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世界的情书,以科幻之名,由外婆签收
之前写作,最初的动机都俗得一地鸡毛,不外乎为写作而写作,或是为赚钱养家而写作,直到写科幻长篇系列小说《犼先生》的第一部《锦绣离人》。
关键词:  《犼先生》2021-08-30
-
王一平:从“赛博格”与“人工智能”看科幻小说的“后人类”瞻望
王一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一种“纯文学科幻”
在世界文学中,“雅”与“俗”的分野争论多年,“俗文学”干脆被称之为“类型文学”,仿佛在文学的疆域内划定了边界,今后彼此就能相安无事。
-
外卖骑手、黑客帝国与选择恐惧以及其他
网络上流传着一则骑手与系统斗智斗勇的故事。
-
控制与选择
萧星寒是从一名普通科幻读者成长起来的作家,本职工作是老师,写作并非专职,因此,很难想象他如此惊人的文字产量,以及能写出诸如《骰子已掷出》《弓形虫》这样高水准的科幻作品。
-
先锋·异托邦·后人类:中国科幻文学的“可见”与“不可见”
编者按 在当代海外中国科幻研究中,宋明炜教授创造性运用的“新浪潮”(New Wave),已经成为具有导引性的关键词。
-
李静:性别视野里的未来罗曼司
科幻领域,向来是性别偏见的高发地。
-
从1.0到3.0:科幻产业的发展阶段和演进规律
我国科幻产业在政策扶持、科技创新、文化消费繁荣的推动下,快速发展起来。
关键词:  科幻产业2021-08-17
-
赵天成:科幻如何写情
“爱情”在科幻文学中的位置,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
-
郁旭映:后人类时代的潮汕
引 言 “故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常常作为现代性的对立面出现,但在“更新代”科幻作家陈楸帆的作品中,“故乡”却与后人类时代并置。
-
陈振盼科普绘本:在虚实之间寻创作之路
科普创作形式多样,在众多科普作品中,科普绘本独树一帜,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
苏湛:科普传统与中国科幻文学的范式
科幻文学本属文学的一支,传统上不属于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
刘慈欣:中国科幻的未来走向何方
《未世》 郑小驴 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21-6 中国的科幻作家在国外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中国科幻?它与西方科幻的区别在哪里?如果退回上个世纪,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因为在历史上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当时的中国科幻文学确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
从认识世界到发现世界:近年科普出版观礼与反思
导读:本文梳理了科普出版领域早期选题范式的确立和新时代所发生的一些值得肯定的转换取向,包括由传统贴近日常生活向高端科学知识介绍的转换,通过实验操作选题由单纯介绍知识转向引导分析和实验的转换,通过推广数学思维由普及知识的“知道”向如何思考的“怎样”转换等方面,总之就是由知识普及范式向科学素质培养范式转换。
关键词:  科普文学2021-08-03
-
郭琦:从“小众化”的点子到“大众化”的作品
科幻小说常常被描述为“小众人的大众文学”。
-
郭琦:科幻小说的“主题矛盾”和“陌生化”
“主题矛盾” ——科幻小说情节发展的驱动力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科幻小说叙事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其“思想实验”特性,即通过前文中所提到的一个SF缩写中的一个词语“Speculative”(推测性)来体现。
-
科幻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
“恒星异客”的表现力,可谓独具一格、天马行空、五彩斑斓,读来却很真实,它反映了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科幻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也是一种帮助我们展望和理解人类未来和宇宙真相的文学。
-
让AI再“飞”一会儿
为什么AI很火,落地却很难?日前,《科技日报》一则报道发出如此疑问。
-
郭琦:科幻小说中“想象力”与“忧患意识”共存
原标题:郭琦:“What-if”——科幻小说中“想象力”与“忧患意识”共存 随着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曾经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的事物已经逐渐变成了现实。
-
《极乐空间》中的城市地理想象和空间政治
电影通过将真实景观和幻想空间结合起来,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制造出一种流动性和连贯性,从而达到一种“地理景观叙事”的效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