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吴思敬:怀念诗坛的世纪之树郑敏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吴思敬  2022年01月04日08:23
关键词:九月诗派 郑敏

1月3日清晨,当郑敏先生的女弟子章燕,通知我郑敏先生仙逝的消息,我瞬时惊呆了。郑敏尽管已是百岁老人,但我印象中她只是年老,而没有大病,以她的身体状态,肯定还能再挺几年。但不幸的消息还是传来了,我陷入了深深的哀思之中。

郑敏是中国当代诗坛的一个奇迹。从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在冯至先生引领下写出第一首诗,直到21世纪初,她从事诗歌写作70余年,真可谓是中国诗坛的一株历经风霜雨雪依然丰茂挺立的世纪之树。

在上世纪90年代,郑敏写下了《我的爱丽丝》一文,将自己数十年来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这是20世纪一位富有代表性的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精神旅行。尽管几十年来历经各种挫折、坎坷与磨难,但不论是在贫穷、战争,还是在浊流、浩劫面前,对于郑敏而言,诗歌就是她内心深处、深埋在无意识中的那个小女孩——爱丽丝,宁静、安谧,任凭风霜雨雪都不能伤害到她。

心中的爱丽丝在冥冥之中指引着郑敏的诗歌之路。1939年郑敏考入西南联大,进入哲学系。西南联大名师云集,其中有两位老师对她的人生与创作道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两位老师一位是她的德语老师冯至,1942年当她把自己的第一首诗呈送给冯至先生的时候,冯至说了一句话:“这是一条很寂寞的路。”这句话让郑敏对未来的命运有了充分的精神准备,从此她以寂寞的心境迎来诗坛的花开与花落,度过了生命中漫长的有诗与无诗的日子。另一位老师是哲学家冯友兰。郑敏听过冯友兰先生讲“人生哲学”课。冯先生把人的精神世界概括为由低而高的“四大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郑敏在西南联大听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课后,她体会到:“只有将自己与自然相混同,相参与,打破物我之间的界限,与自然对话,吸取它的博大与生机,也就是我所理解的天地境界,才有可能越过得失这座最关键的障碍,以轻松的心情跑到终点。”晚年的郑敏曾说过:“写诗要让人感觉到忽然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如果我还在这个世界,就不用写了。”进入新世纪后,她在《诗刊》上发表《最后的诞生》,这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诗人,在大限来临之前的深沉而平静的思考:

许久,许久以前

正是这双有力的手

将我送入母亲的湖水中

现在还是这双手引导我——

一个脆弱的身躯走向

最后的诞生

……

一颗小小的粒子重新

飘浮在宇宙母亲的身体里

我并没有消失,

从遥远的星河

我在倾听人类的信息……

面对死亡这一人人都要抵达的生命的终点,诗人没有恐惧,没有悲观,更没有及时行乐的渴盼,而是以一位哲学家的姿态冷静面对。她把自己的肉体生命的诞生,看成是第一次的诞生,而把即将到来的死亡,看成是化为一颗小小的粒子重新回到宇宙母亲的身体,因而是“最后的诞生”。这种参透生死后的达观,这种对宇宙、对人生的大爱,表明诗人晚年的思想境界已达到其人生的峰巅。

应当说,从踏上诗坛的那天起,郑敏就显示了她与同时代诗人的不同。以同属于九叶诗派的女诗人陈敬容为例,陈敬容的诗是忧郁的少女的歌吟,郑敏则是静夜的祈祷者。以同是西南联大诗人的穆旦、杜运燮为例,郑敏的诗中没有入缅作战的《草鞋兵》的坚韧,也没有“滇缅公路”上的硝烟与灰尘,更没有在野人山的白骨堆上飘荡的“森林之魅”。但是郑敏有自己的东西,那就是哲学的沉思与人文的气质。用郑敏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哲学作为诗歌的底蕴,以人文的感情为诗歌的经纬,这是郑敏得自冯至的真传,亦是理解郑敏诗歌的切入点。

如果说“以哲学作为诗歌的底蕴,以人文的感情作为诗歌的经纬”,标志着郑敏诗歌的精神境界与思想高度,那么“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则代表了郑敏诗歌的独特的艺术追求与艺术风范。郑敏的诗歌具有一种里尔克式的、深沉的、凝重的雕塑之美。在郑敏的诗中不时会有着光洁的雕塑般质感的意象出现。在前期的代表性诗作《金黄的稻束》中,她提炼出一个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意象——“金黄的稻束”。诗人把站在秋后田野中的稻束,想象为有着“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的雕像,很自然地就把金黄的稻束与博大的母爱联系起来。进而诗人又用“收获日的满月”为这座雕像抹上了光辉,用暮色里的“远山”为这座雕像添加了背景,而始终伴随着雕像的是“静默”,正是在静默中,在对历史的回溯中,让人感到了母爱的博大与深厚。在当代女性诗人中,郑敏突破了女性写作仅仅关心消解男权、解除性禁锢、自由发挥女性青春魅力的层次,在默想与沉思中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郑敏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诗歌理论家,这在现代女诗人中尤为难得。对郑敏来说,对诗歌理论和西方文论的研究不仅是高校教师的职业要求,更是她人生的需要。在郑敏看来,诗歌的创作与理论的探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她的诗歌有浓郁的哲学底蕴,她的论文又不同于普通的哲学著述,有明显的诗化色彩。郑敏的诗歌理论著作,偏重内心沉思,凝结着她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贯穿着对宇宙、自然和人的哲学思考,力图把把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与西方诗歌的现代意识交织在一起,是中国新诗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郑敏的诗学思想十分丰富,就对国内诗歌理论界影响最大的几点而言,主要包括对诗歌创作无意识领域的开掘、对诗歌内在结构的研究、对于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关注与诗歌语言问题的探讨、对新诗应当继承古代诗歌优秀传统的思考等。作为有70余年创作经历的老诗人,作为对中西哲学和文学理论有充分了解的学者,郑敏提出的命题都是经过她认真思考的。她对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断裂由衷地痛惜,她对当前新诗创作状态的不满和批评,实际上体现了她对中国新诗的深厚情感与生命深处的渴盼。她由接受冯至的启蒙和现代主义的洗礼开始新诗的写作,到经由后现代主义向古典诗学传统的回归,这随着20世纪文化思潮划出的诗歌与诗歌理论的运行轨迹,本身就能给人们以足够的启示。

郑敏先生是我的长辈,从年龄上说,她只比我的母亲小两岁。我从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便认识了郑敏先生。她的慈祥、敏锐与渊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多次带研究生访问郑敏先生。听她讲诗,讲述她的人生经历,在谈完正题后,她又会和我们谈起诗坛,谈起社会,谈起教育,谈起全球生态环境,无怪乎她的家人称她是“忧国、忧民、忧地球”了。郑敏,这位生命力超常旺盛的诗人,创造的信念就像太阳那样明亮,任凭岁月流逝,世事变迁,她那颗不老的诗心总会应合着时代跳动着,给我们留下美好的期许。

如今这位百岁长寿的诗人仙逝了,但她生命的奇迹,她在耄耋之年依然保持的创造激情,她为我们留下的光彩的诗篇和诗论,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也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头。

 

左起:陈敬容、杜运燮、曹辛之、郑敏、袁可嘉、唐祈

左起:刘福春、郑敏、孙玉石、谢冕、袁晓敏

附:郑敏诗十首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雕刻者之歌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我掩起我的耳朵,遮着我的眼睛

不要知晓那飞跃的鸟,和它的鸣声,

还有那繁盛的花木和其间的微风

我的石头向我低语:宁静,宁静,宁静

我錾着,凿着,碰着,磨着

在黎明的朦胧里

在黄昏的阴影里

我默视着石面上光影游戏的白足

沉思着石头纹路的微妙地起伏

于是一天,我用我的智慧照见

一尊美丽的造像,她在睡眠,

阖上她的眼睛,等待一双谦逊的手

一颗虔诚的心,来打开大理石的封锁

将她从幽冷的潜藏世界里迎接

到这阳光照耀下的你们的面前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多少次我掩起我的耳朵,遮着我的眼睛

为了我的石头在向我说:宁静,宁静

开始工作时,我退入孤寂的世界

那里没有会凋谢的花,没有有终止的歌唱

完成工作时,我重新回到你们之间

这里我的造像将使你们的生命增长

 

这不是遗弃,

是暂时的分离

谁从无生命里唤醒生命

他所需要的专诚和寂静

使他暂时忘记他自己的生命

那在有限时间里回旋沸腾的河流

我对于你们没有遗弃,假如有

只是因为我要在你们之间永远停留。

 

荷 花

——观张大千氏画

 

这一朵,用它仿佛永不会凋零

的杯,盛满了开花的快乐才立

在那里像耸直的山峰

载着人们忘言的永恒

 

那一卷,不急于舒展的稚叶

在纯净的心里保藏了期望

才穿过水上的朦胧,望着世界

拒绝也穿上陈旧而褪色的衣裳

 

但,什么才是那真正的主题

在这一场痛苦的演奏里?这弯着的

一枝荷梗,把花朵深深垂向

 

你们的根里,不是说风的催打

雨的痕迹,却因为它从创造者的

手里承受了更多的“生”,这严肃的负担。

 

舞 蹈

 

你愿意经过一个沉寂的空间

接受一个来自辽远的启示吗?

当黑暗和温柔的静默包围着你,

在那光亮的一角

好像在暮晚的天边

变异着神的亮翼,

好像秋日下午的果园

一个熟透的苹果无声的降落,

陷入转黄的软草里。

 

你愿意透过心的眼睛

看见神的肢体吗?

那圆润的手臂,

徐徐弯转的腰身

她的脚可以践在水上

而不被埋没,

她的眼光是不因

距离而淡弱的星光。

每一个缓和与敏捷的行动

都是沉默的一笔,

记下那不朽的言语

人们倾听着,倾听着,用他们的心

终于在一切身体之外

寻到一个完美的身体,

一切灵魂之外,

寻到一个至高的灵魂。

 

秘 密

 

天空好像一条解冻的冰河

当灰云崩裂奔飞;

灰云好像暴风的海上的帆,

风里鸟群自滚着云堆的天上跌没;

在这扇窗前猛地却献出一角蓝天,

仿佛从凿破的冰穴第一次窥见

那长久已静静等在那儿的流水;

镜子似的天空上有春天的影子

一棵不落叶的高树,在它的尖顶上

冗长的冬天的忧郁如一只正举起翅膀的鸟;

一切,从混沌的合声里终于伸长出一句乐句。

有一个青年人推开窗门,

像是在梦里看见发光的白塔

他举起他的整个灵魂

但是他不和我们在一块儿

他在听:远远的海上,山上,和土地的深处。

 

濯 足

 

深林自她的胸中捧出小径

小径引向,呵——这里古树绕着池潭,池潭映

着面影,面影流着微笑——

像不动的花给出万动的生命

 

向那里望去,绿色自嫩叶里泛出

又溶入淡绿的日光,浸着双足

你化入树林的幽冷和宁静,朦胧里

呵,少女你在快乐地等待那另一半的自己

 

他来了,一只松鼠跳过落叶,

他在吹哨,两只鸟儿在窃窃私语

终于疲倦将林中的轻雾吹散

 

你梦见化成松鼠,化成高树

又梦见小草,又化成水潭

你的苍白的足睡在水里

 

Renoir少女的画像

 

追寻你的人,都从那半垂的眼睛走入你的深处,

它们虽然睁开,却没有把光投射给外面的世界,

却像是灵魂的海洋的入口,从那里你的一切

思维又流返冷静的形体,像被地心吸回的海潮。

 

现在我看见你的嘴唇,这样冷酷地紧闭,

使我想起岩岸封锁了一个深沉的自己

虽然丰稔的青春已经从你发光的长发泛出

但是你这样苍白,仍像一个暗澹的早春。

 

呵,你不是吐出光芒的星辰,也不是

散着芬芳的玫瑰,或是泛溢着成熟的果实

却是吐放前的紧闭,成熟前的苦涩

 

瞧,一个灵魂先怎样紧紧把自己闭锁

而后才向世界展开,她苦苦地默思和聚炼自己

为了就将向一片充满了取予的爱的天地走去。

 

渴望:一只雄狮

 

在我的身体里有一张张得大大的嘴

它像一只在吼叫的雄狮

它冲到大江的桥头

看着桥下的湍流

那静静滑过桥洞的轮船

它听见时代在吼叫

好像森林里象在吼叫

它回头看着我

又走回我身体的笼子里

那狮子的金毛像日光

那象的吼声像鼓鸣

开花样的活力回到我的体内

狮子带我去桥头

那里,我去赴一个约会

 

心中的声音

 

在这仲夏夜晚

心中的声音

好像那忽然飘来的白鹤

用它的翅膀从沉睡中

扇来浓郁的白玉簪芳香

呼唤着记忆中的名字

划出神秘的符号

它在我的天空翻飞,盘旋

留连,迟迟不肯离去

浓郁又洁白,从远古时代

转化成白鹤,占领了我的天空

我无法理解它的符号,无法理解

它为什么活得这么长,这么美

这么洁白,它藐视死亡

有一天会变成夜空的星星

也还是充满人们听不到的音乐

疯狂地旋转,向我飞来

你,我心中的声音在呼唤

永恒的宇宙,无际的黑暗深处

储藏着你的、我的、我们的声音

 

致诗神

 

猛然我听见召唤

没有时间寻找笔墨

来时如潮泛

去时只是默默

 

青山也无法挽回

秋水只自己泱泱

我用目光追随

刹那天外的回响

 

太空里无时不飘游

你我难以捕捉的踪迹

水只在流时才停留

云只在变时才有意

 

我听到你的呼吸

风从林间传来消息

 

(图片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