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在细管胡同9号
来源:北京晚报 | 方继孝 2019年01月30日08:59
从地铁5号线北新桥站出来,顺着东四北大街向南走,第一条胡同是香饵胡同,明朝属教忠坊,时称香胡同。清初续顺公沈志祥的府邸在此。启功的外曾祖、乾隆的五子崇纲做过驻藏帮办大臣,由西藏回来后住在香饵胡同。香饵胡同87号是当年慈禧弟弟的故居。
过了香饵胡同,再往南走,就是细管胡同了。与香饵胡同一样,细管胡同在明朝也属教忠坊,而坊名的由来,和文天祥的事迹有关。明景泰年间,朝廷赐文天祥谥忠烈,后将此地定名教忠坊,以此训导后学“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明代同属于教忠坊的还有土儿胡同和府学胡同,不过土儿胡同已经拆迁,并改建成楼房小区。府学胡同则因顺天府学设在胡同内而得名。
在东城区,还有一条小细管胡同,位于张自忠路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多曲折。清光绪年间,小细管胡同称为戏馆胡同,此胡同狭窄多弯,其形状似细管,民国时遂称小细管胡同。其与细管胡同并非同一处。
很多人听说过细管胡同,大概是源于那座位于细管胡同13号的市重点中学——北京市第五中学。不过,细管胡同居住过一位名人,那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五中往东有两座宅院,一座是细管胡同11号,另一座是细管胡同9号,而田汉的故居就是细管胡同9号。他在这座两进制的小院里居住了15年,相继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和京剧《谢瑶环》,改编了京剧《白蛇传》、《西厢记》等,其中《关汉卿》成为不朽名作。
细管胡同曾称油罐胡同
迎着冬日的残阳,笔者前去细管胡同探访田汉故居。细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北大街与北剪子巷,长约400米。胡同南侧有三条支巷通“白米仓胡同”,北侧与“大兴胡同”相通。在细管胡同的东端,也就是通往东四北大街的出口处,有一半开的栅栏门,并有保安在值守。
听胡同里老住户说,细管胡同在明朝时曾被称为水塘胡同。当时胡同东北边宝泉局(负责铸钱的地方)里有个水塘,所以就叫水塘胡同。到了清朝,这里属于镶黄旗地界儿,胡同名字发生了音转,叫成了水塔胡同。再后来,那块水塘没了,在水塔胡同的东边、水塘的南边,形成了一条口小、肚儿大的胡同,好像个油罐,因此得名为油罐胡同(明《顺天府志》有记载)。到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水塔胡同又发生了音转,称作水獭胡同;油罐胡同也发生音转,成了细管胡同。不过,那时水獭胡同和细管胡同是两条胡同,并不相通。后来,两条胡同连上了,又统称为细管胡同。1947时,这条胡同的西段还称为水獭胡同,东段称为细管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元善里、水獭胡同并入。现细管胡同属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管辖,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东四北大街进入细管胡同,在胡同的北侧是一家快捷连锁酒店,酒店的西侧,就是细管胡同9号。小院夹在五中教学大楼与连锁酒店之间,历史与现实相辉映,让人别有一番感受。
细管胡同9号院
9号院为一两进四合院,坐北朝南,金柱大门一间,硬山顶合瓦清水脊,门内原有一影壁,现仅存帽头部分。一进院倒座房四间,东厢房两间,西厢房已改建,北房五间,中间一间为过厅。二进院北房三间带前廊,东西耳房各一间,东配房各三间,该院建筑皆为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现在院内主要建筑基本保持原状,只有田汉住过的北房前廊被改建。目前,田汉故居并不对外开放,大门上贴着禁止任何非院内人员进院参观的告示。
此院在上世纪20年代由迟氏兄弟所建,1949年售予法院。1953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田汉购得此宅。当时田汉与夫人安娥一家住在里院,秘书住在外院。后来,田汉又将母亲易克勤从湖南接来同住。
田汉在后院搭有葡萄架
田汉本名寿昌,1898年3月12日(农历二月二十日)生于湖南长沙县田家椴一个叫茅坪的小山村。他改名“汉”是在1911年下半年,当时孙中山号召推翻清王朝统治,他决定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汉”。改名“田汉”,还有一层深意。他一向以出身农家而自豪,对农村生活充满着热爱,对旧中国农民的疾苦有着深切的感受。他说过:“我出身贫农家庭,插秧、打稻、车水、放牛、推车子,我都搞过……非但我的名字叫田汉,并且我从小生活在田家塅。我的祖父是农夫,一直到我的父亲时代,才有农人的革命,中国社会近代化,农民渐渐到都市去了,我们兄弟便是从田园生活到都市中来的。”
据田汉之子田申回忆,因田汉出身农家,他和母亲易克勤都喜欢做一些农活。搬进细管胡同9号后,田汉在后院书房前面,搭了一个葡萄架。夏天浓荫蔽日,秋天果实累累。他还种了一棵枣树,从幼苗一直长得老成挺拔。易克勤虽已九旬,但每年还在葡萄架边栽种丝瓜,沿着架子四周缠绕而上,结了不少丝瓜。逢休息日,田汉陪老母摘下丝瓜尝鲜,乐趣无穷。院子虽然不大,但农家气息浓郁。老母亲喜欢搬一个小板凳,坐在庭院阴凉处,做些零碎活,田汉有时也会陪伴在老母亲身边拉拉家常。中外文艺界的朋友来到田汉家做客,都非常欣赏庭院的田园风光。
田汉的藏书很多。据田申回忆:“书柜从书房一直通到客厅,父亲的书房里有很多书,差不多十万册,种类很多。书房里还有许多珍贵的照片、信件、创作手稿和字画。其中有毛主席、周总理写给父亲的亲笔信,徐悲鸿、梅兰芳绘赠的《奔马》、《梅花》等画作。”
易克勤逝世于1972年,正好满百岁。这位女性是令人尊敬的,她被称为“现代孟母”。在她35岁时,丈夫田禹卿去世,她发誓:一不嫁人,二不当女佣,三不要饭,要凭自己双手养活三个孩子。易克勤还决定不管多苦多累,也要让孩子上学受教育。为了孩子们有个好的成长环境,易克勤几次搬家。三个孩子也比较争气,田汉不光文化上有长进,8岁就能写对联,而且思想境界上也有了很大提高,懂得了“我做人处世要有气节”。田汉的家乡长沙县是湘戏、影子戏盛行的地方。田汉从五六岁时起,就经常去看庙台戏。在这种四处可学的气氛和四处爱学的精神下,田汉初步掌握了戏曲艺术的形式,懂得了一些舞台处理方式。而此时传统的折子戏《三娘教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根据这部戏改写成他的处女作《新教子》。剧本发表在当时的《长沙日报》上,而田汉这年只有13岁。就这样,田汉开始了他的艺术人生……
从1953年入住细管胡同9号,到1968年12月10日不幸去世,田汉在这个小院生活了15年。如今,有着“现代关汉卿”美誉的田汉虽然早已离去,但是他在9号院栽下的枣树却还会结出脆甜的红枣;他在这个院落创作的话剧《关汉卿》、京剧《谢瑶环》等众多不朽名剧,就像那棵枣树结下的一枚枚甜美的果实,让人回味无穷。
田汉是1949年1月31日清早,跟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古城的。同年6月,田汉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并成为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的第六小组组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949年12月,田汉被任命为中央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稍后又兼任北京戏曲实验学校校长。1951年文化部进行调整,田汉任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1953年,田汉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也正是在这一年,田汉搬入细管胡同9号院,当时他已经55岁。
在这个小院里,田汉要从事繁忙的行政工作,但他并未忘记自己的老本行。他在这个小院里创作了五部戏曲、三部话剧,包括《白蛇传》、《金锁记》、《西厢记》、《谢瑶环》、《对花枪》、《关汉卿》等。除上述这些作品,他还修订了1934年由他编剧、聂耳作曲的歌剧《扬子江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