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研究的可视化趋势
可视化来源于英语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形象化显示,也有人译为显像化或图示化。
-
中国文化的精神出路
时 间:2020年10月13日 地 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第一会议室 主 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 主讲人:严家炎 主持人:李建军 与谈人:刘跃进、黎湘萍、董炳月 发言嘉宾:赵稀方、吴光兴、陈定家、施爱东、张重岗、谭佳、彭明哲 李建军(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当代室主任、研究员):严老师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
刘火:碎片化时代长篇小说的可能与空间
一 当一切事物都成为碎片,并且这些碎片散布到我们的四周,而且远离我们群组,任意飘浮;最让我们不安的是,弥散四周的碎片,背离我们的预期,藐视我们的存在。
-
繁荣非虚构文学要有问题意识
自2010年《人民文学》开辟专栏大规模倡导非虚构写作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十年间经历了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持续升温,展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  非虚构文学2021-03-10
-
黄发有:当代文学史视野中的审稿意见
审稿意见是编辑出版部门对来稿质量好坏以及是否刊发、出版做出明确判断的评价意见,大都写在格式化的审稿单上,或者以书信、电子邮件的形式与作者交流,作为工作文件的审稿意见大部分都没有公开。
-
铁凝、王安忆、迟子建为什么是独特的
全球化的今天,信息爆炸,文化多元。
关键词:  女性文学2021-03-09
-
东北文艺需要“复兴”吗?
今年在疫情下“就地过年”原则和高票价联手催生出的“史上最强春节档”中,由雷佳音、董子健主演的电影《刺杀小说家》让人印象深刻。
-
性别议题还能给当代文学带来什么?
编者: “锐话题”是《时代文学》杂志2021年开设的新栏目,每期选择一个文学界正在热议,或具有前沿性、能引起普遍关注的话题,邀请国内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作家、评论家参与讨论。
-
如何开展建设性的文艺评论?
3月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报》社联合主办的文艺评论座谈会在京举行。
关键词:  文艺评论2021-03-03
-
当下军旅长篇小说新的表现方式与叙事空间在何方?
当代文学史中,军旅文学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或不同的文学思潮中从未缺席。
-
话题探讨:“书评的品格”
编 者 朱光潜曾说:“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欣赏一部书,如果那部书有文艺的价值,也应该是在心里再造一部书。
-
中国“非虚构”与“非虚构”中国
栏目:思无止境 何平、金理、淡豹、李依蔓、田丰、吴琦、梁鸿、吕正、袁凌、郑少雄、项静、康凌、叶子、方岩、韩松刚、汪雨萌、何同彬等作家、编辑、学者,以“中国‘非虚构’与‘非虚构’中国”为主题展开讨论。
-
汪政:谁来讲文学课?——从一篇深度报道谈起
年近岁末,又到了盘点一年文学业绩的时候,各种年度奖与排行榜竞相登场。
关键词:  文学课2021-02-23
-
王晴飞:经验、文学与“无穷的远方”
当我们谈论如何面对经验,尤其是新经验时,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地认识经验,或者说人是否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
亲密有间的“原生家庭”
又是一年春天。
-
“求新求变”:文学永恒的内在趋动
关于“新经验与文学叙事的模式新变”的议题,我反而更愿意从“旧”开始,从文学史的角度对此进行审量——因为文学在它漫长的历史更变中一直会面对“新经验”,不断出现和变化着的新经验,哪怕这种新经验可能在后来更大的变化中似乎不值一提,不过是新修的官路上跑过了一辆或几辆由四匹马共同拉着奔跑的马车。
-
“文学”概念的历时涵化及中西会通
作为语言艺术的指称概念,“文学”之谓,世皆称用,而源变生成一直语焉不详。
-
刘大先:经验变革与文学变革
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到过一个“农场主假说”: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11点来给它们喂食。
-
重建文学批评的坦率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即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10年,以“伤痕文学”开始,中国的当代文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期。
关键词:  文学批评2021-02-05
-
文学的天空与“部落”
无论文学天空的边际线如何变化,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来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既是某种新的文学形态和 “部落”能否进入文学天空的通行证,也是文学为自己的边界画出的一道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