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闪耀
话剧《今夜星辰》以史为据、以情动人,深入挖掘了中国科技强国建设背后的精神逻辑,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新经验。
《今夜星辰》在人物塑造上注重体现科学家学问与人格的融合,剧情通过对主人公具象化的过程来舒展历史画卷、展现英雄事迹、传承科学品德,深刻反映了“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的重要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科学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在科技兴国的道路上树立起一座座创新丰碑,也铸就了属于中国科学家的独特的精神品格。《今夜星辰》开篇第一场以郭永怀与李佩在康奈尔大学的对话,巧妙映射出两人求学之路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郭永怀目睹家乡被日本飞机轰炸愤而从光学转学流体力学和数学,李佩经历工作人员因语言不通而遗失抗战物资,坚决从经济学转学外国语言学。两人的人生抉择蕴含着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的赤子之心,体现出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自第二场起,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项工程徐徐展开,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场景中,郭永怀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三无经验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成为唯一参与“两弹一星”全部计划的科研人员,彰显出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青海发射基地的场景中,郭永怀用放大镜找出弹头衔接部位一根五毫米长的小白毛,避免了发射事故,反映出科学家一丝不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在西北核试验基地的场景中,郭永怀隐姓埋名,一待就是三年,并与钱三强、邓稼先、王淦昌、彭恒武等一起攻坚克难,直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深刻体现了科学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与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化学系的场景中,郭永怀为学生陈一楠入读研究生据理力争,勇当伯乐,表现出科学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今夜星辰》通过一次次对话、一幕幕场景将科学家精神熔铸于人物塑造和场景叙事中,用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阐释了伟大的“科学家精神”。
《今夜星辰》在叙事结构上创造性地构建出现实和历史两个时空,以此实现双线并举、相互交融的立体化叙事。该剧采用倒叙手法,通过李佩的回忆讲述郭永怀的成长经历、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并以关键物品作为串联时空和情感的“符号”,从而将亲情与大爱、个人价值与民族复兴统一到一起。一张三口之家的照片,映照出郭永怀在美国成立小家时的幸福、赴西北与妻女分别时的不舍以及郭永怀牺牲后家人对他的思念。一封钱学森写给郭永怀的信,“今天是你和李佩踏上祖国土地的头一天,我们拼命地欢迎你!”将科学家的爱国情、战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曲送别时郭芹演奏的《红灯记》,凸显了“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随之而起的芭蕾更预示着郭永怀将用智慧和生命在戈壁大漠起舞,此时舞台以灯光分区,将两边郭芹拉手风琴、乔晶晶跳芭蕾和中间郭永怀、李佩、陈一楠等人在火车站分别的场景同时展现,颇有“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高远意境。一个棕色牛皮公文包,不仅作为李佩“补”给郭永怀的新婚礼物,陪伴他科研、教学,更在郭永怀人生的最后时刻保护了绝密文件,成为他留给家人、留给“两弹一星”未尽科学事业的“最珍贵的遗物”。此外还有李佩的橘色风衣、郭永怀送给女儿的棉鞋、“四季饭庄”的广告牌、波兰名曲《I LOVE YOU》等“符号”串联起不同时空和事件中的家国真情。《今夜星辰》从细节出发,以双时空叙事交织家国情怀,在场景搭建、区域划分、场面调度上独具匠心,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将科技强国时代背景下的夫妻情、父女情、战友情、师生情与爱国情完美统一。
《今夜星辰》在创作上进行了合理的资源配置。首先,该剧结合安徽“新型科技大省”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科技大学所在地”的地域特色,选择以郭永怀的事迹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体现了主创团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其次,该剧实现了戏剧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安徽省话剧院在现有班底的基础上邀请了剧作界、导演界、舞台设计界的艺术家强强联合,为该剧的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提供了保障。最后,该剧注重青少年对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安徽演艺集团在排练过程中通过“有戏安徽”平台进行线上直播活动,以跨媒介联动的新形式拓展了戏剧年轻化的传播渠道。
总之,《今夜星辰》以跌宕起伏的剧情再现了“两弹一星”的峥嵘岁月,突出了老一辈科学家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担当,致敬了伟大的科学家精神,是一部集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一体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