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衣般礴:庄子的写意精神
庄子曾用“解衣般礴”来描述一位画师的精神气质。
-
编辑家孙犁
孙犁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
关键词:  孙犁2022-08-11
-
儒佛互摄与“新文学”的方向——论1940年代废名文学观念的形成
1948年11月7日,朱光潜、冯至、沈从文、废名等人在北京大学以“方向社”之名举行了“今日文学的方向”座谈会。
关键词:  废名2022-08-10
-
杜甫的“西岭雪图”
去年,我因用“诗论”写了《以杜甫诗论浅析沈鹏书法的“别开异径”》,沈鹏先生评价道:“建春君以杜甫诗论诠析拙作,堪称独到,具有创造性思维。
-
夏承焘的学术与生活世界
夏承焘1929年4月8日日记,记收到梁任公先生家属信,“先生尝谓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竟以身验斯言矣”。
关键词:  夏承焘2022-08-08
-
金克木:读书学问于身有亲
数年前,忘记读一本谁的通信集了,其中有两段话,意思极好,就抄在了本子上:“学问、逻辑是一障,文字是一障,名词是一障,要能于此斩关而过,始得学问于身亲耳。
-
叹息与顿悟——论昌耀晚期不分行作品的剩余快感
本雅明在阅读列斯克夫的作品时,区分了两类“讲故事的人”:水手和农夫。
关键词:  昌耀2022-08-03
-
“诗”与“思”的合唱——郑敏先生祭
郑敏先生以102岁的高龄辞世,成为中国新诗史上年龄最大的诗人。
关键词:  郑敏2022-08-03
-
新找到的陈忠实的六封信
陈忠实(左)与何启治(右)登上《艺术人生》共话《白鹿原》(摄于2006年) ▌发现六封信的惊喜 在壬寅初春,我在尘封多年的纸箱里发现了《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写给我的六封信,给了我意外惊喜。
-
周立波:关于“山乡巨变”答读者问(《人民文学》1958-07)
著名作家周立波代表作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在《人民文学》1958年1至6月号连载推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2022-07-28
-
通往史诗性创作的道路上
作家书信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保存了特定时期文学生成的生动侧面与鲜活记忆。
-
刘福春:郑敏文学年表
1920年7月18日 (农历六月初三)出生于北京。
2022-07-26
-
陈漱渝:“一味黑时犹有骨”——聂绀弩先生印象
他肤色黝黑,颧骨隆起,背佝偻着,说话时底气不足,有时还哮喘,但双眸炯炯有神,好像能穿透世间万物。
-
民国“女神”林徽因的真实人生
前些年流行“民国范”的时候,关于林徽因的浪漫言情曾被不厌其烦地讲述和消费,她与徐志摩、金岳霖之间的暧昧故事被演绎得庸俗浮夸,几近地摊文学,超级畅销书《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就是其中的代表。
关键词:  林徽因2022-07-22
-
黄心村谈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
黄心村(章静绘)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的黄心村教授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时,博士论文即以张爱玲为题。
-
“文学摆渡人”崔道怡
编者按:2022年7月17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文学编辑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杂志社编审、原常务副主编崔道怡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关键词:  崔道怡2022-07-21
-
翻译家施蛰存的译言译行
施蛰存,原名施德普,字蛰存,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
经典镜像中的知音——王阳明眼中的陶渊明
异代知音是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内容。
-
李怡:吴福辉先生的“趣味”和“气质”
第一次见到吴福辉先生相当偶然,大约是1989年4月某日,我奉王富仁老师之命去中国现代文学馆找舒乙馆长借录音带,那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纪念‘五四’七十周年学术座谈会”的现场录音,需要整理成文。
-
传承孙犁创作精神 创造新的文学经典
今年是作家孙犁(1913.5.11—2002.7.11)逝世20周年。
关键词:  孙犁202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