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新:英伦觅书记
日前到英国出差,正赶上新冠疫情肆虐,无法像过去那样到二手书店之间逡巡,但也着实过了把淘书瘾。这次的淘书,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1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年)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及相关作品。淘书方式也由过去的逛实体店改为网购为主、实体店为辅。由于目标明确,因此用“觅书”似乎更为准确。
爱德华·吉本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英国历史著作中的殿堂级作品,也是他倾心投入近20年的心血之作。这套书出版于1776—1788年间,一版一印是4开6卷本。其中第1卷于1776年出版后,被同时代人誉为经典。第一版出齐后,又有多家出版商推出多个版本,光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便有30多个。各个版本的卷数,从2卷到20卷不等。价钱方面,既有要价令人咋舌的一版一印,而且全网唯一,也有企鹅出版社本世纪重印的3卷本,要价仅数十英镑。
面对如此众多的选择,令我感到“乱花渐欲迷人眼”:因为不了解各个版本的优劣,不敢贸然下手。不过,我的倾向是,要找套质量较好的旧版,越老越好,这样读起来更有历史感。
难以定夺的情况下,我先是在网上买到一本D·M·Low的《吉本传》(1937年)。浏览中发现,在这部传记的“前言”中,作者竟评述了几个常见版本。在他看来,1854—1855年间由伦敦出版商John Murray出版的8卷本,是最值称道的,也是错误最少的。我于是开始按图索骥。不过,搜遍全网也没找到这一版。看来,好的版本,也不是经常出现的,还要看机遇。
没想到,机遇出现在了我出差住处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而且不是纯粹的二手书店,也卖老唱片,还提供茶和咖啡。店名名副其实,叫做“书与唱片吧”。我是在散步时无意中发现的这家店,店里书不算太多,不过倒看到一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节选本,是“华兹华斯(Wordsworth)文学经典”系列里的一种。类似的节略本,我在国内已购得一种,因此并没太在意,只是随手翻了一下,倒是记住了编者在“简介”中引述的英国某权威的一句话:“只要英语还没消失,这部书就不会消失。”这么高的评价,更坚定了我觅得全套原著的决心。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拿着这部缩略本,去问店主有没有全套。没想到他竟然有。他搬了把凳子,在一个书架的顶端取下了8本厚厚的精装书。由于这套书是放在书架顶层,而且书脊处字迹模糊,看不出是什么著作,因此开始并未引起我的注意。更意外的还在后面:待我打开第1卷后,心里忽地跳了一下,因为卷首标题页下,赫然印着“London:John Murray”和“1854”的字样。我心里一阵狂喜,但表面又装作若无其事,随意问了下价钱。店主出的价,超出了我的心理预期,不过毕竟自己在网上已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现在竟然“得来全不费工夫”,因此经过简单的讨价还价,这厚重的8卷本便被我收入囊中。
这套书是毛边本,纸张很厚,字迹清晰,注解详尽。按说有了这全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我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可藏书的人大多有个通病:得陇望蜀。这套书是吉本最主要的作品,但除此之外,他还写有一部《回忆录:我的生活与写作》,是在他去世后,由他的朋友谢菲尔德勋爵编辑出版的。这部“回忆录”篇幅不长,不到200页,但却被认为是“用英语写就的最好的自传之一”,时至今日,仍有出版商在重印。而且,“回忆录”中讲到了《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缘起,讲到了写作感想,这对理解“衰亡史”也将有所裨益。因此,这本书我也“值得拥有”。
这个目标不难实现,因为网上有数千本在售,粗粗算来,版本有40余个。但版本的遴选,仍然颇费踌躇。“海选”过程中,我发现了《吉本杂著》1796年的初版,二卷本,网上只有第1卷,不过内容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他的“回忆录”,此外还收录有他的部分书信。虽然卖家要价不菲,但我还是买了下来,因为这将把我收藏的英文书的出版时间,向前推进半个世纪。
几天后,书寄到了,但其重量和体积都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这本书的重量,竟然有2.6公斤;大小也不是一般书的尺寸,而是名副其实的“4开本”,比我们常见的A4纸,还要大出一号。封面封底用的基础材料,好像是合成木板,极其坚硬,上面敷以彩纸;书脊处有些破损,但材料可能是牛皮;内页普遍泛黄,而字迹清晰可辨。书名页前面一页,是吉本的黑白剪影,这可能跟当时的印刷技术和成本有关,不过倒显得别有特色。
打开正文,还发现一个我此前在英文书中从没看到过的编排做法,那就是在每页底端,会印出下一页的第一个单词,例如第6页第一个词如果是if,那么在第5页页面底部靠右的位置,便会印有if,以此类推。我想,这主要是为了起到提示作用,不至有翻错页之虞。我不肯定这是不是英国18世纪出版物的普遍做法,但到了19世纪,这一做法便逐渐淡出了。此外,我得承认,这书不适合捧读,只能在桌子上摊开来读。不过,一不留神,竟然收了一本古董书,这让我心里还是稍稍有些激动。
吉本一生中的主要作品,便是上面两种。但以吉本为主题的书还有若干。这些书大多只印了一版,因此选择上轻而易举,主要考虑品相和价钱就是。我于是在网上先后拿下了《历史学家吉本》(1966年)、《论吉本的文学风格》(1960年)、《吉本和他的世界》(1968年)等书。这样,在完成出差任务后,我得以满载而归。
顺便说明一下,文中的所有引语,均有确切出处。但因为不是学术论文,也就没有一一注明。
- 手捧旧书“那一抖”[2022-04-06]
- 邓广铭、邓小南:父女间“书”的传承[2022-04-02]
- 姚桐椿:谭正璧先生借书给我[2022-03-30]
- 妙手缀珍:西方珍本书和中国藏书印[2022-03-24]
- 李景端:收藏名家手迹的纠结[2022-03-22]
- 王道:留园藏书小考[2022-03-21]
- 柯卫东:手边收藏的四册书[2022-03-16]
- 藏书界的“她力量”[202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