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欧阳予倩年谱、佚文辑和戏剧期刊选出版

来源:澎湃新闻 | 赵骥  2019年12月18日09:34

今年是戏剧艺术大师欧阳予倩诞辰130周年。自己在学术上庸碌无为,没有建树,但我的朋友却成果丰硕,令人欣喜:汕头大学的景李斌教授一口气出版了《欧阳予倩年谱》和《欧阳予倩佚文辑校与研究》、上海戏剧学院的李歆馆员出版了《欧阳予倩戏剧期刊选及研究》。

欧阳予倩(中间执扇者)给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讲课

欧阳予倩在中国戏剧运动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历史地位,他不仅参与了1907年在日本东京留日学生的演剧活动,见证了中国早期学生演剧的重要历史时刻,而且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戏剧事业,我们在笑舞台、大舞台、新舞台,都能看到欧阳予倩婀娜多姿的身影,他为中国的演剧事业创造了无数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享有“南欧北梅”之誉。上世纪20年代,欧阳予倩赴南通伶工学校,为中国的戏剧艺术教育筚路蓝缕,此后的广东艺术研究所下辖的戏剧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戏剧学院,都能看到欧阳先生执教艺苑、循循善诱的历史轨迹。除此之外,欧阳予倩先生对于中国的戏剧改革,亦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对粤剧的改革、对桂剧的改革等等,不一而足。

欧阳先生一生为中国的戏剧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的戏剧史、戏剧教育史、音乐、舞蹈和电影业等,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建国后曾有《欧阳予倩全集》问世,然十分遗憾的是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全集》并不全。汕头大学景李斌教授的《欧阳予倩佚文辑校与研究》和上海戏剧学院李歆馆员的《欧阳予倩戏剧期刊选及研究》恰好弥补了《全集》之不足。

景李斌《欧阳予倩佚文辑校与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

《欧阳予倩佚文辑校与研究》(以下简称《佚文辑》),共收录了欧阳氏六大类未收入《全集》的作品,分别为剧本类、小说类、诗歌类、书信类、文论短评等、演讲类。在一般人的认知中,欧阳予倩先生是位著名的戏剧大家,是中国戏剧的开山祖师爷,但孰不知欧阳先生对于文学亦很有造诣,鲁迅先生对于欧阳氏在五四期间创作的小说《断手》便予以特别的关注,他说《新潮》杂志“从一九一九年一月创刊,到次年主干者们出洋而消灭的两个年中,小说作者就有汪敬熙……俞平伯、欧阳予倩和叶绍钧……后来,欧阳予倩致力于剧本去了”。事实上,欧阳予倩在“致力于剧本”的同时,并未放弃创作小说的热情,景李斌教授的《佚文集》中收录了欧阳氏创作的四部小说:《枯树》、《三岁的童养媳妇》、《年先生》和《伤兵的梦》。由于之前缺乏对欧阳氏小说创作的关注,学界在有关欧阳予倩文学创作方面的研究亦有缺憾。小说《枯树》连载于1919年3月3-9日的《晶报》上,主要通过小说中老太太、大少爷、二少爷三人之间生活中的不和谐,来暴露和批判封建家庭旧礼教的虚伪。欧阳予倩在1922年和1929年间创作的剧本《泼妇》和《屏风后》,都是描写封建家庭旧礼教的虚伪,小说《枯树》对其日后剧本创作之影响,可见一斑。小说《断手》连载于1918年12月8-15日的《新申报》,主要描写军阀混战使得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三岁的童养媳妇》是揭露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的迫害和摧残,欧阳氏在完成小说的创作之后,又附加了一段后记,他后记中对童养媳制度的陋习提出了深深的置疑:“童养媳妇是应该有的吗?”《伤兵的梦》发表于1928年3月3日的《中央日报》,是欧阳予倩早期小说创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篇,在军阀混战的时局下,作者将目光从深受兵灾之祸的下层民众,转移到直接参战的士兵身上。景李斌教授认为这部短篇小说是“二十年代写军阀混战的一篇非常出色的小说”,他认为欧阳予倩的小说创作,有着极强的写实精神和出色的环境描写,作者十分注重运用梦境、幻觉的描写,注重对话、场面的描写,带有一定的戏剧性。

《佚文集》中还收录了予倩先生的三个剧作:《苦斗》、《救国公债联弹》和《起死回生》。欧阳予倩先生一直以戏剧著称于世,然之前出版的《欧阳予倩全集》中却将其创作的剧本亦未能收录完全,实在是一大缺憾。景李斌教授广泛搜罗,分别从《大陆》杂志、《战时戏剧选》和《广西卫生通讯》中辑录出这三部剧作,这对于全面研究予倩先生的戏剧创作生涯,提供了新鲜的文献支撑。

《佚文集》最为难能可贵的便是对欧阳予倩诗歌类、文论类和演讲类佚文的搜罗,作者在该书的出版自序中说,搜集这些被历史的尘埃淹没的文献,是“在《欧阳予倩全集》的‘求全’途中”长期的艰难跋涉,“上下求索的收获”。四年多来,为了搜集这些未入全集的佚文,景教授带着他的妻子走访了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通博物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17家图书馆,其间所付出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见。《佚文集》中所收录的文献,大体上可以分成四大类:一是欧阳先生早期的佚文,如《什么叫社会剧》、《戏剧鉴别谈》等,是研究五四时期欧阳氏文艺思想的重要史料;二是抗战时期的佚文,如《当前的课题》、《多难的中国音乐界》等;第三类是抗战胜利之后的佚文,抗战胜利之后,欧阳先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理论文章,其中相当部分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的理论见解,例如有关土唱法和洋唱法之争的《随想所及》、就工人文艺发表的见解独特的评论文章《看了工人联合演出》等;第四部分是欧阳先生旅居港台时的佚文,如《关于郑成功的演出》、《台湾剧运的新阶段》等,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该书的作者景李斌教授在整理文献的同时,并没有局限于文献本身,而是在辑录出大量首次面世的文献之同时,对其进行了极有价值的深入研究。《佚文集》的最后部分,收录了作者在搜集文献过程中,对于新发掘的史料进行研究的心得体会共八篇文章,这些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新文学史料》、《江海学刊》、《文学研究》、《华夏文化论坛》、《东吴学术》、《中华学术》等刊物上,成为该书的又一亮点。

景李斌《欧阳予倩年谱(1889-1962)》,中国戏剧出版社

在整理欧阳予倩佚文之际,景李斌教授又着手开展了《欧阳予倩年谱》的编订工作。《欧阳予倩年谱》(以下简称《年谱》),是笔者目前见到的资料最全、记述最详细的一部《年谱》。根据笔者多年研究史料的心得,年谱的整理实在是一件费力而不讨好的工作,更何况欧阳予倩的年谱编订是一件难上加难的工作——在景教授的《年谱》出版之前,已经有欧阳予倩之女欧阳敬如、欧阳山尊和苏关鑫分别编订的三部年谱面世。为了使这部新的《年谱》更具学术性和权威性,景教授通过查阅海量的文献,对于欧阳予倩的生平活动进行了更加缜密的考订,使得这部新版的《年谱》较以往的三部年谱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例如,欧阳予倩早年在上海笑舞台的演剧,一直以来都是笔者十分关注的话题,在景教授的这部《年谱》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有关当年予倩先生在笑舞台的演剧经历,都得到了详实地再现:

1916年10月30日,夜戏《空谷兰》,汪优游病后登台饰柔云,徐半梅饰徐勋爵以及卢泽娘,王无恐饰兰荪,欧阳予倩、李悲世双演纫珠,查天影、明玉双演良彦,邹剑魂饰青柳夫人。

这些详实的史料,真实地再现了欧阳先生早年在新剧舞台上奋斗的历程。不仅如此,《年谱》中对于这一时期欧阳先生在笑舞台独创的“红楼”剧亦有翔实的记载。如1917年10月24日,笑舞台在《申报》上刊出了礼聘欧阳予倩的广告:

礼聘寰球驰名新旧剧名旦、文学大家欧阳予倩。予倩君抱经济才,有救世志,故投身剧界中现身说法。其演戏也能新能旧,尤以擅演红楼歌剧雄于时,名震寰球,一时无两,所至万人空巷,剧界中之泰山北斗也。新自吴门返,沪人士亟欲早见颜色。本舞台主人情商再四,蒙慨允就聘,重现色身。

欧阳予倩在笑舞台演出“红楼”剧的广告两则

两天之后,欧阳予倩正式在笑舞台演出其自创的新剧《宝蟾送酒》。

10月26日,笑舞台夜戏,欧阳予倩等演《宝蟾送酒》,欧阳予倩饰宝蟾,查天影饰薛科,陆柔儿饰夏金桂。

10月28日,夜戏,欧阳予倩演《黛玉葬花》。

10月29日,夜戏,查天影、欧阳予倩合演《睛雯补裘》。

10月31日,夜戏,欧阳予倩演《馒头庵》。

……

欧阳予倩《宝蟾送酒》剧照

笔者以为,这样精确、详实的《年谱》,不仅真实地还原了欧阳予倩先生早年新剧演出的历史,更是为深入研究中国话剧演出史确立了良好的范式。当下的话剧史研究中以论代史的现象屡见不鲜,倘若能像景李斌教授这样将中国话剧历史进程中诸多的要素,一一梳理出如此精准的年谱,如汪优游的年谱、如朱双云的年谱、如郑正秋的年谱……那么,中国话剧演出史的框架方能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中国话剧编年史才有可能编纂。这确乎是一项浩瀚而艰巨的工程,但如果诸多的话剧史学者们都能像景李斌教授这样孜孜以求,努力不懈地发掘史料、整理史料,庶几中国的话剧史研究也许会呈现出别样绚丽斑斓的色彩。

李歆《欧阳予倩戏剧期刊选及研究》,朝华出版社

除景教授的两著作之外,上海戏剧学院的李歆馆员编著的《欧阳予倩戏剧期刊选及研究》亦是今年新出的著作。《欧阳予倩戏剧期刊选及研究》(以下简称《期刊选》),共五卷本,这又是一部补全集之全之大作。1929年至1931年间,欧阳予倩先生应广东省政府陈铭枢之邀,南下赴粤,在广州创办了广东戏剧研究所,不仅对粤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还开办学校,为岭南的话剧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在这期间,欧阳先生最大的贡献便是利用广东戏剧研究所这一平台,对其半生以来的戏剧实践活动进行了认真地总结和梳理,出版了两卷12期的《戏剧》月刊,并借用《广州民国日报》副刊,出版了《戏剧周刊》及《戏剧研究》共计101期。欧阳先生在穗期间的这段经历,是其传奇一生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时期。当时主政广东的陈铭枢、李济深既反蒋,亦反共,希望能在国共之间寻找出第三条道路。由于这一历史原因,欧阳予倩在广州创办戏剧研究所的这段经历,既不为民国时期的学者所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亦鲜有提及。然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欧阳予倩先生借助广东戏剧研究所这一平台,对其此前所从事的戏剧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和梳理,为其日后戏剧理论的全面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神州国光出版社出版的《自我演剧以来》,便形成于广东戏研所时期。

李歆馆员在《期刊选》中认为,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是欧阳予倩先生一生戏剧理论提炼、总结和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时段,深入研究欧阳予倩先生这一阶段的戏剧理论成果,对于全面总结、研究欧阳予倩先生的戏剧人生路,至关重要。”作者考察了广东戏剧研究所创办的起缘,对于戏研所成立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进行了考证和厘清。作者根据《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2月16日的一则新闻报道,确定了广东戏剧研究所准确的地址和成立的时间是:

广东省立戏剧研究所,自择定南关增沙上街十一号为所址,现定于二月十六日(星期六)午后一时,举行成立典礼。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期刊选》中收录了欧阳先生在《广州民国日报》上创办的《戏剧周刊》及《戏剧研究》。当时的《民国日报》有两份较为著名,一为上海的《民国日报》,一为武汉的《民国日报》,而《广州民国日报》虽为广东省政府的机关报,却因偏安岭南一隅,殊为难见。《戏剧周刊》及《戏剧研究》中到底收录了欧阳予倩先生的哪些作品,反映了欧阳先生怎样的戏剧思想,一直以来由于史料的匮乏而语焉不详。李歆馆员为了将此史料尽可能详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数次往返于京沪穗三地的多家图书馆之间,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调研,始将《戏剧周刊》及《戏剧研究》公之于众,这批史料亦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度与读者见面,弥足珍贵。

笔者期盼,随着欧阳予倩史料的深入发掘和全面整理,定能促进欧阳予倩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希望这批欧阳予倩史料的出版发行,能够促动中国话剧界的史料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展开,为话剧史的研究开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