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求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文化特征
非常感谢受邀参加这次会议。
-
以文学的方式进入抗疫现场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给全国人民和乐安定的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目前病毒已经开始在全世界扩散,抗疫成为全人类的紧迫任务。
-
写作教育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核心阅读 创意写作兼具文学属性、创意属性、跨学科和文化产业视野,一方面发掘与总结文学创作规律,一方面培养创新人才,以满足文化产业全链条对文化创造力的需要 今天的写作教育不再仅仅为了培养“笔杆子”,写作教育的全民取向与专业培养途径,并行不悖 写作教育既要自觉接续中华文脉,让中华文化积淀成为新时代创意泉眼,也要充分结合时代语境,提升讲好当代故事、中国故事的能力 写作教育由来已久,过去10余年里因为“创意写作”专业兴起而格外引人注目。
2020-03-06
-
“别材别趣”:文学性的中国式阐释
乔纳森·卡勒认为:“提出文学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质,即提出了文学性的问题:成为文学作品的标准有哪些?”以此为参照可以发现,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以下简称《诗辨》)中建构的以“别材别趣”说为中心的诗学,庶几可视为一种中国古代的文学性理论:一方面,“别材别趣”之“别”,本身就包含着诗与非诗、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区分的含义;另一方面,严羽对这种区别、区分有着高度的自觉,有所谓“断千百年公案”“辨白是非,定其宗旨”之论(《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2020-03-05
-
文艺创作要“接地气”
路遥一生深深扎根陕北,从大地汲取营养,创作了《平凡的世界》等“接地气”的经典之作。
2020-03-04
-
李守奎:讲好每一个汉字故事
关于汉字,我们好像知道得挺多,实际上并不尽然。
2020-03-03
-
命题:中华美学的核心基因
“基因”本是生物遗传学的概念,其功能在于控制生物之性状如高矮、肤色等,其特点在于具有遗传性,所以又叫“遗传基因”。
2020-03-02
-
提升语言能力 助力国家发展
核心阅读 中国历史上,汉字和统一的书面语是重要的凝聚力量,中华民族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国家通用语言将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我国的语言学学科设置需要走出“语文学”阶段,打破“文科”学科界限,实现三方面拓展,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语言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前所面临的一些重要形势,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光大等 语言,一般理解就是说话、写文章、做翻译;但从学理上说,语言是“以言行事”的行为,个人、团体和国家,须臾离不开语言。
-
文艺家应恪守的创作心态与精神追求
【新时代·新创作·新文论】 提要 ●文艺创作必须摈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做法,不能也不应机械化生产,它不仅杜绝如法炮制、千人一面,甚至忌讳照猫画虎、大同小异,乃至小同大异。
-
话语建构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审美流变
恩格斯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
-
做文学评论“中国派”
近些年,各地文学评论界批评流派意识越来越强。
-
创作经验是文学理论建构的基础
提要 ●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不但是这一时代的人们对文学问题理性思考的结晶,同时也是对这一时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总结。
-
陈亚军: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底色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往来交集,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过程。
2020-02-06
-
对几个美育基本理论问题的再思考
美育的进步,既在于实践的探索,也在于理论上的推进。
2020-02-05
-
人类的语言要和谐相处
当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就是保护语言的“生态平衡”。
2020-01-23
-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新时代·新创作·新文论】 提要 ●古今中外,有名目繁多的文艺评判机制。
-
徐可:为时代与人民而创作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
把握新时代脉搏 增强中文传播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互鉴,民心因交流而相通相知。
2020-01-17
-
与古为新:建构现代新诗的传统观
人们在新诗与传统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与争论。
2020-01-16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核心阅读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通过生动的文艺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具有美感的艺术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温润人的心灵,担负起为新时代培根铸魂的历史使命 今天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中,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展现人民的奋斗热情,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应该成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