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态度】我们时代的文学书写:痛点与期待 李浩:所有写下的文字和故事,都先要说服自己
开栏的话
在当下文学的热闹与蓬勃之下,开放的争鸣与真诚的批评是否还拥有一席之地?一个时代的文学生活固然诉诸活力与繁荣,但热闹的表象和对流行的追逐从来都不该是衡量文学品质的唯一标准。态度关乎内心,态度呼唤坚守,我们期待以直接而又真诚的探讨,直面文学现场,直击文学话题。为此,中国作家网开设《有态度》专栏,希望可以构建更健康的文学生态,引领更理想的文学生活。
专栏第一期从“总体视野”出发,观照文体,邀请作家、评论家围绕“我们时代的文学书写:痛点与期待”进行笔谈。
——编者
中国作家网:您认为目前小说创作存在哪些问题?
李浩:每个时代的小说都可能有它较为集中的匮乏或者问题,但总有些伟大的作家会“跳出三界外”,形成他的卓越。在这里,我谈这个话题,可能是部分作家的问题,而绝不会是全部。说这话并不是试图让自己的话“免责”,而是试图让它更接近我的想说。
当下小说的问题,在我看来主要有:一,格局不够,深入不够。我们现在的小说有许多的“浮雕艺术”或“手把件艺术”,它在表层的艺术性上几乎可以做得无可挑剔,甚至会让人沉迷,然而仔细读过再回味的时候却发现它说出的仅仅是我们的“已知”,是我们在社会学、哲学和之前文学中已经说过多次的那些知识和智慧,并不能更多地裨益我们——我们可能更希望,文学能够提供给我们在别的地方和别的“科学”中提供不了的知识。二是满足于“室内剧”,一遍遍被书写的不过是狭小空间里的局促情感,最多也不过扩展为一个家庭——在这里几乎没有社会,经济和经济矛盾,没有政府力量和来自诸多“外界”的影响:它,其实回避了丰富性和真正意义的复杂。三是某种简单化、粗鄙化的倾向,似乎较之以前更为严重了些。标榜完全的不考虑读者自然是不恰当的,但矫枉过正变成对于读者、评论家和评委喜好的谄媚,则又是一个问题。我们多数时候会设想读者是“低于”我们的,在知识和智识上,为什么不能认为读者其实是水平高于我们的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读者想象成我们的精神和艺术导师,我们的写作就是要试图说服他们的呢?
我还想说,我们的文学想象力的问题。我们的写作太拘泥于现实生活了,大多数作家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书写有真切感的生活让它能够带给我们“感同身受”的力量本质上更需要想象力;我们的志怪、传奇的文学传统其实同样需要用心接续。
中国作家网:您如何看待当下“青年写作”?您觉得青年作家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事件”和众多经典作品,如何能既不重复前人又有独创?谈谈您的观察和发现。
李浩:就个人的有限阅读而言,我是相对看好当下的“青年写作”的,我觉得他们的知识面宽,阅读面也足够,部分作家也有较好的经典意识——而这些,他们是优于我们和更为前辈一些作家的。如果就整体性而言,我可能还有几个对于多数写作者的提醒要说:一是有些作家太过“少年老成”,太知道读者趣味、编辑趣味和批评家趣味了,那种“横空出世”和“横冲直撞”的文字太少,太少了;二是艺术的精心和耐心还是不足,或多或少有些急——这种急也会自然地体现于文字上;三是哲学的、社会学的、历史的阅读还是有些少,我说的不是那种即插即用的部分,而是能够滋养到作家和作品的内在部分。
“影响的焦虑”在每个时代都是存在的,他们有,我们也有,而且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当下面对”基本相同,写出自己的独特当然具有越来越大的难度。摆脱这种焦虑的办法,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可能的路径主要有三点,当然最好是兼有:一是熟读经典,宽阔地阅读,尤其是不同类型和不同方向的经典,从中按照个人的兴趣和性格等等“各有所取”,摆脱单一的向度和单一的来源;二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因为它是常变的和常新的,它的某些提供应是可以部分地“溢出”前人窠臼的,强化个人的新经验的纳入;三是强调真情写作,所有写下的文字和故事,都先要说服自己,是自己相信并且不能不说出的部分。
中国作家网:您心中理想的小说是怎样的?
李浩:我心中理想的小说——一,它是智慧的,深刻的,宽厚感的文本。它会一直告知它的读者“事情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简单”,它会一直在我们的阅读中和读过之后唤起追问:“生活如此吗?非如此不可吗?有没有更好的可能?”它会让我们对其中的微妙感觉会心,它会让我们感觉自己经由这次的阅读,进入到一个崭新之中。二,它是艺术的,更艺术的,有魅力的,让我们在品啜每个词的时候都领略到美妙和准确,让我们在读到其中的结构、环扣和细节的时候有充分的惊艳感。三,它是新颖的,独特的,有创新感的文本,最好它能够做到,没有任何一个词的用法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它甚至带有“灾变”气息,能让我们重新认识这种文体的载力,重新认识我们的母语。
李浩,男,1971年生于河北省海兴县。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曾先后发表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文字。有作品被各类选刊选载,或被译成英、法、德、日、俄、意、韩文。 著有:小说集《谁生来是刺客》《侧面的镜子》《蓝试纸》《将军的部队》《父亲,镜子和树》《变形魔术师》《消失在镜子后面的妻子》,长篇小说《如归旅店》《镜子里的父亲》,评论集《在我头顶的星辰》《阅读颂,虚构颂》,诗集《果壳里的国王》等,共计20余部。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文学奖,第九届《人民文学》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一届孙犁文学奖,第一届建安文学奖,第七届《滇池》文学奖,第九、十一、十二届河北文艺振兴奖等。
(本期栏目主持人:杜 佳 李英俊)
- 《灶王传奇》:“传奇”名义下的现实感与先锋性[2022-01-17]
- 马小淘:文学的生命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劲[2022-01-07]
- 鲍尔吉•原野:缺乏文学性和真诚是很多散文的“致命伤”[2022-01-04]
- 王冰:时代感是当下散文写作所缺失的[2022-01-05]
- 霍俊明:理想的诗歌应直指命运、存在和时间的本质命题[2022-01-10]
- 黄梵:诗不该只是精英标配,而应是常人精神交流的工具之一[2022-01-11]
- 王威廉:文学要突破“茧房”,到广阔现实中去[2021-12-22]
- 李浩:在飞翔的主题之上,诠释溢出框限的写作可能性[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