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诗歌即代码,代码即诗歌”
来源:澎湃新闻 | 古无飞  2023年05月04日15:39
关键词:诗歌

村上春树新作《城市及其无定墙》

日前,村上春树新作《城市及其无定墙》(街とその不确かな壁; The City and Its Uncertain Walls)发售。这是村上继《刺杀骑士团长》后再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第十五部长篇小说。

2020年12月,村上着手重写《城市及其无定墙》,此时距离《城市及其无定墙》1980年发表在《文学界》已过去四十年时间,村上从31岁大青年变成了71岁老大叔。《城市及其无定墙》的发表是《文学界》及其出版商文艺春秋为1980年上半期的芥川龙之介奖所做的预测与投机,但村上受选的《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都被否决了,且该期奖项空缺了。《城市及其无定墙》被村上视作失败之作,从未以书籍的形式出版,但它包含了村上所关切的重要主题,这是村上重写《城市及其无定墙》的主要原因。

《城市及其无定墙》的主体故事相对简单。小说涉及了两个主人公,17岁的“我”即“仆”和中年的“我”即“私”。在第一部分,“我”即“仆”和“你”约会,“你”突然消失,“我”继续生活在被高墙围绕的城市,并与“我”的影子相隔离。第二部分,时间回到当下时钟。“我”即“私”在福岛县当图书馆馆长,一系列现实故事涌来。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恰好切合了村上在1990年代中期发生的“从超脱到承诺”的转变,也即从书写孤独、青春、自闭到关注社会、灾难、宗教。与此同时,村上春树的文风,以及角色相关的命题,似乎变化不大。

《城市及其无定墙》的无定墙是绝对的要素。在小说中,没有人能够翻墙进来、出去,除了独角兽、守门人,以及少数几人。墙经过了精心的建筑和巧妙的设定,异常坚固,经年累月没有一丝受损的迹象。更加可怕的是,没有人知道城市、城墙的布局,因为墙每天都会改变自己的形状。种种迹象表明,墙拥有自己的生命力、意志力,它们用自己的手将城市牢牢地包围起来。据说,墙的建立是为了抵抗瘟疫,但“我”没有仔细求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要素是影子。提取了《城市及其无定墙》精华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也曾大笔触地写及“影子”:影子居住在镇子与外界的中间地带,“我”不能踏入外界,影子不能踏入镇子,“我”与影子的会面只能在影子广场,影子广场就位于看门人小屋的背后,只比普通院子略大,四周围着铁栅栏。

村上春树1949年生于京都市。1968年到1975年,村上在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研习映画演剧科,其间成婚、工作。1970年末,村上春树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

自从事写作至今,村上在写作之余也从事翻译,且其翻译事业并不次于其创作事业。他所翻译的作家有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杜鲁门·卡波特、雷蒙·钱德勒、厄休拉·勒古恩、达格·索尔斯塔……村上认为,翻译的好处是,可以轻松被原著作者所接纳,所以他说,翻译是“极高密度的读书”。

2021年10月,早稻田大学国际文学馆开馆,该馆由隈研吾设计建造,其目标是成为世界文学与翻译的国际中心。由于是村上春树发起建造,且存储了其大量手稿和作品,国际文学馆又被称作村上春树馆。国际文学馆的现任馆长是十重田裕一。此前,村上在早稻田大学入学仪式表示,国际文学馆的宗旨是“开拓故事,讲述内心”。村上对世界文学的喜爱与传承的另一例子是,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讲授“第三新人”,即小岛信夫、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

加密诗歌或NFT诗歌

伴随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小规模流行,艺术界一小撮力量也投身于加密艺术的制作,其中不乏大家。在文学乃至诗歌领域,加密货币并非普及,这或许与文字媒介有关,毕竟文字在区块链中仍需要以图片的形式存在,但更重要的是,文学在当今社会的定位。

容我对加密货币、NFT、区块链做简单区分和解读。加密货币是在一套分布式的共识机制之上,以密码学而非防伪标识证明其所有权的新型货币,比特币就是一种加密货币。区块链是加密货币的密码学和共识机制的技术体。NFT即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NFT拥有一些个性化特征使其区别于同质化代币,这些个性化特征通常由ERC 721、ERC 1155等标准得以标记,而拥有了这些特征的NFT可以为艺术品定价和帮助其完成交易。

2021年,萨莎·斯蒂勒斯(Sasha Stiles)与安娜·玛丽亚·卡瓦列罗(Ana Maria Caballero)、凯伦·岩本(Kalen Iwamoto)创办了诗歌NFT画廊theVERSEverse。该诗歌NFT画廊是目前少数的区块链与文学乃至诗歌的结合的尝试。2021年,斯蒂勒斯对大型语言模型进行训练,创作了《科技挽歌》等作品。在新近的个展“B1NARY 0DES”中,斯蒂勒斯将《奥德赛》和《吉尔伽美什史诗》等经典诗歌重铸为二进制代码,并用涂料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渲染。斯泰尔斯也尝试在“链上”储存生成诗,从而提出是否诗歌本身就像NFT的问题。

萨莎·斯蒂勒斯

斯蒂勒斯认为,诗歌即代码,代码即诗歌。“历史上所有的诗人都通过模式和句法的形式使用过算法,来唤起感情,唤起记忆,实现某种诗性的不朽。人类将诗歌发明为一种数据存储系统。我们学过的所有诗歌创作技巧——节奏、格律、元音韵、反复——不仅仅是美学的,也是实用的,因为在文字出现以前,它们能帮助口语更易被记住。在我接触到区块链之后,我就想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也是非同质化代币。如果换个不同的词,去掉一个句号,或是把一个破折号换成分号,一切都变了。诗人让我们穿越时空,让我们尝试不同身份,模拟其他现实。成功的诗作挑战平凡世俗的生活,增强读者的基础现实。由此看来,我认为诗歌已经是我们正在试图建立的元宇宙了。我们倾向于认为VR、AR和元宇宙与人类的某个真实版本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只是那些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像人的发明的演化。”斯蒂勒斯此前表示。

NFT诗歌画廊是另外一个加密诗歌案例。NFT诗歌画廊创造了一系列NFT花诗歌、种子诗歌。NFT诗歌画廊不仅吸纳了策展人凯蒂·多兹尔(Katie Dozier),还招揽了长期从事与NFT相关的诗人,蒂莫西·格林(Timothy Green)、杰西卡·布里顿(Jessica Britton)、约翰尼·迪恩·曼恩(Johnny Dean Mann)等。

加密诗歌的发生不止于技术与框架问题,它也关涉着诗歌之当代化。在媒介上,加密诗歌设想了一种与动态图像、游戏、卡片、沉浸式装置接近的样态;在精神上,加密诗歌试图创造一种与生活的更广域的链接。2021年,阿奇·哈德斯(Arch Hades)的诗歌作品以7.5万美元售出。这是否意味着加密诗歌的成功,目前还不得而知。

韦斯娜·戈兹沃西的巴尔干文学

日前,英国作家韦斯娜·戈兹沃西(Vesna Goldsworthy)的《铁幕:一个爱情故事》(Iron Curtain: A Love Story)出版。这位来自前南斯拉夫的作家与学者,受到了众多英语媒体的关注,这是她首次大热。

韦斯娜·戈兹沃西

《铁幕》讲述的是米连娜和贾森的爱情故事,时间跨度从1981年到1990年,时空定位是不知名的东欧国家和1980年代的英国。米连娜掌握财富和特权,她是某俄罗斯卫星公司权贵的女儿,生活在新古典主义豪宅、伊夫圣罗兰夹克、橄榄球的世界。而贾森是贫穷的左翼诗人,他拒绝工作,相信自由意志。前男友自杀后,米连娜一直试图掩盖性与毒品的“传闻”,低调为人,她被命运带到了一个文学节,认识了贾森,两人很快便坠入爱河。这份爱情的结局是糟糕的,被父母中断了经济援助后,爱情很快分崩离析。就像美狄亚的悲剧,米连娜爱上了贾森,她背叛了自己的父亲,但是最终她也被背叛了。

戈兹沃西上一部重要的作品是《戈尔斯基》(Gorsky)。《戈尔斯基》反转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戈尔斯基即盖茨比在叶利钦时代靠军火生意发了家,然后移民到西方,他行踪诡秘。戈尔斯基为了追求纳塔利娅即黛西,找到了在书店工作的博士尼克,委托他策划一个私人图书馆。特别值得阅读的是,戈兹沃西在《铁幕》《戈尔斯基》中所呈现的跨世纪英国。

戈兹沃西第一部作品是一本评论或者学术著作,《发明鲁里坦尼亚》(Inventing Ruritania)。在《发明鲁里坦尼亚》中,戈兹沃西反转了大众一贯对巴尔干或东欧的认知,即巴尔干主义。从词汇上说,Balcanic在罗马尼亚语中意味着落后、原始,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也有野蛮人的含义。在戈兹沃西看来,巴尔干主义由英国人制造,并被美国好莱坞所普及,如今它成了一个极其糟糕与负面的词汇。实际上,巴尔干国家是欧洲对抗东方的缓冲地带,它处在十字路口,但具有强烈的中心感。

戈兹沃西出生在南斯拉夫一个政府职员家庭。目前,戈兹沃西任教于埃克塞特大学,此前她任教于金斯顿大学、东英吉利大学。戈兹沃西曾列有自己最喜欢的十一本书的书单,十一本包括罗伯特·德赛(Robert Dessaix)的《爱之薄雾:与屠格涅夫一同旅行》(Twilight of Love: Travels with Turgenev)、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 Swift)的《日光》(The Light of Day)、丹尼洛·契斯(Danilo Kiš)的《花园,灰烬》(Garden, Ashes)。戈兹沃西喜欢的作家还有丽贝卡·韦斯特(Rebecca West)、乔治·艾略特、伊西多拉·塞库利奇(Isidora Sekulic)。

杰拉尔德·默南在平原

近年来,澳大利亚作家杰拉尔德·默南(Gerald Murnane)受英语各大媒体关注,且收获诸多名家称赞。自1999年获“帕特里克·怀特奖”——该奖关注澳大利亚重要但不知名的作家与作品——以来,默南逐渐走到世界文学的前台。在基金会、文学奖、学术机构、创意人士主导的当下,默南成为大ICON既反常,又应然。

直到1999年后,默南才受到了澳大利亚各大奖项的青睐,至今已获得“新南威尔士州总理文学奖特别选择奖”、“墨尔本文学奖”、“维多利亚州总理文学奖”非虚构类奖、“总理文学奖”。伴随着荣耀的降临,默南也找到一种定时定量的写作与出版的方式。其2009年之后的出版物占其整个文学生涯的半数——8/16。

默南是战后文化的背离者,这一背离造就了他长时间的“默默无闻”,以及他几度中断文学生涯(应该从未中断过写作)。在整个中学时期,默南一直都是班级的副班长,且每年都能获得英国文学奖。但与此同时,默南厌恶学习英语,英语完全不符合他的胃口。对于他的老师,默南从未产生过超出一般的情感,那些老师在他看来过于一般,甚至还有蠢蛋、酒鬼。默南没有读大学,尽管他的预科成绩是一等荣誉,他转向神职,与其说是逃避和愤恨,不如说为了他自己的利益。随后,默南放弃了神学院,他想办法获得了小学教师资格。

时隔很久的1964年,默南克服了厌恶,报名参加了墨尔本大学英语专业的夜校,此举只是为了获得一份相对高等的资格证书。但他遗憾地发现,英语教师都是F.R.利维斯(F. R. Leavis)的追随者,他遭遇了苛刻的评价,“你对什么是道德、什么是艺术的看法令人充满困惑”,多年以后默南再次发现了英语教师的评价,他表示了认同,但又表示,这些困惑从未给他带来丝毫困扰。不过,默南后来也曾阅读文学理论相关的书籍,比如韦恩·布斯(Wayne Clayson Booth)、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的。当然,默南的教职最终还是得到了提升,1980年到1995年,默南的职业身份是小说写作教师,其间更换了三所大学,然后他以一个适当的年龄退休了。

《在平原》是默南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作品,有最多的译本,有最多的读者。《在平原》的叙述者/主角是一位探险家、学者,还杂糅了电影制作人的角色。他对澳大利亚,无论是地景还是文化的叙说,都来自他的记录、研究,他内化的吸收,这些像极了精心计划的求爱仪式。《在平原》是一部充满沉思与爱、双重视角与虚构的作品,其语言与表意极尽优美。

牙买加诗人洛娜·古迪森

牙买加是诗歌的国度。洛娜·古迪森(Lorna Goodison)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古迪森的诗歌既关于爱,也关于正义,类似于赞美诗,最终都是关于“笑”。2017年到2020年,古迪森受勋牙买加桂冠诗人,她之前是独立后牙买加第一位桂冠默文·莫里斯(Mervyn Morris),她之后是奥利芙·西尼尔(Olive Senior)。此外,古迪森曾获“英联邦诗歌奖”、英国王诗歌金奖。

“他经历过挫折/像木麻黄树一样深深扎根/利安娜祖母用饱经风霜的嗓音接纳我们/她艰难地保存下故事/如今正由我讲述/我们是谁?”古迪森在《被抛弃的人》(Remittance Man)中,从牙买加独立后新的全球化格局下,回望历史之缠绕,以及现代之艰涩。主角离开英国,与一批戏剧演员扎根牙买加,这反转了牙买加数百年的受殖民境遇。古迪森的诗歌与克什米尔裔阿迦·沙希德·阿里(Agha Shahid Ali) 的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

古迪森的作品中时常流露着牙买加人的笑。“牙买加人非常滑稽,这些笑声是应对生活不愉快的方式。此外,当你将某些困难的情况转化为创作的资源时,笑声意味着你在掌控中。有时候,我们无法控制情况,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拿出一个姿态;有时候,世界抛给你那么残酷、那么毁灭性的事情,你做不到任何真正的回应,也只能拿出一个姿态。我认为,有时候笑声就是一个姿态,笑声意味着你没有完全毁灭我,你没有剥夺我作为人的反应能力。”古迪森此前在采访中表示。

古迪森1947年生于牙买加金斯敦,在众多兄弟姊妹中有位后来成为知名记者的姐姐芭芭拉·古迪森(Barbara Gloudon)。她曾就读于埃德娜·曼利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其前身是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在牙买加的分校。1991年起,古迪森曾长期任教于密歇根大学;2019年后,她也任教于西印度大学。

在诗歌之外,古迪森也写作回忆录,其中著名的有《来自哈维河:我母亲和她的岛屿的回忆录》(From Harvey River: A Memoir of My Mother and Her Island)、《救赎之地:在作文中历险》(Redemption Ground: Essays and Adven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