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培源:赵树理文学的三种“读法”
一、如何走近赵树理 在“人的文学”向“人民文学”的历史演变中,赵树理因其风格(“评书体小说”)的独特,被视为“民族形式的里程碑”(茅盾:《论赵树理的小说》),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占了重要一席。
-
李建军:论路遥小说叙事中的悲剧性问题
内容提要:本文从梳理路遥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验入手,考察了他的悲剧性意识和悲剧性写作范式的形成过程,进而从叙事调性和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了他的后期小说叙事中悲剧性的表现形式,最后,又从心理结构、伦理原则和道德倾向的角度,分析了路遥的融合性悲剧叙事(即“正剧化的悲剧”或“悲剧化的正剧”)的成因。
-
郭英德:阅读苏东坡
《苏轼十讲》 朱刚 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每个夜晚,仰望一轮皎洁的圆月冉冉升起,任谁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邹士方:曹禺的真诚和痛苦
华君武(左)与曹禺 邹士方 摄(1989年春节) 对于戏剧大师曹禺,我是先观其剧,再读其书,后见其人的。
-
金传胜:老舍关于北京的两篇佚文
1951年7月北京《新体育》第12期发表了一篇老舍的散文《新什刹海》。
-
在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巴金的精神遗产?
“我不曾玩弄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
关键词:  巴金2020-09-07
-
王阳明:从“文本阐释”到“自我阐释”
原标题:从“文本阐释”到“自我阐释” ——王阳明经典阐释学思想的实践性品格 引言:文本阐释与自我阐释之形成 儒学的基本言说方式是阐释,孔子的“述而不作”说已经为后世儒家作出了选择。
-
寒夜中的火光——记巴金的抗战岁月
从28岁到42岁,著名作家巴金人生中的这一段“黄金时期”是在抗战中度过的。
-
曹禺:“我喜欢写人,我爱人”
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
《光明日报》上的曹禺足迹
● 1954年6月27日,刊发简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本月底公演“雷雨”》,报道称,“雷雨”由夏淳导演,主要演员为朱琳(饰鲁妈),胡宗温(饰四凤),吕恩(饰繁漪),于是之(饰周萍),郑榕(饰周朴圆),沈默(饰鲁贵),金昭(饰周冲),李翔(饰鲁大海)。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王斑:《雷雨》是演不完说不尽的
我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出演过曹禺先生的三部话剧作品,分别是《日出》《雷雨》《北京人》。
-
张恨水与金庸
张恨水和金庸分别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的大众文化英雄,是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的两大高峰。
-
陈寅恪与弟子的学术交往
清华国学院成立之初“四大导师”中以梁启超和王国维门下弟子最多,原因在于无论政治上还是学术方面梁启超都当之无愧四人中的“老大”,而王国维则是四人中学术成就最高、治学也最精者。
-
“今日之势,使我辈处之,唯有一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时年63岁的章太炎在给弟子孙思昉的信中说:“东事之起,仆无一言,以为有此总司令、此副司令,欲奉、吉之不失,不能也。
-
论胡适晚清民初的语言实践
胡适对自己的白话文学观的提出过程有众多讲述,他所谓“逼上梁山”的发生观强调了外在因素对白话文学观的重要性,而相对忽略了自身语言实践中积淀的有关汉语表达的经验。
-
“写小说”而非“表演写小说”
作为钱钟书的读者,我想从个人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这位“老文化人”的一点儿感受——在这儿得说一句,所谓“老文化人”指的是“老的文化人”而非“老文化的人”,这种辨析就来自于钱钟书本人在《围城》里发明的句式,最初说的是“老科学家”高松年校长。
-
《光明日报》上的钱钟书足迹
● 1959年8月2日,刊发夏承焘的文章《如何评价“宋诗选注”》,其中写道: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的出版,使我们耳目一新,得到很大的满足。
-
钱钟书:纵逸自如的治学气派为文风范
今年是钱钟书先生诞辰110周年,可能由于疫情的影响,暂时没有看到什么纪念活动,也少见专门的纪念文章。
2020-08-26
-
“大师这个头衔不要,我就是曹禺”
1934年7月,曹禺的四幕话剧《雷雨》在大型文学刊物《文学季刊》上发表。
-
沈从文研究与书写的当代进路
原标题:从文学到历史到心灵的探寻——沈从文研究与书写的当代进路 摘要:新时期之初沈从文带着一身“出土文物”的清辉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就试图对他进行全面深透的研究,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予以一劳永逸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