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老将青史殊勋在 ——从《李自成》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谈起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姚海天 2019年04月26日07:30
1982年12月15日,是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奖的一天。父亲的《李自成》第二卷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东方》《将军吟》《芙蓉镇》《冬天里的春天》等五部优秀长篇小说,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父亲和其他四位获奖作家登上主席台,领取了奖章、证书和3000元奖金。这笔奖金相当于父亲当时一年多的工资,但在会后他全部捐给了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对少年儿童事业表示一点心意。
光阴荏苒,不觉首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至今已过去37个年头了。茅盾先生与父亲虽早已先后作古,《李自成》背后的故事特别是茅盾对《李自成》第一、二卷的重视、支持和评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传播于一时,成为文坛佳话。而父亲与茅盾先生的彼此往来书信,已成为重要的文学遗产。
1973年父亲从湖北羊楼洞五七干校回到武汉,继续抓紧写作《李自成》第二卷,把“文革”中耽误的时间尽量补回来。他在历史小说创作道路上的探索、追求和遇到的拿不准的艺术问题,需要和有关专家学者磋商和探讨,他首先想到了创作经验丰富、理论学养深厚的茅盾先生。于是,父亲于1974年10月开始致信茅盾,恢复了与茅盾多年的音信联系。茅盾很快复信,直到1982年茅盾逝世前为止,父亲先后写给茅盾58封信。茅盾在耄耋之年且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也以极大的热情接连写出了32封信,且多是长信,父亲从中深受指导和鼓励。特别令父亲感动和感激是,茅盾先生不仅看了“文革”前出版的《李自成》第一卷和七八万字的《〈李自成〉全书内容梗概》,接着对70余万字的第二卷抄稿一气读了两遍,作了详细的笔记,然后进行一一分析和点评。第二卷书稿从《商洛壮歌》到《河洛风云》的10个单元,他逐一进行了详细评析,其信书写之工整、评点之深刻、文字之娟秀,学者说这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是少有的。并且称赞:单从茅公和姚老的不论是毛笔字还是钢笔字看,这些书信本身就是令人赏心悦目、价值很高的书法作品。而且从中可以看出两位文学大家学风之严肃,即使写信也一丝不苟,令人敬佩。
父亲对茅盾先生的这些书信极为重视,视为珍宝。1975年冬,父亲从武汉来北京之前,把茅盾的部分书信粘贴成册,在册页前面用毛笔手书《前言》。全文如下:
茅公已八十高龄,身体不好,眼睛患黄斑盘病,一目一尺外不见五指,一目视力为〇.三——〇.四。承其将《李自成》第一卷看了一遍,并将第二卷抄稿七十万字读了两遍,写出比较详细的意见。这种关怀和热忱,使我十分感激。他有丰富的创作经验,涉猎中外作品极博,自五四运动以来经常分析别人的作品,故善于从小说的艺术特点评论小说作品,非同于一般评论家从干枯死板的条条框框出发。他的这些信件,有许多精辟入微,探出作者匠心。我通过写作实践,探索长篇小说的若干美学问题,而茅公在来信中所作的分析,常常与我的艺术追求恰相吻合,可谓独具“法眼”。今将他关于《李自成》的来信汇集成册,以便翻检。以后来信,另行汇编。茅公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史上有杰出贡献,而他谈论小说技巧的意见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相信他的这些书信必为后代所珍视。茅公不是研究晚明史的,对这些书信中所谈问题的局限性,不宜作过多要求。
姚雪垠
七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现在,让我们摘取茅盾于1974年6月18日复信中关于《李自成》一单元《商洛壮歌》的两小段为例,以窥见其评析之精辟和行文之美:
关于《商洛壮歌》
一、整个单元十五章,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有波谲云诡之妙;而节奏变化,时而金戈铁马,雷震霆击,时而凤管鹍弦,光风霁月;紧张杀伐之际,又常插入抒情短曲,虽着墨甚少而摇曳多姿。开头两章为此后十一章之惊涛骇浪文字徐徐展开全貌,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最后两章则为结束本单元,开拓以下单元,行文如曼歌缓舞,余韵绕梁,耐人寻味。
……
四、第一章大段对话很多,这些对话有的说明情况,有的回叙过去,文气因此松弛,读之有沉闷之感。建议:这些对话太长的应求文字精简,或者,有些带有回叙性质的,不如另行改为正面的回叙,文字也求精简。
又有些大段独白,也觉沉闷。建议:改为一问一答的短对白,使文字流畅活泼。
姚雪垠与茅盾合影
《李自成》第二卷初稿创作于“文革”之前,“文革”后期修改定稿,1977年1月由中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一时好评如潮,洛阳纸贵。为满足读者需要,全国不少省市从中青社租用纸型抓紧赶印,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少见的一本小说热销的情况。对此,茅盾先生撰文说,他上海的亲戚买不到《李自成》第二卷,托他在北京买,书寄去后家人排队争阅。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茅盾与父亲关于谈《李自成》创作的部分通信陆续发表在《光明日报》《文献》等多家报刊上,受到《李自成》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和好评。“文革”结束不久,全国迎来了文艺的春天,这批书信的发表,对活跃文艺界氛围、荡涤左的文艺思想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我把两位文学老人的往来书信汇编成《茅盾姚雪垠谈艺书简》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茅盾先生是一位长篇小说的大师,中国现代伟大作家之一,对五四新文学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后青年作家的导师,培养、提携了一代又一代文学新人。父亲从青年时代起就受惠于茅盾先生。1938年父亲在武汉写的短篇《差半车麦秸》,因小说中运用中原大众口语刻画人物,叙述故事,反映一个落后农民参加抗日游击队后经过锻炼,觉悟提高,而成长为英勇杀敌的战士。朋友办的救亡刊物嫌其语言“太土”弃而不用,父亲转而投稿茅盾在香港主编的《文艺阵地》,不但很快刊载,而且茅盾亲自撰文评价,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赞扬,顿时在文坛引起轰动,成为抗战文学的名篇。其后,父亲的报告文学《战地书简》、中篇小说《戎马恋》《牛全德与红萝卜》及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都先后受到茅盾的关注、介绍和评论。茅盾称赞说:“作者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作家”,“我们对于作者抱有无穷的希望”。1977年茅盾先生又给父亲书写七律条幅,称父亲是“壮志豪情未易摧,文坛飞将又来回”。
对于茅盾先生五四以来在革命文学和文化运动上的卓越贡献,父亲在茅公81寿辰时赋诗祝贺:
笔阵驰驱六十载,功垂青史仰高岑。
平生厚谊兼师友,晚岁飞函论古今。
少作虚邀贺监赏,暮琴幸获子期心。
手浇桃李千行绿,点缀春光满上林。
在“文革”中左的思潮严重干扰下,父亲在武汉难以正常写作,无奈之下于1975年10月19日上书毛泽东请求给予支持。不到半个月,毛泽东对《李自成》作出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毛泽东 11月2日”。于是父亲来到北京。父亲到京后,曾几次去茅盾寓所看望师长,两人促膝畅谈《李自成》创作和文学艺术,父亲受益匪浅。1981年茅盾生病住院后,父亲两次前去探视,两人交谈十分投机,分别时彼此依依不舍。父亲万万没有想到,这次病房晤谈竟是他与茅公的永别。茅盾先生辞世后,父亲在撰文中发自内心地说:“茅盾是我的恩师与知音。”“呜呼,恩师溘逝,我心中永留遗憾!”
1981年茅盾先生临终嘱托,要用他一生的稿费积蓄对全国的优秀长篇小说进行奖励。茅盾逝世后,中国作家协会很快设立了“茅盾文学奖”。《李自成》第二卷有幸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父亲没有辜负恩师对《李自成》的关怀、支持和期许。茅盾先生若九泉有知,对他付出过心血的《李自成》第二卷的获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1982年3月27日茅盾辞世。从3月30日到4月11日,在短短的12天里,父亲接连撰写发表了《老将殊勋青史在》《读旧信追怀哲人》《一代大师安息吧!——悼念茅盾同志》3篇悼念文章。1991年和1996年,父亲又发表了《茅盾十年祭》《为纪念茅盾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作》。这些纪念文章,都是父亲在紧张创作《李自成》四、五卷的情况下满怀深情写出来的,寄托了他对亦师亦友和知音的哀思和追怀,从多方面高度评价了茅盾先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卓越贡献。
1997年2月父亲倏然病倒,但有一个愿望仍挂记在他心上,就是《李自成》四、五两卷出版后,有了一笔较多的稿费收入,要像茅盾先生一样捐出来,设立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奖”,为推动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尽绵薄之力。1999年11月父亲去世半年后,《李自成》第四、五卷出版,我即遵照父亲的心愿和嘱咐,代表家人捐出其版税50万元,中国作家协会设立了“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迄今它已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文学奖项之一,先后有8部优秀长篇历史小说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