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想未来的文学创作
当社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金属体”,所有人情世故和曾经的温馨纷纷剥离的时候,也许作家能有办法把一缕缕情怀、一丝丝悸动,像笨手笨脚的泥瓦匠一样重新糊上墙面,堵住缝隙。
-
从磨难中铸就中国信仰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势头在“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大背景下得到有效控制。
-
期待抗疫文艺出厚重之作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疫情防控工作,潜心创作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记录了战“疫”前线的感人事迹,讴歌了阻击疫情的优秀人物,用艺术凝聚力量、鼓舞人心。
2020-03-24
-
战“疫”文艺的人文精神与崇高表达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面对灾难、抵御灾难、战胜灾难的历史,而文艺是人类心灵与社会良知的书写与记录,于是灾难书写也成为很多民族的文艺传统之一。
2020-03-24
-
当代文学生产的媒介参数与审美向度
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本体在媒介技术的强势浸入下发生了多元嬗变,使得由艾布拉姆斯提出蜚声理论界的文学生产“四要素”(作者、读者、作品与世界)无法再囊括文学生产的全景。
2020-03-24
-
儒家美学的运思路径:生命自觉及其审美精神
中国儒家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核心是生命,即宇宙是生意活泼的生命大家庭,人是生命的自觉者。
-
语言问题: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的互动研究
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的互动研究是一个非常宏观的问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
在抗击疫情中彰显道德人格魅力
这场没有硝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所呈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人格和伦理精神,它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何以是优越的制度,中国共产党人何以是具有卓越领导才能和丰富实践智慧的决策者、领导者和实践者,中华民族何以是具有集体意志和牺牲精神的民族。
2020-03-23
-
“诗世界”的内在文化机制
历代中国文人都有知音境界的渴望和实践。
2020-03-19
-
作为思想文化术语的中国美学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2020-03-19
-
悬置、空转与重建
一、 当下文学理论的现状:活跃与沉寂 这些年来,文学创作似乎表现得比较热闹。
-
现实主义的“真”“情”“实”“意”
新时代来了,新时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新时代来了,作家做好准备了吗?新时代来了,作家如何有所作为?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文学编辑,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三个问题,一直在思考这三个问题。
-
人工智能与文学艺术:是产品,而非艺术品
提要 ●倘若人工智能能够自己分析文学艺术的风格,那么,这种创造性探索才能被称为创作。
-
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在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建的文学批评方法。
2020-03-17
-
我们何曾忘记苦难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
哲学如何构建美好生活的理想
哲学作为最普遍、最抽象的人类思想既是最重要的公共学术价值,也是人类美好生活的理想表达。
2020-03-13
-
挺起悲壮的脊梁 抒写战疫新篇章
庚子年春节必定是不平凡的。
2020-03-13
-
经典的意义与路径
天道轮回。
2020-03-13
-
文明互鉴中的“诗兴”与“迷狂”
在中华传统美学思想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感是诗兴精神的核心因素,是感兴论产生的基础。
2020-03-11
-
从“启蒙文学”到“民族文学”——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架构的另一种解读
李泽厚提出的“救亡压倒启蒙”理论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几十年。
20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