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逐光的孩子》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尹超  2021年03月30日11:03

3月28日上午,舒辉波《逐光的孩子》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3月28日上午,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和湖北作家协会举办的《逐光的孩子》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湖北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晓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刘凯军、总编辑王军,以及评论家徐德霞、张柠、陈晖、张莉、刘琼、郭艳、徐妍、崔昕平、张国龙,该书主人公原型、“优秀援建教师”范献龙,作者舒辉波等与会研讨。会议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副总编辑熊炽主持。

《逐光的孩子》封面

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新作《逐光的孩子》于2020年9月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推出后,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专注现实主义创作的中生代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的创作游走于纪实与虚构的中间地带,作品风格沉稳而扎实,诗意又温厚,不避人性之脆弱芜杂、直击生活之真相,既体现了儿童文学反映生活所应有的题材宽度,也一定程度抵达了少年心灵成长的意涵深层。《逐光的孩子》以一名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的视角,讲述其在神农架山区小学支教的经历,是一部聚焦乡村教育发展和儿童成长与梦想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作品。

大时代下的儿童文学佳作

邱华栋认为,舒辉波是一个生长型作家,《逐光的孩子》是他创作中一部标志性作品,该书通过独具魅力的叙事结构、充满诗性与哲思的语言、生动可感的细节,反映乡村教育者和山区孩子共同成长、一起走向光亮的过程,在当下的时代大背景下极富意义。

高晓晖说,这是一个饱含真诚的故事,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品通过描写神农架山区小学支教生活的体验,真实再现了大山学校的师生虽然身处困境,依旧乐观向上,充满了为梦想而奋斗的勇气和执着,字里行间闪耀着生命的热力和光芒。作品里有着对于生命价值的叩问、灵魂救赎的追寻和浪漫诗意的流韵,有一种扣人心弦的力量。

刘凯军表示,《逐光的孩子》是一部书写我国乡村教育在政府扶助、乡村教育工作者等多方力量助力下取得长足发展、充满诗性光亮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佳作,也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向时代致敬的一部优质作品。社里还将持续立足现实主义创作,推出更多响应时代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动原创儿童文学高质发展的精品力作。

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与担当

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徐德霞是舒辉波走上文学道路上的见证人,她认为舒辉波是一个有追求、有想法的成长型作家。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展现出了支教老师与山区孩子的双向成长和双向救赎,写出了艰苦环境下,山区孩子自然生长出来的坚毅、乐观、勤劳、朴实、正直、仁义等优秀品质。作品对于原生态生活的真实再现,既写出了生活的美好与阳光,也写出了生活中的粗粝与复杂,没有一味地迎合主题,很好地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责任与担当。

北师大教授张柠谈到,舒辉波用他的真诚和悲悯,用诗意的艺术化想象,把他熟悉的全部生活细节聚集起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这是一部扎根现实、深植个人经验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探讨了生命价值、精神救赎和人的信念感等问题,并提出生命的最大意义是被人需要。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也成为了支教志愿者甘于奉献的信念。这种主题探索,对当下的青少年读者理想和信念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引导意义,同时也将文本延展到一个更高的维度。

北师大教授陈晖指出,《逐光的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学性。作为一本主题图书能够在文学性和艺术性呈现特别的气质极为不易。这本书不管在人物塑造、场景展现、细节描摹,还是诗性语言上都达到了一个很好的艺术水准,文本形态和艺术完成度都非常高。她同时提到,作家高度提炼了生活素材,在还原现实的真实面貌方面有大胆的尝试。

北师大教授张莉表示,这部作品令人心生温暖和善意,弥漫着文学之光和善良之光。作品的思维方式异于其他支教题材的作品,体现出一种双向的成长与双向的治愈,为我们提供了写作支教题材作品的新的可能性。作品有着成长性的结构,故事中的人物在成长,年龄在增长,时代也在发展,读者也能随着人物的逐渐成熟,获得精神世界的成长。同时,用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的视角,写出了中国新农村的精神面貌和重要变化,某种程度上,这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少年们的成长故事。

现实主义的文学力量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提出,这部作品是典型的沉浸式现实主义写作的风格,用现实主义的笔来描写现实的苦和难的同时,也写出了人性的博大光辉,写出了奉献,写出了牺牲,写出了他的责任和爱,写出了生活向前发展的时代力量。作品在脱贫攻坚的大主题下,用微观的写法写出了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展现,以及青年的心灵世界的发现和重建。本书有真实的人物原型,所以它蕴含着真实的、动人的情感力量,能够唤起一种公众记忆和普通的共勉。

鲁迅文学院研究员郭艳认为,在乡土社会日渐式微的整个社会文化情境下,从工业伦理或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上,我们常常会用同情的眼光来看待乡土。但本书通过对齐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主人公的精神救赎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充分表达了对乡土社会偏远地区人情和人性之美的理解、认同和尊重。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徐妍说,舒辉波是一位内心感受细腻真挚、文字优美灵动、以梦想的方式来关注中国社会现实、深具诗美风格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逐光的孩子》是一部标准的讲述“中国式童年”的长篇小说,其在承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青年知识者到乡村学校去”这一流脉后,又选取了超越国别和族类的“世界语”的表达方式,让人性之光芒与现实之语境相结合,使得“中国式童年”的讲述既属于中国儿童读者,也属于世界儿童读者。这部小说纯真、梦幻、温暖、救赎,既有现实的描摹,又有诗性的表达,具有深入人心的文学力量。

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崔昕平认为舒辉波对于文字有写诗般的“洁癖”,字字斟酌,罕有累赘措辞,也力避陈言,努力跳出惯性表达,连篇章标题也罕见的整齐。作品的诗意,更离不开敏锐的观察,细腻的感知,尤其是真挚而深切的、对写作对象的体察。在《逐光的孩子》中,作者就像一个见证者,没有空洞的渲染,没有夸饰的抒情,而是充满了真挚和真实。

北师大教授张国龙表示,舒辉波是一位情绪饱满的作家,字里行间所迸发的炽热情感让人动容。他在《逐光的孩子》中书写的故事真实且真诚,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俯身迎合孩子,而是直面现实,将支教老师和山村孩子的个人经历与历史变化相结合,深度挖掘了人物的内心空间,从而也让读者找寻到生命的意义。

《逐光的孩子》主人公原型范献龙

该书主人公原型范献龙说,“我很有幸成为舒辉波创作时的影子,为他提供一些真实可感的写作素材。阅读作品时我有一种深深代入感,书中很多细节将我带回了那些年艰辛而又难忘的支教时光。现在国家和政府在不断完善农村基础教育老师的扶持政策,乡村的教育扶贫实实在在取得了好成绩,我很感谢《逐光的孩子》让更多的人关注支教老师这一群体。”

《逐光的孩子》作者舒辉波

作者舒辉波创作感言中表示,写作《逐光的孩子》时,他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孩子们稚气天真的脸庞和亲切闪烁的眼睛。他们有的是作者的访问对象,有的是作者短期支教时的学生。舒辉波认为,不是自己书写了孩子们的生活,而是孩子们让自己看见了更宽广的世界。那些追逐着光的人,自己也成为了光。他们传递心中的火把,把光和热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照亮更多的人。(图、文: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