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瑶族两种鼓舞的比较与启示
鼓为中华诸民族使用,多与舞结合表演,鼓作为打击乐器控制气氛与节奏,舞作为人体艺术抒发理念及感情,不同的击打方法与不同的舞蹈动律相结合,组成了极富特色的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鼓舞”。
瑶族的鼓有木制长鼓与铜制圆鼓等之分,瑶族鼓舞是瑶族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应用于祭祀、节庆场合及自娱活动等。瑶族各支系鼓舞的用鼓与跳法有所不同。本文试就广西勉语支系的盘瑶分支与苗语支系的白裤瑶分支两种鼓舞进行比较概述,探寻不同鼓舞的风格特征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引力。
和而不同的历史底蕴
瑶族历史悠久,以居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为最多,盘瑶族人口为瑶族主体。盘瑶与白裤瑶之间,由于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文化形态表现出一定差异。瑶族以盘觚为始祖,相传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九黎”部落之一,逐鹿大战失败后,被迫迁徙至今长沙、武陵一带。千百年来盘瑶始终以盘王崇拜为精神支柱,处深山而自强不息,养成了淳朴自信的民族性格,这种文化底蕴决定了盘瑶长鼓舞粗犷顽强、洒脱乐观的风格。
白裤瑶因男子穿着及膝白裤而得名。白裤瑶较好地保留了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的文化形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有“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之称。白裤瑶使用铜鼓有上千年历史,他们将铜鼓视为民族认同的标志权利及财富的象征等。其《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各自相异的文化观念
瑶族学者刘保元先生根据瑶族鼓舞文化特点,将普遍使用长鼓的勉语系传统乐舞,称之为“长鼓文化”,而白裤瑶普遍使用铜鼓,便称之为“铜鼓文化”,但二者都归于瑶族的“鼓舞文化”类别之下。
盘瑶长鼓舞在瑶族地区分布最广泛、表演流派最多样,瑶族文化学者刘小春形象地誉其为瑶族传统文化“王冠上的明珠”。关于瑶族长鼓舞,《周礼·春官》录有“凡国祈年于田祖,歙幽雅,击土鼓”等句,宋代绍兴年间的《十二姓瑶人进山榜文》中提到“长衫大袖,长腰木鼓,作乐三日三夜”等,清代嘉庆年间赵有德在《观瑶女歌舞》中写到“长腰小鼓合笙簧,黄腊梳头竹板妆;虞帝祠前歌舞罢,口中犹自唱盘王”,生动描述了盘王节跳长鼓舞的瑶族妇女形态。史料中依稀可以看到瑶族长鼓舞的演化进程,感受到当年别致的情趣表现形式。
广西盘瑶长鼓舞表现内容非常广泛,例如祭祀、婚丧、耕猎与造屋等,可看作是瑶族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赶羊做鼓长鼓舞》广泛流传于广西贺州瑶区,用整套舞蹈动作生动地叙述了长鼓的来历。传说瑶族始祖盘王是龙犬的化身,打猎时被山羊撞下山崖身亡,盘王儿女寻找父亲,发现遗体挂在泡桐树上,于是挖空树干制成及腰长的鼓身,追杀山羊剥下羊皮蒙为鼓面,其子击长鼓、其女随鼓声起舞,于是产生了祭祀盘王仪式。
白裤瑶认为万物皆有神,丧葬仪式跳铜鼓舞,可以崇敬先人、保佑子孙。白裤瑶铜鼓舞的发音为“勤泽格拉”,意为“打老猴”,表演时以桶状皮鼓作为主鼓,指挥多面铜鼓的击打节奏。白裤瑶铜鼓舞起源的文字记载,多引自《宋书·蛮夷传》。瑶族民间舞蹈老艺人黎方才认为“铜鼓是瑶人在古辈的时候,从月亮里头要的,勤泽格拉是学老猴跳成的”。因起源的多个版本都与猴子相关,白裤瑶铜鼓舞的风格相对诙谐。
千差万别的表现特点
盘瑶长鼓舞的表现独特,其动律可以概括为“弹、扭、稳、矮”四个字。“弹”是指自下而上经过膝盖的压,带动上身的弹,使每个动作具有弹动感。“扭”是指在身体运动时腰部发力形成扭身侧腰的动作姿态。“稳”是指舞步要平稳有力。“矮”字是最主要的特点。民间评价瑶族长鼓舞跳得好不好,就看你打得“矮不矮”,跳舞时以蹲得最矮的人为佼佼者。要想打得矮,腿部就必须全蹲,重力全在腿上,这就要求艺人有非凡的腿力,否则无法胜任。瑶族过去长期居住在深山,“矮、弹、贴、圆”等人体动作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体态,衍化至舞蹈,长鼓必须贴身而舞,不管是“头上”还是“身旁”都必须绕圈,必须平稳流畅。这种源自于生活的舞蹈动律,恰好契合了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圆”的特点。
白裤瑶铜鼓舞中,圆形铜鼓与皮鼓协调表演,铜鼓成阵成圈,皮鼓居中。铜鼓舞对皮鼓手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求较高,皮鼓手打出的节奏一旦变化,铜鼓手就会相应地变化击打法,因此“看点”主要在皮鼓手,皮鼓表演诙谐活泼,而铜鼓则起到雄浑压阵的作用。皮鼓手的击打技巧主要有“怀里式”“瑶里式”“纪后式”等。鼓手在击打鼓面三次后开始表演“打老猴”即模仿猴子动作,以蹲步、跑、跳步为主,手中的木棍依次从自己的头肩、胸腿等一直打到脚下,整套动作一气呵成。鼓手的膝部要求有节律地下蹲,跳起时要求迅速,展现“蹲得低、跳得高、打得响”的特征,对表演者的技术要求极高。鼓舞动作虽以模仿猴子为主,表演者也会加入个人风格,展现自信乐观。
鼓舞的民族文化魅力
无论是盘瑶长鼓舞文化还是白裤瑶铜鼓舞文化,都形象地表现了瑶族历史发展,凝聚了瑶族舞蹈共性。
首先,瑶族鼓舞具有主观的无限时空性。瑶族主要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狭窄的地理环境造成了舞蹈表演空间的局限。以盘瑶长鼓舞为例,多在小场地甚至在桌子上表演,单人的表演程式中,一个动作会朝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做出,做完这四个方位才叫打完一套。双人表演讲究配合,而多人表演的形式则是围成圆圈,贴身而舞。其次,瑶族鼓舞具有适应发展的现实功能性。鼓舞从前主要用于祭祀、丧葬等仪式,表达敬畏与祈盼,随着社会的发展,功能渐渐从祭神变为娱人,更多地用于欢庆场合。瑶族鼓舞功能的现实变化,侧面反映了“深山民族”特有的坚韧与变通,及其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活力。
瑶族鼓舞具有凝聚民心的民族文化引力。盘瑶与白裤瑶虽属于瑶族的不同支系,但大家都认同盘王为共同的祖先。无论是盘瑶长鼓舞中的弹动律,还是白裤瑶铜鼓舞中的颤蹲动律,都证明了同一个民族具有的近似的行为模式及其特殊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