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梁久明:只有写出了情怀,诗的境界才会高远
来源:《诗探索》 | 梁久明  2022年12月07日08:17
关键词:诗歌 梁久明

原标题:专访||诗人梁久明

诗人简介 梁久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曾在《诗刊》《诗探索》等多家文学杂志发表诗歌。有诗作被《新华文摘》转摘,诗作多年进入多种年度选本。已出版诗集《从1963年开始》《土地上的居住》。获第三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

 

1、你是从哪一年开始诗歌写作的?最早激发你写诗的灵感是什么?

一个理科生,靠着数理化考上了大学,满分120分的语文高考成绩不足60分,学的是师范物理。那是1979年,时代即将跨入改革开放的大门,人们急需新的思想去看世界。与此对应,大学校园里兴起了文学热,我被裹挟着走进了图书馆。不是因为热爱而阅读,是没人跟你玩,只好去跟人玩,也怕卧谈会上插不上嘴而受冷落。直到发现了泰戈尔,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诗歌,吸引我的首先是《飞鸟集》中那种美而飘忽的语言,之后是《吉檀迦利》那种宗教感情,那时我是把它当做爱情去感受的,心里有着把生命祭献出去的冲动。很快朦胧诗走进了校园,被《迷途》《致橡树》《远和近》感染着,一边传抄,一边写分行文字。一封家信都写不好,却莫名其妙地写起了诗,写的激情飞扬,下笔千言,写的不知天高地厚。那却根本不是诗,像小孩子手中的彩笔随意的涂抹,笔画幼稚,不成东西,连模仿都谈不上。诗的种子却在心里扎下了根,虽然因生活和工作变动几经放下诗笔,也因写不出啥名堂而打过退堂鼓,但怎么都割舍不了那份热爱,以至于到了今天,诗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请选择2—3位对你的诗歌创作最有影响的古今中外诗人和艺术家。

大量的阅读是诗歌写作必不可少的准备,视野应该广及古今中外,不拘题材、风格、流派、类型。一直以来我的阅读都大于写作,既有跟风式阅读,也有学习式的阅读,不同时期喜爱不同的诗人和诗,很多诗读的囫囵半片,就是喜爱的诗也没完全读透。而诗中的气韵、意象、情绪、纤细的感觉打动了我,相信这些东西都对我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较为明显的影响,与其说是某几个人带来的,不如说是同种类型的一批诗带来的,比如对乡村的抒写,陶渊明、孟浩然、华兹华斯、雅姆、弗罗斯特、斯奈德,等等,他们留下的田园诗,以及至今仍活跃在中国诗坛上的诗人们所写出的乡土诗,还有刘亮程的散文,它们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帮助我挖掘出了自己的乡村经验,写出了自己的同类诗。再比如叙事,是在2005年之后,中断近十年重新拣起了诗歌创作,大量阅读《诗刊》等刊物上具有叙事性的诗歌,开始将叙事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从事中发现诗,以事结构诗,成为了我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

也许从作品上看不出来,我的创作经历告诉我,对我诗歌创作产生过影响的人有很多,非得挑出影响最大的三个人,便是:陶渊明,他自然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意,是我一直喜爱的风格。刘亮程,从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我学会了对乡村物事的现代感觉方式。奥古斯丁,他《忏悔录》中的忏悔、赞颂、感恩,影响了我内心世界的塑造。

3、请提供你自写作以来的10首代表作题目,并注明写作时间。

谈不上代表作,只是自己偏爱而已,写出后也没标注写作时间,以发在博客上的时间为准,事实上最后完成的时间要晚一些,可能要晚几年。

《跟着李白去远游》(2013年12月)

《高出水稻的是稗草》(2015年9月)

《盛满月光的院子》(2016年3月)

《具体的爱情》(2018年1月)

《八家河上的落日》(2018年7月)

《观鱼》(2019年5月)

《留下几株葵花》(2019年6月)

《父亲的三轮车》(2021年9月)

《羊倌坐在阳光里》(2022年6月)

《石头的藏书》(2022年7月)

4、你写诗一挥而就,还是反复修改,还是有其他写作方式?

很少有一挥而就的时候,不多的一挥而就的诗,过一段时间再看都会发现问题,需要修改,只是改动的少,多半在细枝末节上。多数诗都是一改再改写出来的。有感觉了,还没形成个东西,但怕过后忘记,我总是立即记录下来,哪怕是深夜躺在床上就要入睡了,也要强睁开眼睛记录。按着自然发生的顺序,用最方便的文字记录下的东西根本不是诗,但隐含着某种诗意,在反复修改中才会发现那是什么,也找到了与之对应的表达。在我的感觉里,我的每一首诗都处在未完成状态,即使发表了,获奖了,也可能被再次修改,这就是我不在诗后标注写作日期的原因。一诗千改始心安,是也。

5、你如何看待生活、职业与你诗歌写作的关系?

生活孕育着诗歌,尤其是早年的生活,是诗歌需要不断挖掘的一座富矿,植根于生活的诗歌总是让人心里踏实。另一方面,生活跟诗歌写作又有所冲突,有时为了生活放下诗歌,有时为了诗歌舍弃部分生活,还可能不得不舍弃部分实际利益。这样的冲突有时很难调和,因为是两种价值观的冲突,那样的拉扯是很难受的。到了临近退休,可以摆脱名利场和关系网了,诗歌终于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诗意生活变得可能。

而职业与作为爱好的诗歌写作,总是互相争夺时间,思维方式也大不一样,职业是要做具体事的,并且都有规范要求,写作需要在自由想象中完成对精神的塑造。但可以肯定的是,职业对写作也有积极作用。我的职业是高中物理教师,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在我这里是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它们让我的眼界变得十分开阔,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核中的基本粒子,都在我的头脑中清晰地运行着。也让我的思维变得深入,深信千差万别的表象之下服从着同一规律,明了事物的本质并非经验世界里的样子。一边感受事物的万千姿态,一边寻找它们的同一性。从不同事物中看出相同来,从相同的事物中看出不同来。这样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都得力于物理学科的培养和训练。人类的认识总是从低级迷惘走向高级迷惘。任何新的理论都是对旧有理论的包含,让旧有理论变成它的特例。物理学史中的深刻总结,象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量子论和相对论那样震撼人心。迷惘时不留恋已经清晰的,创新不是否定旧有的,这可能也是诗歌创作的大道。物理学还让我相信,诗歌都是有核的,情绪必须围绕着思想,是逻辑链条把那些美妙的诗句拢在一起的,象鸡毛扎在掸子上。

另外,职业何尝不是一座诗歌的富矿呢。关键怎么去看,如何挖掘。曾写过一组诗《我的学校,我的生涯》,因此参加了《中国校园文学》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笔会。诗作有很多不足,但不能否定职业也是一种写作资源。

6、你关注诗歌评论文章吗?你写诗歌评点、评论和研究文章吗?

关注,一直关注。从中国第一种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创立开始订阅,除中间中断几年直到现在,几乎把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读了下来,读的如饥似渴,后来同时订阅了《星星·理论版》。阅读上,一向是诗及诗评并重。通过评论,一是想读懂诗,二是想知道好诗好在哪,三是加强诗歌理论修养。尽管评论中的一些说法一时理解不了,一些诗越读解读越糊涂,多少年下来,确实提高了对诗的认识和对诗的鉴赏水平。具体到写作,理论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它帮助我结合诗歌阅读和创作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诗歌观念,也让我从听凭感觉的写作走向了有意识的创作。

基本没写过诗歌评点、评论和研究文章,但会对诗的某一点理解和创作的点滴经验,随手写在够得着的纸上,后来写在手机上,慢慢积攒下一堆,经过一番梳理,加了个总题:纸片上话诗。一时兴起,陆续发在朋友圈里一些,既是与同道交流,也是对自己认知的强化。

7、请你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诗歌写作要素。

读诗当然要从整体上感受,若非得做出什么评判,我往往从三个字上考虑:象、诗、思。是通过怎样的形象表达的?表达的是什么样的诗意?表达到什么程度(情感的、思想的)?这是诗歌鉴赏。

而诗歌写作是个过程,先是触发,再是提取,还要提升,最后寻找恰当的词语和修辞完成一件作品的抒写。对我来说,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观察、想象、情怀。

我创作的所有诗歌几乎都来源于某个事或某个场景,也主要是通过叙事或描摹以呈现的方式表达,与其说表达的是什么发现,不如说是情怀,有时是对世间万物抱有的爱意和关怀,有时是内心深处美妙的感觉。观察,看到平常被忽视的细节,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东西。想象将眼中之物与内心世界联系在一起,物不只是物,同时还是人。只有写出了情怀,诗的境界才会高远,诗句才会轻盈灵动,不但抚慰精神,还给人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