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斑斓的《楚辞》,瑰丽的南国
来源:澎湃新闻 | 张炜 2019年08月06日07:08
绚烂斑斓的《楚辞》
《楚辞》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瑰丽的个人创造,其诞生的时空通常被称之为“战国”。屈原是这段历史的深度参与者,既是一个被伤害者,又是最大的呈现者。他是这个时代的产儿,是滔滔洪流中的一滴水。他的诗篇记录了这样一滴水怎样飞溅,怎样汇入激流,怎样与时代巨涌一起激荡而下。这些记录就是他的动人的吟哦。《楚辞》同诸子百家的璀璨思想一起得到了保留,成为中国文明史上的两个地标。
后世人面对一部《楚辞》,发现它源于心灵的想象是如此奇异,惊心动魄,绚烂斑斓,以至于不可思议。无论是当时还是后来,在这样的创造面前,没有任何艺术能与之混淆,更无法取代。这是空前绝后的精神与艺术的奇迹,可以说含纳了一个时代的全部隐秘和激情,这一切皆汇集于一个特殊的生命。
时代将人逼到了绝境,而绝境又驱使生命走向巅峰,无论是呼号尖叫,还是心底之吟,都会逼近前所未有的强度与高度。就精神和艺术而言,时代确有大小之分。诗人不得不在一个混乱而严酷的时代里奋力突围,这是不可懈怠的。这种生命的冲决与奔突付出了惨烈代价,这一路燃烧滴落的灿灿金粒,足以为整个民族镶上一道金边。这正是诗人的光荣与宿命。
后来者期待获得一个超脱的视角,以冷静地评判、鉴定过去的时代。他们想从中找出得与失、幸与哀,区别出个人和集体、水滴与潮流。这是一个大碰撞、大选择和大融合的时代,人生如此,思想和艺术也是如此。在各种交织冲击和纠缠搏斗之间,生命最终爆发出惊人的亮度,把历史的长空照得通明。
瑰丽的南国
《诗经》成书的时间稍早于《楚辞》,它形成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从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我们较少看到有关南国的描述。《诗经》中只有少量诗篇属于当时的长江流域,更多的则是北国的民歌,就一部艺术记录的特质而言,它的气息基本上是属于北方的。我们或许想从中更多地窥见南国的瑰丽,以满足对南国的某些神秘感。实际上当时的南方,比如楚地,同样有一场艺术的繁密茂长,其温润的气候、辽阔的土地,也蕴藏了激动人心的吟唱。这些歌声的质地与干冷粗犷的北方大为不同。在今天看来,《诗经》所记录的世界似乎呈现出一种相对封闭的北方性格;而楚地的歌唱也有强烈的地域性。在那个当时尚未知晓的南方地区,绚烂逼人的艺术之花在浓烈地盛开。当历史的幕布被一点点拉开,人们终于听到了楚地的声音,看到了另一场生命的壮丽演绎。
在巫术盛行的沅湘两岸,那些野性而粗悍的吟唱振聋发聩,充满了旺盛蓬勃的生命力。战国七雄之中楚国疆域最大,广袤的土地上江河蜿蜒纵横,高山连绵起伏,在丘壑水畔,在大自然的无数褶缝里,生活着一个刚烈勇武的族群。他们操着北人听来有些费解的“南音”,以忘我的歌唱邀请神鬼共舞,倾诉衷肠,虔敬地仰望祈祷,渴盼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得到挽救和帮助。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他们借助于这种特殊的仪式,让另一个世界的力量加入进来。后来,这似乎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十分依赖的方法,以追求神奇之力。
人、鬼、神三者相互交织的精神世界,是楚地所特有的一种共生状态,这在《诗经》里并不多见。在楚人巫气弥漫的吟唱中,我们感受的是另一种文化,它扑朔迷离,笼罩着湿润浑茫的雾气,闪烁在崇山峻岭的阴影之下。由于南部地区阴湿温热,水气淋漓,所以植物得到更多的灌溉和滋润,往往有更加茂盛的生长,于是很快绿色攀爬蔓延,给大地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植被。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产生的歌吟,其风貌以至于内容当然会有不同。它阴气浓盛,怪异而野性,一切皆与北方有异。水气和阴郁,茂长和放肆,在这些方面可能要超过《诗经》。总之,它们的审美特征差异显著。
集大成者屈原
屈原是这些吟唱者当中最杰出的人物,也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吸取了楚地丰沃的滋养,伴随了一场深沉而放纵的生长,最终走向了个人开阔而独异的音域,成为一位辉映千秋的伟大歌者。
如同宿命一般,当年周王朝的采诗官没有抵达南部,或者说涉足尚浅,也就把那片未曾采撷的幽深土地留给了后来,留待另一场惊心动魄的演示。打开《楚辞》,好比大幕开启,人们马上看到了一个耳目一新的国度,它远不同于黄河流域,从现实物质到精神气质,一切都呈现出迥然有异的面貌。他们的吟哦时常发出“兮”和“些”的声音,那是不同于北方人的拖长的尾音,也许相当于“啊”和“嘿”。当一阵阵“兮”“些”之声从浓浓的雾气、从崇山峻岭之间传出的时候,会形成一种由远到近的震荡,一种声音的诱惑。那些置身于大山深处的呼号者令我们好奇: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故事,怎样的劳苦奔波,咏叹竟如此浑厚悠长。
这些声音伴随着楚人的生活,化成动人的旋律,一层层回荡开来。开阔的音波将我们囊括笼罩,强大的磁性随之将我们穿透击中。我们迎着声音走去,带着一缕惶惑、迷离,怀着费解的心情一点点接近它。苍苍山水迎面而来,雾气退向两侧。我们看到了具体的人,看到了一些清晰的神色。他们就是南国的生命,是黄河之南的长江淮河流域,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楚地不同的精神和文化,需要北方人重新适应,就像需要慢慢读懂他们的方言一样。在这片土地上,人们要生存,也须奋力劳作,迎接和抗争无测的命运。他们在追逐物质的同时,也会收获一份精神的享受,获取闲暇和愉悦,发出各种各样的歌吟。
楚国民歌与巫术结合一体,显现出另一种颜色,有特别的诡异和灵动。那些费解的词语、隐秘的地域,还要等待我们去进一步破解。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大自然的神奇馈赠是如此丰富,在干燥寒冷的北国表现为肃穆,而到了南国却是另一番风貌韵致。这里的生命接受大地的孕育,自然山水赋予他们独有的灵性,让其焕发出不可替代的创造力。
我们不禁质疑:楚地之神从何而来?巫术从何而来?它们又如何接受人间的邀约?这一切实在难解。在这片雾气缭绕的土地上,无数神奇都仿佛自然而然地发生,以至于成为生活的常态,化为人们精神的呼吸。在北方人看来,南方即便远离了宫廷的肃穆庄严,也会寻觅到另一种强大的依赖:接受灵异的襄助。这需要通过一场超越世俗权力的接洽仪式,从而进到另一个时空维度。在那个遥远而又切近的神鬼世界里,有着不同的法则,正是通过对这种法则的寻找、求助以至于依傍,南国才获得了信心。他们通过时而婉转、时而狂放的嚎唱,让一场场邀约成功,让一种信心凸显。就在这群声呼号放歌之中,无可比拟的、令人震悚的威力一点点释放出来,极大地强化了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力量。正是在一种神秘外力的支援之下,南国才得以世代繁衍、发展和壮大。
(本文摘录自《<楚辞>笔记》,张炜 著,中华书局2019年4月。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现标题和小标题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