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读《林海雪原》:甘洒热血写春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袁媛  2021年11月23日09:22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在茫茫的雪原中,密密的林海间,孤身赴敌窝,智斗座山雕的杨子荣,凭借自身的勇敢与机智成为了一代人崇拜的英雄偶像,将这位英雄的事迹传遍天下的正是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

一、从枪杆子到笔杆子

曲波原名曲清涛,1923年2月出生于武术之乡山东黄县(今龙口市)枣林庄的一个贫农家庭。幼时的他只念过五年半私塾,13岁失学在家务农和樵采,15岁进入八路军胶东公学,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连、营指挥员在山东地区作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部队开赴东北作战,小说《林海雪原》讲述的就是他在这一时期所参与的剿匪战斗。

渡海北上参与剿匪的这一年,曲波刚从胶东抗大毕业,他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第二团副政委,与他一起加入这支队伍的还有杨子荣、高波等战士。那时的他们不会想到,自己将成为引起全国轰动的红色经典小说中的主人公。

1946年冬,曲波率领部队前往牡丹江进行剿匪。当时的牡丹江可谓是土匪聚集地,像座山雕、许大马棒、江左撇子等土匪司令都活跃在此处,他们在国民党高级特务庇护下残害百姓,行径猖獗。这其中,最为棘手的顽敌便是盘踞在威虎山的国民党保安旅旅长座山雕(张乐山)匪帮。威虎山工事复杂,易守难攻,座山雕本人又极为狡诈,在遭遇我党军队多次围剿后,他带领亲信隐蔽在深山老林中,以威虎山作掩护继续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为了以最小的代价捉拿座山雕,消灭匪帮,战斗经验丰富的杨子荣提出,由他假扮成土匪进入威虎山内部,取得座山雕信任后与大部队里应外合,将其歼灭。虽不忍战友只身入虎穴,独自面对重重危险,但为了消灭敌人,保护百姓,曲波还是在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后,目送着杨子荣的背影融入了茫茫的雪原之中。很快,凭着自身的机智勇敢,杨子荣顺利地打入匪帮,帮助主力部队活捉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关键人物,杨子荣因此被东北军区司令部荣记了三等功,并被授予“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曲波曾经回忆到,在1946年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 ,他一共打了七十二仗。这些都成为了他日后创作《林海雪原》的重要素材。

为了使小说结构更为紧凑,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更加精彩,曲波将这七十二仗概括成了四场各具特色的战斗,战斗内容也是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创作加工而来,像小说中“智取威虎山”的那一组故事就是由曲波经历过的十几场战斗集合而成。在人物的创作上,曲波也加入了许多传奇色彩,像“里应外合智取之险战”、“以少胜多的奇战”、“远距离奔袭之苦战” 、 “顺综急击之巧战” 等,都是曲波理想化的书写。这是因为他自幼酷爱文学和戏曲,从 11 岁起就开始读长篇小说,在随父农耕、樵采之余,先后将《说岳全传》、《水浒》、《三国演义》等读了多遍,可以像说评书一样将这些故事讲出来,某些章节甚至可以背下来。因此,在许多英雄身上,读者都可以找到梁山好汉的影子,高波像智勇双全的“小李广”花荣,“ K腿”孙达类似“神行太保”戴宗......曲波笔下的战士们勇敢机敏,无所畏惧,似乎总能渡过难关,化险为夷。

然而,现实总是残忍的。1947年2月,在追捕土匪丁焕章、郑三炮的战斗中,冲在最前面的杨子荣,被子弹击中胸部,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岁。他曾经向曲波这样表达自己对前途的看法:“我今天的战绩,就是昨天的前途;明天的战绩就是今天的前途;这样一天一天就走到了穷人翻身阶级消灭的太平年。”杨子荣牺牲的一个月前,年仅19岁的高波中了土匪的埋伏,受尽酷刑后牺牲,他在生前给父亲的信中写到:“为了把祖国建立成一个民主、独立、幸福的新中国,就是死了,也愿为革命服务......”

可最终,他们都没有等到“太平年”,没有机会看到新中国。

二、从宣讲者到立碑人

在解放东北的战役中,曲波身负重伤,因骨头接得不好,他成了跛脚残疾人。于是,曲波离开了丹东海军学校政委的岗位,转业到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制造厂担任党委书记兼副厂长。他的在部队医院供职的妻子刘波也随他转业到地方。

在新的工作环境,曲波工作得并不如意,每每遇到挫折,他总会想起那段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作为亲历过战争的军人,曲波当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传党的理论方针,鼓励职工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在报告中,他常常情不自禁地讲起当年共同战斗的战友们的事迹,慷慨激昂,热泪盈眶,台下的听众也为之感动,备受鼓舞。随着时间的推移,曲波渐渐不满足于只是通过宣讲这种方式来宣传英雄事迹,毕竟话语的传播力总是短暂的,它不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将战友们的故事永久地留存下来。因此,他想将口头表达转化为书面叙事,利用纸质媒介的力量,为战友们立下一座永恒的“丰碑”,让子子孙孙都了解到他们的牺牲与伟大。正如曲波所想的那样:“党和祖国的这些好儿子,这样光辉的事迹 ,我有什么理由不把它更广泛的地公诸于世呢?”

1955年的除夕夜,大雪纷飞,或许是同样的白雪让曲波想起了那片雪原,想到了雪地中杨子荣的那片孤绝身影,他戴雪回家,心绪难平。十年前,他与战友们为了美好的新中国战斗在林海雪原,如今,他平安归家,战友们却长眠地下。身上的雪渐渐被家中的温暖所融化,望着妻子和孩子熟睡的身影,一个埋藏在他心底的念头生根发芽:“我的宿舍是这样温暖舒适,贤妻幼子俱全,这一切,杨子荣同志和高波同志没有看到,更没有享到,他们正是为了我们今天所享受的这些,度过了艰苦的年月,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 ……”那晚,曲波决定将这些战斗故事写下来,将战友们的事迹传播得更广,用文字为英雄们铸造起“丰碑”。于是,他在《林海雪原》的开头写下:“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

曲波用这样的方式,让人民永远记住英雄们,也让英雄以这种方式“活”在了新中国,“看”到了太平年。

怀着对于战友的怀念之情,曲波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但万事开头难,对于写作,他总是自卑的。尽管幼时曾念过私塾,读过小说,可军队出身的他在文学创作领域还是个门外汉,他觉得自己文化底子薄,无法完成一部长篇作品,这样的郁闷压在心底,使得曲波在文学之路上总是止步不前。妻子刘波察觉了他的心情,悄悄地从古书上抄写了一句话给他:“人之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极大地振奋了曲波的心情,与其畏惧不前坐在原地,倒不如勇往直前付诸实践。

就这样,曲波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开始了“秘密”写作。一下班,他就躲在屋子里专心致志地伏案创作,孩子们看着他那严肃而专注的模样,都以为他是在加班工作,不敢打扰。“回到”那片雪原的曲波,文思泉涌,下笔神速,常常能够一气呵成,每天多则可写12000 字,少则也能写 8000 字。这当然也离不开妻子刘波的支持。为了让丈夫更好地投入写作,她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并且成为了曲波的第一读者和专职誊写员,每誊写完一章,她就随手揪一段毛线装订起来,所以装订文稿的线都和孩子们的毛衣一个颜色。妻子为他解决了后顾之忧,曲波便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在创作上。当他写到战友杨子荣牺牲的章节时,他失眠了。那天深夜,他辗转反侧,既无法起床续写杨子荣牺牲的情节,也无法安心地入眠。回想起与战友相处的点点滴滴,想到杨子荣那单纯而坚定的信仰,曲波不禁泪流满面。那晚,他第一次把睡梦中的妻子叫醒,向她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最后,经过仔细的考量,曲波为小说中的杨子荣写下了一个新的结局,让他“活”了下来,并和另一位主人公少剑波,一起投入到新的革命斗争中去。

小说创作到一半,曲波被调到了北京工作。1956年,他完成了这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并将它命名为《林海雪原荡匪记》。

三、从无人问津到洛阳纸贵

小说完成后,夫妻俩开始为这部作品寻找出版社。由于不了解情况,他们也不知道这部作品应该投向哪里。当年,曲波的家离外文局非常近,楼上挂的牌子里有一个写的是“中国文学杂志社”,抱着从近处尝试的想法,他们拎着两包稿件来到了“中国文学”编辑部。结果到了那里他们才发现,编辑部里都是些外国专家,得知曲波的作品是中文后,他们笑着解释说自己的工作是把中文翻译成外文,建议夫妻俩去作家出版社试试看。但曲波心里却犯了嘀咕,他觉得作家出版社是出版作家作品的,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怎么能够投稿呢?经过编辑们的解释,了解了作家出版社不光出版作家的书籍,只要稿子写得好,谁的都可以出版,他才放下心来。

于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夫妻俩又乘坐公交车来到了作家出版社,将稿子投递到了这里。登记时,曲波再三叮嘱接待员,成与不成都请一定要给个回话。毕竟这部作品耗费了他极大的心血,他很珍惜自己的稿子,也很希望得到专业编辑的评价。

当时的国内出版社数量很少,稿件又很多,编辑常常难以及时审阅每篇小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曲波的作品还是被一位年轻的编辑发现了。这位编辑名叫龙世辉,一开始,当他刚刚打开这部由五颜六色的毛线装订的文稿时,他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漫不经心地往下翻阅,结果越看越入迷,奶头山和威虎山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他,少剑波和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也令他十分钦佩。读完后,龙世辉怀着激动的心情立即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楼适夷作了汇报,他指出选题和基础都很不错,但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楼适夷当即任命龙世辉为《林海雪原荡匪记》的责任编辑,负责小说后续的修改出版工作。

投稿20天后,曲波收到了龙世辉的电话,他邀请曲波到出版社去一趟。接到如此简单的电话,曲波觉得这稿子十有八九是要被退回来了,这是叫他去领稿件。他急急忙忙地赶到出版社,刚一坐下便向龙世辉要稿子。这一举动也让龙世辉有些惊讶,他笑着说:“稿子我们看过了,很喜欢,决定采用。”曲波这才反应过来此次谈话的目的,心里顿时像炸开了烟花般开心又激动。接下来,龙世辉详细地和他谈了自己对于稿件的意见,他认为,小说的题材非常好,可以看出作者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具备非常好的改写基础,但是文学性还有所欠缺,还需要在语言、结构上进行改进。随后,他们就小说的结构和剪裁取舍、素材使用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回家后,根据二人的讨论结果,曲波对小说进行了精心的修改。由于自己文学底子不够深厚,在修改过程中曲波也十分虚心,请龙世辉帮忙对一些章节进行加工润色。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小说终于定稿,并改名为《林海雪原》。

在龙世辉的推荐下,1957年2月,《人民文学》以《奇袭虎狼窝》为题,从《林海雪原》中选载了《受命》、《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夜审》、《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破天险奇袭奶头山》等六章,由副主编秦兆阳撰写按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同年 9 月,《林海雪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曲波的妻子亲自题写书名。小说出版后,受到了读者们热烈的欢迎,小说中所讲述的曲折惊险的传奇故事,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都让读者们印象深刻,曲波也一举成名,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据粗略统计,仅至 1964 年 1 月,该小说的印数便超过 156 万册,成为那个时代阅读量最大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还被改编为话剧、电影、连环画,并且被翻译成英、俄、日、挪威、蒙古、越南、朝鲜、阿拉伯等多种外文在国外出版。尤其是被改编为京剧《智取威虎山》之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主人公杨子荣豪迈无畏的气概,坚定不移的信仰,至今都影响着许多人。

“今日同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这段《智取威虎山》的唱词既是英雄杨子荣的心声,也是曲波创作之路的写照。进入和平年代后,曲波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幸福之中,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发挥自己的能力,用写作开拓另一方天地,用一腔热血为英勇的烈士们立下跨越时空的“纪念碑”,让英雄们的精神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文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