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来主义”可成为民族电影发展的有益补充
不错的翻拍资源——蒙古国电影《哭泣的骆驼》的海报。
2016-07-07
-
展现赫哲族新生活,给后代留下宝贵资料
1 1963年,拍完纪录片《鄂伦春族》的全部素材后,为了给下一部纪录片《赫哲族》的拍摄做准备,我在返京途中绕道去了哈尔滨,并找到了黑龙江省民委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同志。
2016-07-07
-
作为方法的“多民族文学”:文化交融与家园想象
新世纪以来,“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提出可谓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观点之一。
2016-07-07
-
如何保护摩梭文化
保护摩梭文化,实质是在建设好摩梭家园的前提下,坚持“观念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支撑、产业惠民”的原则,以摩梭母系大家庭为核心,保护母系文化赖以传承的机制,维护其整体的文化氛围。
2016-07-07
-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必须走向市场
《花腰新娘》剧照 《买买提的2008》剧照 《可可西里》剧照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影坛具有特殊地位,是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
2016-07-07
-
如果抱着善意,中国一定是美好的
2016年4月13日晚,法国,当夜无人入眠,520万法国人如约守在电视机旁,锁定法国国家电视二台,静静地等待一部纪录片的首播。
2016-07-07
-
弘扬真善美是文学共同的主题
作为中国的穆斯林,我对信仰相同的巴基斯坦有一种亲近感,更有一种认识的渴望。
2016-07-07
-
文学不以长短论英雄
在一次关于微小说的论坛上,评论家王干提到《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开辟的“一分钟小说”栏目,以及因创作“一分钟小说”而得名的众多作家。
2016-07-07
-
推进蒙古族藏文典籍整理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使用非母语创作并非个案。
2016-07-07
-
提炼中华多民族文学发展的“中国经验”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016-07-07
-
在非遗保护与文学创作之间
编者按: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主办的冯骥才新书发布会日前在北京召开。
2016-07-07
-
诗歌如何更好地走进大众
谈到诗歌与大众的关系,很多诗人会说,我不在意诗歌读者的多寡,我的诗歌是写给“无限的少数人”的。
2016-07-07
-
民族文化“走出去”,亟须提高宣传工作的质量
日前,由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和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主办的全国文化外宣翻译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开班。
2016-07-07
-
藏族汉语诗歌的韵律传统与变革
藏族文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文学遗产非常丰富。
2016-07-06
-
边地散文的韵味与理趣
侗族作家李代权致力于散文、传记文学创作。
2016-07-06
-
深入挖掘儿童文学的民族性
小卓玛才让(油画) 钟华友 作 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寄寓着各民族长者对本民族幼者的深切希望和殷切期盼,蕴涵着各民族人民在历史传承中所积淀的道德操守和价值取向,展现着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活泼泼的审美趣味和语言形态。
2016-07-06
-
对新疆多民族文学的执著探寻
5月27日,第五届新疆作家班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结业典礼。
2016-07-06
-
爱国主义: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永恒主题。
2016-07-06
-
我们都在伊犁生活
当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把他的最新散文集命名为《伊犁记忆》时,我把它理解为这是作者对伊犁故乡的回望,也是他对曾经生活记忆的梳理。
2016-07-06
-
钩沉掩映在历史深处的记忆——评冶生福长篇小说《折花战刀》
历史有时显得苛刻却又严正,它在记忆之上覆盖厚厚的尘土或浓密的苔藓,等待着合适的人来拂去尘土、铲除苔藓,几经曲折才显露真相,就像是藏文化中那神秘的伏藏和掘藏现象。
2016-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