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连载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汤木  2016年11月04日10:37

做一个最“糊涂”的聪明人

生活中,有一种人很聪明,他们对于任何事都看得都一清二楚,从不吃亏上当。他们心中的小算盘比谁都打得快,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这样的人忘记了一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尽管他们很聪明,但往往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因为太过聪明,以至于其他的人都对其敬而远之。

聪明固然是件好事,但生活中,往往有时候需要我们装一下糊涂。聪明容易,糊涂却难。

所以,“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该糊涂时糊涂,就等于给各种繁杂的事情涂上润滑油,使其顺利运转。糊涂哲学体现的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不懂糊涂的人,难有大的成就。

说白了,学会装糊涂就是说凡事不要太钻牛角尖,不要太想不开,不要太计较,退一步海阔天空。事情都是随着时间慢慢清晰,抑或慢慢变淡、慢慢化解、慢慢消融的,于是就有了答案。很多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就成为最“糊涂”的聪明人了。假如有人告诉你:“某某人在背后骂你。”你听后会做出什么反应?你可能会非常恼怒,想立即去找这个人算账。如果是这样,那你不仅会气坏自己的身体,而且还会扩大事态,徒增痛苦。

富弼是北宋名相,在他年少时,有一次走在洛阳大街上,平白无故地遭人斥骂。有人过来悄声说:“某某在背后骂你!”富弼说:“大概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人家指名道姓在骂你呢!”富弼想了想说:“怕是在骂别人吧,估计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骂他的人听到后很是惭愧,赶紧向富弼道歉。年少的富弼分明是假装糊涂,却显示了他的聪明睿智。

有位智者说,如果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会回,因为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位智者和富弼一样洞晓“难得糊涂”的真谛。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引起烦恼,如若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往往越想越气,这样很不利于身心健康。如果能做到遇事糊涂些,自然烦恼会少很多。

所以,装糊涂的人其实并不糊涂,往往是大智若愚的表现。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小的时候看起来比较笨,镇上有很多人都喜欢和他开玩笑,有事没事都会拿他来寻开心。一天,他的一个同学手中拿着1美元和5美分,问小威尔逊会选择拿哪一个。小威尔逊想都没想地回答:“我要5美分。”“哈哈,他放着1美元不要却要5美分。”同伴们都跟着哈哈大笑,把他的笑话四处传播。

许多人都不相信小威尔逊竟有这么傻,纷纷拿着钱来试试这到底是不是真的,然而屡试不爽。每次小威尔逊都回答:“我要5美分。”整个学校都传遍了这个笑话,于是每天都有人用同样的方法来愚弄他,然后都很满意地离开。

终于,他的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当面询问小威尔逊:“难道你连1美元和5美分的大小都分不清吗?”

小威尔逊答道:“我当然知道。但是我如果要了1美元的话就不会有人再拿钱来试了,那么我就会5美分也赚不到了。”

老师听后恍然大悟。威尔逊只是不愿把心思放在贪图小利的聪明上,而着眼于装糊涂。后来,他成为了美国的总统。

由此可见,做人难,做明白人难,做糊涂人更难,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乐在糊涂。所以,学一点儿糊涂学,也许会使你恍然顿悟,它会带给你一种大智慧。

那些为人张狂、锋芒毕露的人,难免会遭人嫉恨,遭人陷害。而善藏锋者成大器,藏锋守拙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

显山露水,不如藏锋守拙

生活中,有一种人特好强,爱表现,他们在任何场合都想把别人压倒用来表现自己。特别是在老板、上司等大人物面前,他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热情好胜,用来表现自己的不凡。

这种喜欢夸张地表现自己的人真的能够赢得别人的青睐吗?真的能够赢得上司的重视吗?其实,这样的人往往人缘并不好,这样爱表现的举动也往往不被上司们看好。

一个做过多年职业经理人的朋友说:“很多公司的老板,其实都不喜欢那种什么事情都爱表现、爱掺和的员工。特别是新人,专心做好分内的事就好了。过度的表现反而让人反感。”

一家在业界知名的审计公司招来了一个新人小李,开始时,他工作积极主动,人际关系也处得不错。可刚过两个月,问题就出现了。不断有员工向经理反映,说他太好事儿,到处打听公司内部的事,还喜欢刨根问底,让人很不舒服。开始经理没太在意,只在私下接触时默默观察起小李来。

渐渐地,经理注意到,小李凡事太爱打听,谁说什么他都竖起耳朵听着。一次,一个员工向经理汇报工作,就是下个月的计划报表,碰巧小李也在旁边。说话间隙,经理用余光扫了一眼小李,明显感觉到他停下了手里的工作,耳朵竖了起来,全神贯注,生怕落下一句话。经理见此特别反感,感觉此人太有心机,自己的分内工作不认真去做,反倒对不属于自己的事情积极得过了头。而且后来发现他不光听,还太爱表现,不相关的工作,只要让他知道了,他都要发表意见,想要参与。

有一次,公司财务部门有个复杂的表要弄,经理主动问了几个部门的老员工,小李也在场,很明显他听进了心里。没过几分钟,小李就进了经理的办公室,自告奋勇说自己想试试。当时经理真有些哭笑不得,因为公司的财务情况一般来说是不会让新人参与的,小李真是积极过了头。类似的情况很多,经理提醒小李很多次,可他就是改不了。无奈,试用期过后,公司不得不将其辞退。

太爱表现的人,往往不懂得藏锋守拙的智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说的就是锋芒毕露者的下场。那些为人张狂、锋芒毕露的人,难免会遭人嫉恨,遭人陷害。而善藏锋者成大器,藏锋守拙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

君子才华不露,聪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

说到藏锋守拙,曾国藩算是这里面的真正高手了。正是因为他懂得其中的道理和利害,所以才能在复杂的官场中巧妙避之,不引祸上身。

同治三年(1863年),曾国藩兄弟率湘军攻破天京后,虽然举国为之欢庆,连皇上也为之十分振奋,但曾国藩多年的官场经验告诉他:功高震主危及身家。于是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拨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实际上,他是主动要求裁撤湘军。

时人王定安曾说过:“曾国藩向来不爱出风头,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认为湘军暮气太重,不可复用,主张任用淮军。但曾国藩的言论,实际上是远离权势,保住美名。”出于对清廷官场的熟悉与了解,加之对自己弟弟曾国荃性格的了解,曾国藩在裁撤湘军的同时,还奏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调养。

因为当时曾国荃攻破天京的所作所为,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而且清政府也担心他登高一呼从者云集,所以既想让他早点离开军营,又不想给他一个实权的位子来坐。曾国藩此时以其病情严重为由,让其回乡调理,很快就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并赏了曾国荃六两人参,以示慰藉。

虽然弟弟一度对曾国藩的所作所为不理解甚至怨气满腹,但最终曾氏能在整个官场平平安安走到最后,这一点足以验证曾国藩的藏锋守拙是有先见之明的,是明智之举。

曾国藩的守拙是一种自我保护、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存之道。实际上,藏锋守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有才干固然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适时适地地显露出来也是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伤着自己,因此何时该显露,何时不该显露,就很有学问,不适时、不适当地一通乱显狂显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很多时候,藏锋守拙,放低姿态,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

秦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清理各种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也是唯一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俑。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文物专家说,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

有才华是好事,但我们不应过于炫耀自己的才华,炫耀易流于自大,自大则不免招致轻视。即便展示,也应以谦虚的态度流露,以免流于粗俗。露才过甚,为智者所不屑。必要的时候,要学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智而示以愚,强而示以弱;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藏锋守拙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顺风顺水,其原因不仅仅在于他们的聪明,也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勤奋,更不在于他们懂得多少方法与手段,而在于他们对人性的洞察……

目光长远者最懂分寸,知进退

曾经有人说过,人生的智慧不过六个字:懂分寸,知进退。

冒进或是保守,都是不懂分寸,不知进退。人贵有自知之明,审时度势,分寸把握得当,进退有度,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俗话说:做菜讲究火候,做人注意分寸。做菜时,如果火候把握不好,很可能将菜炒煳或者炒不熟,而为人处世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容易得罪人,给自己带来不少的麻烦。古兵法中也有所谓“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没”的箴言。佛家也认为,人在起心动念之际,也同时种下了因果,如果动了邪念,也就种下了祸根,不但为自己留下后患,还会殃及子孙。

不但从理论上讲是这样,在现实中更是如此。为人处世把握不好分寸,百无禁忌,口无遮拦,轻则会惹人厌烦,重则会引火烧身。

南朝时,齐高帝萧道成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一天,高帝突然问王僧虔:“你和我的字,谁的更好?”王僧虔迟疑了一下,如果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有溜须之嫌;如果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的好,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挂不住,弄不好还会为自己的将来带来隐患。王僧虔考虑了一下,巧妙地说:“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高帝听后,明白了王僧虔话中之意,哈哈大笑,以后不再提及此事。

王僧虔的巧妙回答,既让他免除了直接回答的尴尬,又不违反自己的原则,使大家能够心领神会,没有因“一言不慎”而伤和气,可谓巧妙至极。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顺风顺水,其原因不仅仅在于他们的聪明,也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勤奋,更不在于他们懂得多少方法与手段,而在于他们对人性的洞察,他们懂得什么叫恰如其分,什么叫不偏不倚,什么叫见好就收,一句话,他们善于把握分寸。

做事懂分寸的人,一般都是深谙中庸之道的人,他们在与人说话时,懂得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懂得说话的轻与重、多与少。处世中,他们懂得如何既能够表现自己,又不让人感到反感,总是能够把一个最好的自己呈现在别人面前。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既能严于律己也能宽以待人,既善于与人相处又不失自我,能够把握与人交往的恰当距离,谁也不得罪,从容地周旋于来来往往之中。

在与人办事的时候,他们因人而异,懂得怎样轻松达到预想的目的,取得办事的实效,给人留下办事能力很强的印象;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他们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懂得什么事情需要冷处理,什么事情需要热处理,什么时候应该清楚一些,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一些。他们善于把握处理问题的时机,处理问题时能够做到手起刀落,药到病除。

他们有着良好的处世心态,能够以高标准处世做人,既厚道又精明,得意时不张狂,失意时不气馁,能够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正因为他们能够把握这些分寸,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或者比别人更接近成功。

总之,任何事都离不开“分寸”二字。人生在世,分寸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际关系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业需要把握分寸,推进工作需要把握分寸。人生的成败兴衰、浓淡缓急,无不在把握分寸中见分晓。总之,只有把握好分寸,才能达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做人有分寸,还要知进退。

《左传》中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其实,知所进退,何止是“军之善政”,在官场、商场、职场、情场……在几乎一切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都需要知所进退。

刘邦进咸阳约法三章、赴鸿门宴不辞而别,知进又知退,最终得以成就大业。

项羽沽名钓誉放刘邦跑路、败走乌江有船不渡宁可自刎,不知进也不知退,千古之下,仅供人轻叹一声而已。

韩信因功求封侯、拥兵不谋反,先不知退后不知进,最终被吕后害死。

范蠡功成名就,携美人泛舟五湖,知进知退,乐享天年。

华盛顿任期满后,虽举国拥戴而拒绝连任,以谦卑的姿态和恬淡的心态退出了政治舞台,在美国人民心目中保留的是几乎完美的形象。

很多事情的成与败,都在于能否把握进退之间的“度”。孔子在《论语》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所说的“中行”就是中庸。它是一种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它的两端就是“狂”与“狷”。“狂”和“狷”一样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狂者易过之,狷者易不及。过之则容易冒进,胆大妄为;不及则容易退缩,无所作为。只有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方能做到进退自如,进退自如则可以趋利避害,事业可成。

进退之间,彰显人生智慧。怎样进,怎样退,是一种手段;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是一种分寸。做人有分寸,知进退,才能让自己在人生中有所成就。

固执的人,绝大多数是自幼养成了随心所欲的不良性格,遇事爱钻牛角尖。固执既不是顽强的表现,也不是自信的象征,它对人际交往是有害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