷,烧的都是上好的松柴,用量也不小,和崔公窑加起来就是很大的用户了,在价格上就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难得你有心,那就麻烦你了。”陆新平自然愿意。他已经慢慢看出来小凤对自家儿子挺有好感,陆新平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崔小凤还想起了老同学陆正卿。有段时间没见傻亲,很想见见他。以前都是崔松旺亲自给陆员外送样品,这次崔小凤主动要求由自己送给陆员外。

“啊,啊,小凤,你来啦。”傻亲远远地看见崔小凤走来,高兴的嘴都合不拢了。陆员外也很意外,高兴地招呼崔小凤:“小凤,你怎么一个人过来啦?小凤是越长越俊了,已经是大姑娘啦。”陆员外心里早就盘算过,自家傻儿子如果能娶小凤为妻,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可是儿子这个样子,自己心里也没底,崔家多半不会答应,所以一直没敢跟崔松旺提。

“陆伯伯,我家又做了几个新的款式,和陆小窑的一样,拿来给你看看,合不合适。”崔小凤把几个瓷器样品交给陆员外。傻亲赶紧找来一些吃的,递给小凤,“小凤,这么远走过来,累了吧?先吃点东西。”

“傻亲哥,”小凤长大了懂事了一些,觉得还像在学校一样叫傻亲,有点不礼貌,可是叫大名的话又觉得生分,于是就叫他傻亲哥,“你家新窑也在烧细瓷,要不要我帮你们一起买松柴?我们量大,价格能优惠不少。陆小窑的材料也是我帮他们买的。”

“好啊好啊,爹,你听小凤人多好。”傻亲一直就对小凤有好感。

“小凤姑娘,那就谢谢你啦。干脆细瓷用的瓷土和颜料也请你一起买吧,这样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就能保持一致。这几个款式我看也很好,我们就照这个样子做吧。”

陆员外的五万贡瓷,大部分都由崔公窑生产,陆小窑和陆员外自家后花园的新柴窑也烧造了一些。崔公窑以及陆员外的新柴窑得益于早前从御器厂请来的高水平工匠,这批瓷器的做工一点也不亚于御器厂的水准。

陆员外还在其他民窑订购了不少细瓷。一个多月后,五万件日用瓷器终于准备完毕,陆员外动用景德镇最大帮会都昌帮会的力量,很快就完成打包租船,共装了五只船,从昌江顺流而下,经鄱阳湖、长江,转道京杭大运河,直达北京。陆大员外亲自押运。

此事轰动了整个北京城。也惊动了皇上。天顺帝下旨将五万件贡瓷送光禄寺充用,并“赐钞偿其值”。皇帝可不想被人诟病说占老百姓的便宜。这可帮了陆员外的大忙,因为事后陆员外粗略估算,要几年时间才能赚回来五万件瓷器的本钱,如果全部由自己出,那就亏大了,有了这笔赏赐,基本上能填平窟窿。更重要的是,这是皇帝的赏赐,其意义非同寻常。

陆员外这次行动给自己挣了一个大大的脸面,人们从此开始称呼他御赐大员外。

景德镇瓷器业也因为陆子顺的这一行动,名声更加响亮,远胜其他陶瓷产地。景德镇民窑的瓷器制造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