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扎实推进中国古典学建设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廖可斌在2017年12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了《由根本问题入手构建中国古典学》一文。

    2018-04-18

  • “琴棋书画”的文艺思想史意义

      诗文、书法和绘画原为彼此独立的文艺形式,可宋元时期的士大夫文人在创作实践中把这几种文艺形式有机融为一体,相互辉映、相互补充——用诗歌抒发情感,在书法中感受风骨,于绘画里获得气韵生动的生命体验。

    2018-04-18

  • 明词群体流派初探

      明代词史约有四派,即明初遗民词派、明前期吴门词派、晚明艳词派和早期柳洲词派。

    2018-04-17

  • “文学—史学—地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重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始出现由过去偏重“文学”研究和“内部”研究向“史学”与“外部”研究转移的倾向,即从传统上侧重于单纯的作家作品研究转向综合诸如党史、城市史和思想史等在内的关于文学周边的考察。

    2018-04-17

  • 个体性革命话语生产的困境与失败

      摘要: “蒋光慈现象”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文学史现象,它牵连着诸多重要的文学史命题。

    2018-04-16

  • 《文史通义》的文学理论价值

      在具体赋予史德、文德涵意的过程中,章学诚主张文、史相融,著、评耦合,使得《文史通义》的价值不只停留于史学观念的阐发,而且也涉及文学理论的阐释,这就是史德、文德所蕴含的文学著者之德与文学评者之德。

    2018-04-16

  • 江南佛教文化的特征

      佛教源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中原。

    2018-04-16

  • 做一个诗意的人

      壹 不困于物,与万物为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一说,尽管理学家原本讲的“人欲”只是就情欲之“流而至于滥”者而言,封建帝王竟把它当作统治老百姓的思想工具,老百姓中很多人也受其影响,视人欲为人生中不登大雅之堂的低下之事。

    2018-04-16

  • 张瑞君:古代文学研究反思

      近几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成就的总结已经有不少论文论著,笔者也没有必要再锦上添花。

    2018-04-16

  • 重塑中国文学理论的实践品格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哲学面对的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

    2018-04-16

  •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

      审美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问题是——什么是审美的观看? 这是美学最核心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居然没有共识。

    2018-04-13

  • 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编者按 本文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在“新语境、新方法、新视野下的柳青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2018-04-13

  • 立足新时代 创新开掘传统价值

      研究传统文化,只有与社会生活建立紧密联系,才能保持持久活力。

    2018-04-13

  • 散文呼唤真诚

      随着网络的兴起与发达,大量散文汹涌而来,呈现出无比兴盛、繁荣的景象。

    2018-04-11

  • 吴寒: 兴义诠释由传统向现代的两次转型(五四—1950年代)

      在《诗经》赋比兴三义中,赋为直书其事,比为比方,意义都相对清晰,而兴义较为抽象,涉及层面更多,历来聚讼纷纭,成为诗经学上一个重要问题。

    2018-04-11

  • 诗歌里的南北朝:“情”的觉醒

      友情和男女之情,像是一种通感,可以互相比拟。

    2018-04-11

  • 徐燕婷:民国女性词集二维研究

      1912年至1949年间,是旧文学与新文学互相角逐,并逐渐被新文学占据上风的时期。

    2018-04-10

  • 深入体悟生活 才能引领时代

      现在大家都说主旋律作品难以创作,难在哪里?不是主旋律给文艺创作留下的空间小,而是一些艺术家对主旋律把握能力和认识深度不够,认为主旋律就得是单调的歌颂、赞扬,就要口号化、概念化。

    2018-04-10

  • 文体意识与文学批评实践

      尽管大家对文学批评的文体意识莫衷一是甚至谁也说不清楚,但似乎强调批评的文体意识肯定是正确的。

    2018-04-10

  • 概念辨析与话语表述

      要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有效继承中国传统文论。

    20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