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被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誉为“作家的摇篮,文学的殿堂”的鲁迅文学院建院70周年。11月20日,鲁迅文学院建院7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出席座谈会并讲话。[详细]
铁凝:深情回望,奔赴新征程风云之色,舒卷在前,我们深刻地感受着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对伟大的文学的殷切召唤。此时此刻,回望鲁迅文学院的70年历史,我们的心中激荡着和新中国几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们一样的豪情胜慨。[详细]
更多>>
鲁迅文学院是中国作家协会所属、我国唯一一所国家级文学院,自1950年创办以来,至今已走过70年的风雨历程。[详细]
70年来,从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到鲁迅文学院,这座中国唯一一所国家级的以联系作家、服务作家、团结作家、培养作家为宗旨的教学与研究机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教育之路,为中国当代文坛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详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1949年7月23日,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1953年改称中国作家协会。1950年12月27日,中央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文学研究所)成立,1953年11月改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以下简称文学讲习所),1957年10月停办。1980年1月,经中宣部批准,文学讲习所恢复。1984年10月,经中宣部批准,中国作家协会成立鲁迅文学院。[详细]
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详细]
鲁迅文学院从哪里来? 口述史、文学史以及鲁迅文学院相关文件都会提到,作为鲁院前身的中央文学研究所,是效仿苏联高尔基文学研究院而建,并明确丁玲作为倡导者、创立者的身份。因罕有史料面世,中央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大多筑基在所涉人物的口述访谈或回忆文章上。[详细]
新世纪以来,鲁迅文学院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举办是鲁迅文学院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2年至今,近2000名怀揣文学理想的中青年作家以文学之名相约鲁院,在虚构与纪实中开拓文学的可能性,书写家国与时代,他们和鲁迅文学院一起铸就了属于中国文学的光荣与梦想。[详细]
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开放的社会文化气氛里,四处涌起对文学新表达的探求追索和批判革新。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萌生了举办一期“有学历”的研究生作家班的联合办班计划。[详细]
创办于1950年的中央文学研究所,作为新中国“培养实践毛泽东文艺方向的文学创作、文学运动组织、编辑、教育、理论批评等方面的干部”(见《人民日报》1950年8月10日第3版)的专门机构,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确立的文艺方向、领导的文艺实践有着密切的关联。[详细]
当我们谈论中央文学研究所培养机制的优长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将目光放在它作为一所学校、一个文学场域的意义上。对中国当代文学而言,作为第一所真正以教授文学、研究文学为目标的文学机构,中央文学研究所在这方面的优势与价值不言自明。[详细]
文学人才尤其是文学新人的不断涌现是国家文学事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国家历来重视作家培养工作,无论是延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都把文学新人培养作为巩固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方面。[详细]
1978年,中国作协恢复工作,两年之后,“文学讲习所”得以重新启动。1984年,经中宣部批准,“文学讲习所”正式改名为“鲁迅文学院”。这一创举,使得这所中断了27年之久、以培养作家为宗旨的教学机构重新焕发青春。[详细]
更多>>
30年前,我考进了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研究生班。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感觉到收获很大。过了这么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学习,更感到机会难得,受益终生。[详细]
第一次文代会结束后,我就被留在了新成立的“文协”(全称是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时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我们几个搞创作的人,被编成了一个创作小组。[详细]
上世纪50年代,中央文学研究所——文学讲习所所以能诞生和继续,是因为战争中有一大批文学青年,在铁、血、火中过着艰苦的岁月,没有时间读书,他们渴望学习提高。而党又需要培养一批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文艺创作骨干。在这样的形势和客观需要下,丁玲等才张罗办起了文学讲习所。[详细]
鲁迅文学院(原名为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是在一片欢呼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由著名作家丁玲牵头,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鼎力支持而兴办起来的。[详细]
1953年到1955年,我在中央文学研究所(1953年11月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现名为鲁迅文学院)学习。第一期和第二期学时最长,是文学讲习所的创建与蓬勃发展时期。从第三期起改办成短训班了。[详细]
由于某些机缘,我先后去了三次。一次是2006年的冬天,为了纪念鲁迅文学院函授教育20周年而拍摄纪念片;第二次是2010年的春天,为了纪念鲁迅文学院建院60周年而制作纪念册;第三次是2010年的9月9日为了撰写这则短文。[详细]
我们那时候,鲁迅文学院是叫“文学讲习所”,没有自己的校舍,临时设在朝阳区党校里面。党校周围空落得很,出了院门,走一段,才可抵到一个勉强可称为“街”的地方。那里有一个烟杂食品店,小是不小,可里面也是空落落的。[详细]
鲁迅文学院成立70周年了,可喜可贺!鲁迅文学院应该是走进了收获的秋天,但是我感觉她迎来的依然是春天。春天在播种,似乎一届一届永远在播种,秋天的果实能不丰硕吗?[详细]
看到《文艺报》3月12日刊登的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的《以“学员”的名义集合》文章,颇多感慨!时光飞逝,一晃,距离2002年我们进入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习,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详细]
2003年初,鲁院首届高研班毕业典礼。要拍照了,但第一排还是空的。因为安排环节的意外出错,等待的过程超出想象,天气的寒冷也超过预计。后排有男作家打个喷嚏,潦草而且短暂,并没有制造出震耳欲聋的音响效果。[详细]
想想所有前前后后的鲁院学生,在鲁院上学的或短或长,其所包含的时间与空间自是有限的,并会在反复的回忆中不断被抒情、被覆盖、被越来越大的光圈柔化和做旧,但文学上的后劲却总会以另外一种方式陪伴我们的未来。[详细]
时间过得真快呀!2005年到现在,一眨眼就过了7个年头,而我们首届文学理论评论家高研班的同学,有好几位年岁已经过了半百,班长段崇轩和党支部书记杨宏海都退居二线了,而我也过了不惑之年,两鬓染上白霜。[详细]
有时我觉得非常虚无,而这虚无又是多么美好。最重要的,当然是我的这些同学,这五十二名同学,包括我自己,我都觉得我是我自己的同学――我也将告别鲁院的自己。所以,我最想说的是,这四个月,我的同学给我的友谊。 友谊使我获益匪浅。[详细]
我还记得,全班去贵州和重庆社会考察时,坐的是动车。路过襄樊荒野时,车窗外忽地燃起一片大火,火焰熊熊火光摇曳,瞬息将那无尽的黑夜照亮。那时离毕业尚有30天,每个人却预感到离别的笙箫已悄然吹响。[详细]
犹记得报到那一天,门口的玉兰开得正盛,与文学馆院子里那几株烂漫的樱花遥相呼应,洁白得像重生的雪。因为这些花绽放在这个地方,更因为我深知这个地方曾生活过一些让我敬仰和尊重的优秀作家,这夺目的洁白于我而言就有了特殊的意味——这就是文学的颜色吧。[详细]
也是在那四个月里,我对科幻文学、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和上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有了新的理解。我向来认为文学不是拧螺丝,可以越拧越紧,要给每一个好想法、每一部好作品足够宽松的空间,它才能自然地茁壮成长。增广见闻,交流碰撞,济之以纯粹、精进的文学精神,另有可供思想与想象天马行空的环境,这就是我对鲁院的感受。[详细]
我们的“鲁二十”,是在环境优雅的芍药居校区度过。每天晚饭后,我们总是三五成群漫步其中。说是漫步,实则洗礼。院内有雕像,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大师和巨匠。每走近一个人,都会肃然起敬;每一次相遇,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详细]
记得上次踏进鲁院大门的时候,我刚过30岁,那时对创作一知半解、对文学懵懵懂懂,鲁院的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明确了方向,成功“破圈”。时间一晃而过,这次再进鲁院的时候,“鲁十五”已经成了“鲁三十八”,我也从三十而立到了四十不惑。[详细]
得知可以到鲁院学习,心中着实窃喜。总看见作家的简历里写着某年毕业于某大学,某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不需多想,便知道这鲁院来头不小,至少可以容光焕发地写进简历。那时我对鲁院的憧憬恶俗而虚无,仿佛小镇青年对高楼大厦的念想,其实并不具体。[详细]
时间很快,离开鲁院已经六年了,我始终感激那段时光,感激鲁院,感谢鲁院的老师们,感谢遇到的同学们,都是生命历程里美好的风景,都是温暖的记忆,还有鲁院楼下的一池水,水里的鱼,水畔的树木花草,还有操场边的一片草木一样栽在地上的拴马桩,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学味道,都能挽留匆匆的脚步稍作停留,坐下聆听、感受,或者思考。 [详细]
大伙聊起网络文学这20年来的发展,无意之间就达成了一个共识。网络文学,其实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的诞生和发展都受益于这20年国家的对外开放和高速发展。而我们这批网络文学作家,人到中年也罢,风华正茂也好,其实都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和国家高速发展的见证者。[详细]
在鲁院庆祝建院70周年前夕,我正跟随“走向小康诗歌轻骑兵”小分队,奔走在湖南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的山路上。这里是“精准扶贫”首倡地。目睹、倾听、座谈,心头涌起一阵阵热浪。可是很急的约稿信息来了。我这人有个毛病,只有坐在家中书桌前才能写稿。于是给领队请了假,提前两天返京。鲁院啊鲁院,我和所有曾在此学习过的学员一样,与你有着珍贵情感。[详细]
太阳缓缓升起的时候,我从北往南行走在北京八里庄南里十里堡街上。经过鲁迅文学院时,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无数次经过鲁院。每次经过,我都会这样放慢脚步。 从东边射来的阳光落在鲁院大门上,那黑色的铁门和小栅栏门,石头门,嵌在门墙上的鲁迅的浮雕,都涂上了一层金红色的光泽。这样的光泽,使鲁迅先生瘦削的脸显得更为冷峻。[详细]
更多>>
成立于1950年冬的中央文学研究所,经过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到鲁迅文学院的不断变身,于今已整整70周年了。70年的历时性演变,使应运而生的鲁迅文学院在不同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也从一个重要的角度折射了共和国文学70年的演进历程。[详细]
鲁院致力于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人民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鲁院给予学员最主要的东西。[详细]
我把鲁迅的创作,形容为在光的政治拥抱的疆域旅行。这种政治以人为中心,意味着进步、解放、探究和前行,为人开辟未来的天际和道路。 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是全世界一切创造者、先知先觉者的同道和朋友,他们致力于创建人的生活,使之更崇高和深邃,更具有人文精神,更加丰富和美好。[详细]
丁关根视察鲁院
刘云山与学员合影
刘云山在鲁院座谈
刘云山看望高研班学员
金炳华与高研班学员握手
铁凝授课
铁凝与学员亲切握手
李冰与高研班学员交流
钱小芊与学员参观革命烈士纪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