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注释小议一则
来源:文汇报 | 尧育飞 2018年06月22日09:37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二卷《四库全书珍本》一文注释“明人好刻古书而书亡”句云:“清代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六经雅言图辨跋》中,对明人妄改乱刻古书,说过这样的话:‘明人书帕本,大抵如是,所谓刻书而书亡者也。’”这注释乍一看,颇得其实。然而细校起来,恐未为妥。
陆心源(1834-1894)说那句话的背景是,明成化年间有人将《六经雅言图辨》更名为《六经奥论》刊布,且误将郑樵列为作者。这种妄改书名、错误安插作者的行为,乃是明代书帕本的常见手法。对此,陆心源发出明人“刻书而书亡”的感慨。所谓书帕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在论及天一阁藏 《群公小简》时云:“盖明代朝觐述职之官,例以一书一帕赠京中亲故。其书皆潦草刊版,苟应故事,谓之书帕本。”可见书帕本起初是作为礼物而产生的,存在潦草刊版等现象,非是善本。
然而,鲁迅在正文中所云乃是:“明末人好名,刻古书也是一种风气,然而往往自己看不懂,以为错字,随手乱改。不改尚可,一改,可就反而改错了,所以使后来的考据家为之摇头叹气,说是‘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的表述,他所点明的时代是“明末”,明人好刻书的缘故是“好名”,至于说出那句话的则是“考据家”。而陆心源《六经雅言图辨跋》所针对的是明中前期成化年间的刻本,且刊刻书帕本的动因在送礼,与鲁迅所说似不相符。更为重要的是陆心源并非以“考据家”知名,在鲁迅笔下,陆心源主要是知名藏书家,如鲁迅在1925年所写《忽然想到六》中提及 “外国人所得的古董,却每从高人的高尚的袖底里共清风一同流出。即不然,归安陆氏的皕宋,潍县陈氏的十钟,其子孙尚能世守否。”
在鲁迅眼中,考据学者当另有其人。他曾批评乾嘉考据学者云:“清初学者,是纵论唐宋,搜讨前明遗闻的,文字狱后,乃专事研究错字,争论生日,变了‘邻猫生子’的学者。”乾嘉学者“专门研究错字”,与《四库全书珍本》中所言“以为错字,随手乱改”的批评正可吻合。而乾隆时期恰好有一位学者先于陆心源发出“明人刻书而书亡”的论调。此人乃是赵一清(1709-1764)。赵一清是浙江仁和人,是著名学者全祖望的学生,在《水经注》一书的研究上卓有成就。赵氏在校勘《水经注》时,发觉明人杨慎因嫌郦道元《水经注》枝蔓繁琐,因而删除了《水经注》中郦道元注释的部分。杨慎删定成的《水经》经其孙杨宗吾刊行,流布后世。赵一清对此颇为不满,不无愤慨地说:“吾是以叹明人刻书而书亡,而正杨之作不可以已也。”(《水经注释·附录下》)赵一清所要做的工作之一便是纠正杨慎的行为。至于他的感慨——“明人刻书而书亡”,当是鲁迅“明人好刻古书而书亡”的原始出处。
注释典故,当力求其最早出处,且最符合语境者,因此,此条注释宜改为:“清人赵一清对明人妄改乱刻古书,说过这样的话:‘吾是以叹明人刻书而书亡,而正杨之作不可以已也’。所谓‘正杨’,是指改正明朝好改古书的杨慎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