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书稿我做了一张思维导图
吴嫦霞(乐府文化编辑)
一天之内,我看完了《我想象》这本书稿。
稿子的由来,是蔡朝阳老师邀请常立就“想象”这个话题给小学生授课,由此结集成书。这个线上课定价129元,在白鱼文化小小的店铺上竟然狂销2000多份,好评如潮!这令我委实好奇。因此拿到后就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
那么,这本书究竟怎么样呢?
在第一课里,常立老师将对想象的理解分为两个门派:“神赐派”和“经验派”。神赐派认为,人的想象力不是习得的,是要神赐的,是一种特殊的才能和技艺;经验派认为,人还可以通过模仿从生活中去学习,根据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经验,从生活里面去创造出新的事物。是不是有点眼熟?如果你恰好对哲学感兴趣,那你很可能知道,在古希腊哲学那里,柏拉图是“理念说”的创始人,他认为,存在一个完美的理念世界,知识是灵魂对其在理念世界已有的知识的“回忆”,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而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则持不同意见,在他看来,感觉世界才是真实研究的对象。
原来常立老师将哲学的基本观点别开生面地糅合到了对想象的研究里,怪不得能请来霍布斯、洛克、莎士比亚这些大家为他助阵。
那常立老师自己是什么门派呢?我觉得他是“黑格尔派”的,擅长“正反合”。他说,柯尔律治是一位集两大门派功夫于一身的研究想象的功夫高手,他把想象分为三个层次:联想,第一位的想象和第二位的想象。也就是“融合说”。
这么高明的讲法,也只有常立老师这样既有实践高度又有理论深度的“高手”,才能信手拈来。小朋友在小学阶段就能上到大学教授这么精彩纷呈的课,如果是我的娃,我在梦里偷笑醒。
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我觉得还不是这些,而是对“如何想象”的讲述。
在看稿的过程中,我隐隐觉得常立老师的思维非常缜密,于是看完之后,我动手做了一张思维导图:图出来以后,感觉思路异常清晰。先界定想象,准备工作,再讲想象如何开始,如何继续,如何突破,最后讲想象与写作者的关系。画着画着,我脑海里出现了一架天梯,顺着这架梯子爬啊爬,就来到了“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璀璨星空——这也是我的想象啊。
我们一般认为,想象就是天马行空,是天才的领域,想象不可教。但是常立老师告诉我们,灵感固然很重要,但想象也是有径可循的。那么这样的想象从何而来?我们可以从假设开始。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场雨,把我的头发淋湿了,就想:假设大地是一个人,这时会发生什么呢?大雨也把大地的头发淋湿了。
想象怎么继续呢?它要和角色相遇。大地遇到了雨,还会遇到什么呢?还会遇到雪,还会遇到风,还会遇到花,还会遇到草,还会遇到楼房、马路、小人儿……
想象如何突破限制呢?身为读者的你,也可以一起来试试。
关于常立老师的书,我的老板涂涂说过一段特别精彩的话,他说:“这些文字都是即兴产生的,就像音乐的即兴一样。”它们其实不是理论,它们甚至也有可以被批驳的空间,它们本来就不是为了正确而产生出来的,想象也好,艺术也罢,本来也就没办法正确。正确了就不是想象了。想象本质上是不可以教,也不需要教的,一堂想象课,会讲一些关于想象的历史、理论、思考,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你学会怎么想象。因为就像不能教一样,想象也没法学。但是,它可以被激发——你的现场,是一种对想象的激发过程,我们的书尽全力还原了那个现场,同时因为声音变成了文字,给想象的激发,留下了一点时间和空间。所以,这本书除了修改错别字之外,其他几乎没有改动。而读这本书的最好方式,就是,随时停下来,走神。
我们还在书里加入了一些特别棒的彩蛋,比如一些与文字相遇的插画,比如一本激发想象的沙堡之书(限量版)。我们也做了一些不那么想象的事儿,比如一张想象的思维导图,为了让读者在登梯的时候,可以随时停下来,回顾,或者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