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章斌:语言、诗行和德性——论诗札记八篇
片段性的诗学文字,古有诗话,而西方则有浪漫主义作家(如施莱格尔) 的“断片”,较近的例子则是戴望舒的两组“诗论零札”。
-
回望历史风云 凝聚现代经验
摘要:本文通过对“铁西三剑客”到 90 高龄之徐怀中等不同代际作家的写作取向考查,勾摄出当下文坛的一种普遍现象,通过“向后看”和“长时段”,回望历史风云,凝聚现代经验,以当下为节点,回首改革开放时代的 40 年,共和国建立 70 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百年乃至反顾更为深远的历史时空。
-
故事概念的转变与中国故事学的建立
摘要:四部分类中的“故事”并不是一个文学概念,而是历史概念。
-
“从中国出发”思考当代文学
前30年当代文学需要直面的“局势” 我在《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一书中主要讨论1940-1970年代的中国文学。
-
晚上10点,为俗常生活增添一点浪漫梦想
很多古老事物因网络而获得了新的活力,诗歌是其中之一。
-
“永恒的青春在树林里”
乔治·亨利·波顿为霍桑小说《红字》画的插图 亚瑟·拉克姆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画的插图 作为人类学的重要母题和原始场景之一,森林象征着富饶、深邃和遥远,令人油然生出向往之情。
-
新媒介信息时代的文学传播及其反思
摘要:新媒介和数字信息技术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空间场域,不仅建构了文学传播新的样态和格局,也给文学传播带来了新的困境和挑战。
-
吴佳燕:后疫情时代的小说创作思考札记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这句话在2020年被频频刷屏抚慰人心。
-
李蔚超:寻找黑镜之外的光与路
从“永恒”危机的现代 到消失美学的时代 仅以短暂的21世纪的前二十年来看,自媒体(We Media)从诞生起就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自我革新、互竞淘汰、纵深繁衍,它们效仿人类组织、生活和交际的既有模式,与此同时,像自19世纪起人类创造的主流媒介一样,它们居于接收者和内容的中间,影响着两翼双方。
-
“故乡”修辞与中国当代经验书写
摘 要 “还乡”是一种古老的文学题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上的还乡记创作逐渐兴盛。
-
张桃洲:重思新诗的“标准”
新诗的“标准”是一个看似陈旧不堪的话题。
关键词:  新诗2021-04-10
-
新生代文艺批评的“缺席”与“在场”
1. 不同年龄阶段人的代际差别,也会演化成文化的差别。
关键词:  文艺批评2021-04-09
-
吟诵乡愁诗句,慰藉思乡之情,建设美丽乡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文学视野里的乡村振兴:活着之上的光亮与正信
我们对乡村越来越隔膜以至缺乏想象了吗?我们以城市为标准而认定的城乡“差距”,并不是多元化“差异”,是否误导我们所瞻望的未来?那些离土的人,不愿回望回去的人,停留在他们心中的乡土世界,只剩下模糊的记忆还是再次迸发乡土实践的激情?起初,我是带着这样的疑惑走进那些村庄的,而旧有的乡土经验生成也在真实的走访中被打破。
关键词:  乡村振兴2021-04-03
-
李云雷: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
最近出现了不少以“故事集”命名的小说集,比如“某某小镇故事集”“某某志怪故事集”“某某幻想故事集”“某某城郊故事集”,等等。
关键词:  故事2021-04-02
-
孟繁华:如何面对当下文学批评的困局
当下的文学研究和批评,被一种巨大或莫名的迷茫所笼罩,既没有方向感,也缺乏有力的理论和方法。
-
论作家的自反批评
摘要:自反批评是一种作家自我观照的批评。
-
研究作家作品,也要研究批评家
纵观百年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文学批评家对整个时代的文学创作甚至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批评家2021-03-31
-
小时代与新理想主义精神
01 意义的确应该从目的转向过程 1990年代的时候,我读到了现在已去世的史铁生先生的作品,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我与地坛》。
-
从“地域”认识“世界”
许多时候,“地域写作”不过是外界为了方便于辨识而贴在一个诗人身上的标签,或者就是诗人为了凸显自己的辨识度而主动出示的一个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