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诗歌的古典表情
要为90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勾勒一个清晰的轮廓并非易事,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惯性的抒情机制、意识形态的逻辑链条、一呼百应的口号魅惑,它们在这么一个日益分化的时代都趋于溃散。
-
丁帆:站在动荡世界的交汇点,我们如何耐心地剖析一部超长篇文本?
一位主编朋友介绍这部长篇小说让我看,因为忙着搬家一直搁置了,我奇怪这部小说居然请过那么多名家开过研讨会,却没有人写过真正意义上的评论文字,思忖再三,顿悟原因有二:作为单部长篇小说,洋洋洒洒近70万字的篇幅,已然超出了一个进入21世纪新时代阅读者的阅读耐心,让一个习惯了快速阅读的人花上一个星期去读一部情节并不紧张,描写并不是处处出彩的小说,那是需要足够耐心的。
-
现代诗人新论:主体性的正面形塑
● 摘 要 诗歌文本的构成,比一般文类更多植入诗人主体性。
-
蔡家园:乡村题材创作的突围
毋庸讳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乡村题材创作居于特殊地位。
-
当代中国语境下“科幻”概念的生成
内容提要 关于“科学幻想小说”内部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关系,学界大多在理论层面展开辩驳,而在历史语境中考察科幻概念的生成与影响,则是更具开拓性的尝试。
-
周荣:把你种在这片土地
不妨将2018年的“匿名作家计划”视为双雪涛、班宇、郑执三人的一次“集体出场”,尽管这次“集体出场”纯属偶然——因为是“匿名”,所有参赛者都不以真名出现,在大奖揭晓前,彼此互不知情。
-
非虚构写作:猎奇,异常新闻还是社会学研究?
非虚构作为一个概念,从美国被引进到中国大陆,最早应该可追溯到1980年。
-
当代广西乡土叙事探微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广西文学始终与国内文艺的大思潮保持着或隐或显的共振关系,其中难以合流与化约的剩余物,便是异质性的所在。
-
复杂性科学能否解释文艺作品?
美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从来都不是小众观念,相反,历史上自然观和文艺观统一才是主流。
-
崔昕平:当代文学场域中的儿童文学走向
一方面,没有足够明晰的、基于作家主体的思想认识与精神灌注,不足以支撑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穿越时代的典型意义。
-
刘笑伟 栗振宇:写在“长征”副刊出版第5000期之际
原标题:向着荣光与梦想——写在“长征”副刊出版第5000期之际 当《解放军报》“长征”副刊标记到“第5000期”字样的时候,一个醒目的路标又在我们眼前高高矗立。
-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如何守正创新出精品
主持人:张鹏禹 胡雪慧 嘉宾:(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东 西 广西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耳光响亮》《篡改的命》等,曾获鲁迅文学奖 范 稳 云南作协主席,著有《水乳大地》《悲悯大地》等作品15部。
-
张柠:作为审美理想的文学“新人”形象
摘要:广义的“新人”指作家通过艺术创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人物形象。
-
“非虚构”在中国的可能
当下中国“非虚构”写作在2010年前后由《人民文学》杂志倡导出场,区别于“虚构”,也区别于传统意义的“报告文学”。
-
曾攀:回到“问题”本身——文化寻根与百年中国文学
01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里,提出了他的“寻根”之问:“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其更是不无焦灼地提出“那么浩荡深广的楚文化源流,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中断干涸的呢?都流入了地下的墓穴么?”【1】这样的发问,成为了寻根文学的发轫。
-
新中国文学“新人”创造的文学史期待
摘要:创造新中国文学“新人”是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要求和重大主题。
-
毕日生:AI文学情感是一种“人工情感”
我们正处在最好的时代,我们正处在最坏的时代。
-
城市文学:写出城市的精气神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
宋时磊:人工智能文学应有怎样的写作伦理?
1985年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领取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在演讲中引用了那句知名的犹太谚语“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拉伯雷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巨人传》就呱呱坠地了,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
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
开栏的话 争鸣,素来是学术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