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学探险中静视人间
不同于“80后”的青春小说所带给人的时尚感、快节奏以及戏剧化的巨大冲突,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作家们的写作似乎更为平稳,也很少带有明显的社会功利化倾向。
2018-09-14
-
乡土中国叙事的理想呈现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中国叙事转眼之间已走过了近40年的路程,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乡土变革历史的同行者和见证者,它一直追求一种积极参与生活的品格,并取得了斐然成绩。
2018-09-10
-
傅华:中国现代抒情诗叙事性发生的语言机制
本文从对白话的口语化特征中蕴含的叙事性因素,欧化词汇与语法、主谓句式中叙事性语法构造等层面考察了现代抒情诗中叙事性发生的语言机制。
2018-09-10
-
孙尧天:“科学”与“人情”的纠葛——论鲁迅的科学小说翻译
【内容提要】 鲁迅早年翻译科学小说时,曾提出“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观点,本文对此进行考察。
2018-09-10
-
中国通俗文学的海外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学术转型的关键期,传统学术研究领域对于新材料的倚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8-09-10
-
行超:当下文学中的青年形象研究
如同莱蒙托夫所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当代英雄”,在短暂的个体生命中,他们并不一定过得顺遂、辉煌、受人瞩目,更多的时候,他们内心苦闷、迷茫,时时感到愤懑。
2018-09-07
-
文学“晋军”:享受文学沃土的滋养
在地域文学的意义上,山西自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以赵树理为旗帜,以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为主将的“山药蛋派”。
2018-09-07
-
当前青年作家生态分布状况分析
近年来,青年作家备受关注,“70后”、“80后”作家正在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文学重任。
2018-09-07
-
大时代与小生活:当代文学英雄书写的多重维度
当下,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消费主义弥漫的世俗化时代,作为一个时代之光的英雄和英雄形象在现世的狂欢中正逐渐被淹没。
2018-09-06
-
当文学退潮时,还有他们与时代一同前行
读书好求古,可谓时弊。
2018-09-06
-
聂梦:“90后”写作姿态更加开放
从代际研究的角度看,目前关于“70后”“80后”的创作,评论界已经达成了相当程度的共识,但在“90后”这里,局面似乎还不那么明朗。
2018-09-05
-
四十年前的大学文学
四十年前的文学热潮是真热,大学校园里宿舍里作家和诗人如过江之鲫,像我这样没考进中文系但一根筋偷偷摸摸写小说和诗歌的潜伏写手更是不计其数。
2018-09-04
-
霍俊明:关于90后诗歌,兼论一种进行时写作
我精致的大脑一直延至脚踵 我是一颗烂西红柿 我正在写一部传记 ——曹僧《传记》 随着几本90后诗选的面世以及期刊、自媒体等平台对这一代人的强化,我们不得不再次强调:选本文化影响着每一代诗人。
2018-09-03
-
谢克强:写诗是始于感觉终于智慧
中国之所以称之为诗之国,一是自《诗经》以降,后有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后又有新诗,绵延几千年,这种诗歌传统文化,恐怕在世界的文明史上也少见。
2018-08-29
-
谢有顺:历史中的心事
中国文人的写作中,一直有着对历史和土地的深情。
2018-08-29
-
“80后”作家再出发
或许是因为代际命名的“起源神话”造成了太过深远的影响,今天人们在提及“80后”文学的时候,依旧很难忘记这个文学群体崭露头角时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
2018-08-29
-
40年报告文学:反映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
改革开放40年来的报告文学,是一种始终和时代同脉搏、与人民共生息、同国家齐进步的文学。
2018-08-23
-
80年代:“历史化”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
在一个被指认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2008年)来反思并重新讨论过去30年的中国文学(1978——2008),这一举动本身的意味还有待于它自身的“历史化”,但从学术的角度来观察,这并不是一个突兀的事情,至少在2005年,对“这30年”文学的历史性的考究工作己经展开,这里面既有包括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式的介于“学术”和“畅销书”的方式,也有程光炜倡导并主持的异常细致、全面甚至是有点“野心勃勃”的文学史研究方式,在蔡翔、倪文尖、罗岗的《文学:无能的力量如何可能?一一“文学这三十年”三人谈》的对话中并没有提到这些相关的研究,但我毫不怀疑这些研究对他们思考并切入问题的影响。
2018-08-19
-
陈思和: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学史概念,“20世纪中国文学”被赋予一种常态的时间意义,从而能够包容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复杂的文学形态。
2018-08-15
-
黄发有:《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导言
传媒或媒介的定义往往较为宽泛,在1979年版的《辞海》中只收了“媒介”一词,解释为“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201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