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流量”时代如何读书?
作为一位以读书为业的职业“书生”,在当今数字化阅读环境下,似乎都不敢贸然谈读书了,老马不一定识途,职业老司机也会迷路,面对漫山遍野的资讯、知识,任何一位具有海量吞吐能力的读者,都只能是望洋兴叹!如今,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由多媒介承载、呈现的“书山”、“学海”,是信息、资讯、知识混搭的内容瀚海。
-
大与小 急与缓 情与理
不论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今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作家都及时拿起手中的笔,面对重大社会现实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形成了大批围绕特定主题的作品。
-
文学中的麻风—1980年代先锋小说的形式与异托邦
1986年,先锋文学有两篇经典性的小说出世,一篇是莫言发表在《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上的《红高粱》,一篇是马原发表在《收获》1986年第5期上的《虚构》,前者写到了麻风病患者,后者写的是麻风村,构成了“文学中的麻风”问题,值得特别讨论。
-
江怡:新媒体语境下文学批评的重构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文学批评遭遇了一系列挑战。
-
康春华:风格化的青年写作
“青年写作”日渐成为当下文坛关注的现象。
-
新媒体文学批评是什么样子
文学批评通常与当代相连,它不仅被要求对过去的作品发言,尤其要对当下时代的作品表态,所以实际上它必须同时面对“历史”和“现实”。
2020-04-20
-
成长中,我将孤独化为力量
2007年的夏天,我初中毕业了。
-
青年作家的写作身份问题
一 在当下诸多的不可阻挡中:世界不可阻挡地多元化,经验世界不可阻挡地散碎,镜像不可阻挡的地占据日常生活,青年作家们向外逐渐缓解了来自权威作家和经典作品所造成的“影响的焦虑”,向内也逐渐告别了青春残酷物语的书写模式。
-
文学反映现实,还要说明现实
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文学应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有人热衷于表现“自我”而反对“宏大叙事”;还有人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热衷于表现世界的荒谬性和人的渺小和无助感。
-
文学抗疫的写作伦理
2020年初,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近14亿中国人更是首当其冲。
-
葛兆光:人文学科拿什么来自我拯救?
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中国当下的精神状态。
-
吴周文:学者散文的启蒙性与自我的精神启蒙
摘要:学者散文自诸子散文诞生起便具有了与之俱来的启蒙性。
-
民间文学之于当代作家文学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作家作品都有着浓郁的民间文学元素,甚至是以民间文学为基础进行的再创作。
2020-04-13
-
在海派小说中读上海城市的生长
海派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以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为创作背景,呈现这个都市空间环境中的历史风云和人事变迁,而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曾经经历且仍在经历着城市空间的不断重组,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一种鲜明的空间意识和景观意象。
-
耿占春:晚期风格及其它
人会随着年龄变得更智慧还是更愚蠢?更有信念还是所有的信念都磨损一空?毫无疑问,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和思想者应该能够在其晚期阶段获得作为时间与经验之结果的独特的感知特质和形式。
-
弋舟:那澎湃的拘囿与挣脱之力
山东高密,浙江嘉兴,河南延津,哈尔滨北极村,陕西关中……当这一连串的地理坐标排列于纸面,熟悉中国当代文学的你,一定会在瞬间唤醒自己那顽固的文学经验。
-
文本的中性:人工智能对作者文学的挑战
微软小冰出版诗集给诸多领域带来新挑战:法律上的版权问题、社会学层面的伦理问题、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写作学上的主体独创与结构化写作问题。
-
生态文学:文学的一次变革与革命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
-
重建对话和行动的文学批评实践
圈层化和部落化的当下文学现实,批评家的专业性只可能在狭小的圈子里,有各自分工和各自的圈层,也有各自的读者和写作者。
-
诗人的“手艺”——一个当代诗学观念的谱系
一、从“手艺”到“手艺” 1973年,还是河北白洋淀一名知青的诗人多多,在一首令人惊异的《手艺——和玛琳娜·茨维塔耶娃》中写道: 我写青春沦落的诗/(写不贞的诗)/写在窄长的房间中/被诗人奸污/被咖啡馆辞退街头的诗/我那冷漠的/再无怨恨的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我那没有人读的诗/正如一个故事的历史/我那失去骄傲/失去爱情的/(我那贵族的诗)/她,终会被农民娶走/她,就是我荒废的时日[1] 作为一首给定了题献对象的和诗,它所要致以敬意的玛琳娜·茨维塔耶娃(1892-1941)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俄国女诗人,其声誉主要来自她诗歌中所独有的惊世骇俗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