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肖复兴:追忆李国文老师
来源:河北日报 | 肖复兴  2022年12月09日10:59

国文老师长我近二十岁,是德高望重的长辈。第一次和他接触,他正在《小说选刊》主编的位上,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作者。《北方文学》副主编鲁秀珍和我一直有联系,她写来一封信,想从哈尔滨调到北京工作,说她以前和国文老师认识,但很久没有联系,不好意思打搅,问我认不认识他,可否请他帮忙。那时候,我和国文老师没有任何联系,但受人之托,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冒昧地给他写了封信。很快,国文老师就回了信,说他认识鲁秀珍,愿意帮助。信上他的字体工整端庄,字如其人,让我想象他的为人与为文。虽然最后事情未成,但国文老师的热情和平易,是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1995年,我调到作协,参与复刊的《小说选刊》工作。《小说选刊》是国文老师当年参与创办的,和他自然便有了较多的接触,想来是一种缘分。两年之后,《人民文学》杂志调我,我不知道前景如何,有些忐忑。会后,我有意等国文老师出来,想问问他的意见。他似乎知道了我的心思,特意和我多走了一段路。走在清静的路上,他果断地对我说:去《人民文学》!至今,还记得那年初冬,晚风有些料峭,铭记国文老师对我说话的样子。那一年,我50,他67。都不算老。

国文老师对我的工作和写作,一直都很关心。我知道,不仅是对我一个人,很多年轻作者都曾受益于他,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态度。我调到《人民文学》,便向他约稿,希望他写一篇小说支持。那时,他已经很少写小说,性情转移散文随笔。但他很快给我寄来短篇小说《当令》。

那时,我写了一些音乐随笔,他都给予鼓励,让我坚持写下去。正好,我要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去捷克,他高兴地说:你可以看看你喜欢的德沃夏克了!专程拜访德沃夏克故居的时候,我想起了国文老师。谁能从心里为你这样高兴,这样关心呢?

我还写一点关于“老北京”文化的散文,出了一本《蓝调城南》。他特意嘱咐我:还是要去图书馆查查当年的报纸,看看那时候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的,发生了什么事情,和今天的北京联系对比,一起写,会有点儿意思。

那时候,国文老师写了一批历史随笔。其中《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系列,影响很大。这些随笔谈史说今,重点落在今日文坛与文人,古今互为镜像。这是他多年文化的积淀,和历尽人世沧桑看遍春秋演绎之后的喷发。我非常喜欢读,少有作家写出这样厚重,又如集束手榴弹一样的文章。正读大学的儿子,也非常喜欢他的这系列文章,对我说:您看李国文先生的这些文章,得向人家好好学习,中国作家有这样学问的不多。

我真的打电话请教。他很谦虚地说谢谢你家肖铁,然后,告诉我他“右派”摘帽回到北京,先买了一套《二十四史》,读的时候,做了大量笔记。我问,这都过去了好多年了,现在还能记清那些内容,而且,记得准确?他说,自己也做了好多卡片,只要翻翻卡片,就能找到在哪本书里。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从来功夫在诗外,如此认真做学问厚积而薄发的作家,的确不多。学着国文老师的样子,我也想做这样的作家,即便难以做到,却总得心向往之吧。

从国文老师为人与为文中,清晰地看到,他身处文坛,却有着清醒的认知,并且,有意识地与文坛保持有效的距离,不像有的人拼命往前挤。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他只和叶楠、梁晓声关系密切些。他也不愿意开会聚餐凑热闹。非得参加不可,他也独来独往,来去匆匆。有一次,开会邀请他参加,却没有车去接和送,挺替他抱屈,毕竟他年纪大了呀。他却安慰我说:别去计较这些,打个车,一样,打车要几个钱?写篇稿子都有了。

退休后,常年去国外看孩子,与国文老师的联系渐少。他曾经邀请我去他家聊聊,说顺便送我几本他的新书。我生性慵懒,不愿意串门,便失去了很多当面求教的机会。但他对我长者的关心和鼓励,对文坛和文人一针见血的剖析与指陈,让我难忘。前者,成为我自己永远的回忆;后者,成为中国文学共同的财富。

12年前,国文老师八十大寿时,我曾写下一首小诗,录在这里,以释怀念之情:

鹤闲松老逢八十,言汉说唐论世时。

万事任从身外闹,百年聊作梦中诗。

研朱尔雅春秋笔,展卷离骚雪雨枝。

弄火丹炉心自暖,弥勒肚里尽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