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文西艺术大展的思想史与文化史价值
来源:文艺报 | 朱平  2022年01月21日08:19
关键词:刘文西

东方(199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刘文西 作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7周年、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8周年,“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10月1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并举行了开幕仪式和学术研讨会。青年时代的刘文西由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先生举荐入读上海育才学校,恩师王琦先生赠他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自此引领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实习第一次奔赴延安时起,他60多年扎根陕北大地,秉持卓越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彰显家国情怀、汇聚人间大爱,完美诠释了“生活是艺术的土壤,人民是艺术家的母亲”的朴素真理。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西安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此次大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度专为陕西艺术家举办的个展,共展出200余件刘文西先生的经典画作以及手稿、照片、实物和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深入地呈现了那一代新中国艺术家“心中有人民,艺术为人民”的初心与使命。

刘文西以其创作的第五套人民币票面上毛泽东的主视觉形象,成为中国人观其作品最多的艺术家之一。其成名作《祖孙四代》甫一问世,纪念碑式的造型便引发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曾以《四代人》为题刊载过该画。无论是展现伟大革命征途的《历程》《奠基礼》《毛主席到陕北》《解放区的天》,表现领袖与人民情谊的《关怀》《知心话》《同欢共乐》《毛主席与牧羊人》,还是刻画老区生活和民俗风情的《山姑娘》《老百姓》《黄河子孙》《安塞腰鼓》,描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基石》《春天》《东方》《与人民同在》,均饱含深情地表现了民族、国家、领袖、人民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凝聚党和人民精神连接与亲密关系的重要艺术媒介。刘文西艺术大展共分满腔真情绘领袖、笔墨丹青为人民、深入生活求创作三大循环嵌套的视觉板块,整体设计上序列清晰、逻辑严谨、语体生动,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平易亲和的格调中蕴涵千钧万仞之风,营造出领袖与人民同心共情的历史空间和时代景观。为了精准表现伟人的音容笑貌、精神气质,刘文西踏遍陕北的沟峁山梁,体验和还原党史上一个个重要瞬间。为完成《转战陕北》系列,他多次重走红军长征路,化身为历史的“在场者”(attendee),圣地、伟人、民众与壮美山河在其画面中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刘文西以深刻洞见与热切情怀、无限忠诚与勇毅担当,在苍茫的黄土地上追求极致的完美,让观者收获超凡的审美享受、汲取绵亘的精神力量、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他倾情描摹黄土地人民的总体生活状态,刻画上却是千人千面、神似形异,展示出一种变形(transformation)和绵延(duration)的审美效果。刘文西把育才学校养成的素描功底和国立艺术院孕育的笔墨感悟融合起来,秉承西安美术学院“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继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徐悲鸿、蒋兆和体系之后,形成以“黄土画派”为核心的新时期中国人物画艺术高峰,他本人则凭借3万余幅作品书写出一部大气磅礴的艺术社会史巨作,如历时30年创作的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全方位表现了陕北人民昂首阔步奔小康的生动姿态。一幅幅力透纸背的作品凝结着人民的共情记忆,具有显著的社会媒介性质,连缀交叠起其艺术人生的长度与厚度。刘文西在教学上贯彻发扬潘天寿先生的理念,引导青年学子在创作中既要符合时代审美标尺亦能凸显个性风采。他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时创作的巨幅国画《东方》中的四位伟人形象各具神采,有力度、有温度、有气度,展现出共和国的强大凝聚力,该画在此次大展开幕式上由刘文西夫人陈光健先生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陈列。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展览总策划朱尽晖教授以“六面旗帜”生动概括刘文西先生划时代的艺术人生,即党的文艺方针的旗帜、中国美术高峰的旗帜、艺术为人民的旗帜、中华民族经典艺术的旗帜、中国美术走向世界的旗帜以及诉说中国故事和领袖与人民鱼水情的旗帜,他以“心怀国之大者”的初心踏实践行“描绘国之大美”的使命,树立起一座永恒的文化丰碑,为世界艺术史长廊贡献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审美样式。刘文西从江南到关中,长于浙东而情系陕北,突破特定地域环境对丰富人生的制囿,雄跨浙派人物画、黄土画派这当代画坛的南北双峰,以六十余载耕耘三秦大地的体验、磨砺与思考,超越对日常生活的一般描摹,在中西融合的理想化写实主义观照下,形成雄健恢宏、豪爽劲拔、淳朴阳刚的笔墨风格。而画面上体现出的雕塑般的劲朗触感,以及流溢于画面之外欢欣喜悦的中国声音,更增益了作品的立体感和绵延性,诚可谓“高天厚土蕴神思,丹青妙笔谱长歌”。

刘文西艺术大展的整个展览结构全面系统、丰富精彩、深刻严密,它以代表革命圣地延安的陕北窑洞图像建构起独特的社会美学空间,作为联结三大展览单元的核心景观,并以中华民族的代表色即红黄两色为主调,在展厅空间布局上首尾呼应、回环复沓,以多维度的视觉呈现打破传统的单线程观看路径,营造出一种全景性、交互性、精神性的立体场域,将观者目光聚拢到审美凝视的镜像中。展厅中央相交的两面墙以展台为依托构成“L”形界面,排布着数十张集中反映刘文西艺术人生历程的黑白照片,形成类似“图像学之父”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所称的“图集”(Bilderatlas)般的“思想矩阵”效果,即以西安美术学院校史文脉和延安鲁艺精神为主线,构建起中国当代美学思想史的宏大图景,展示出刘文西在生命与大地的相互淬化中,通过主体性升华将革命理想与豪情化作新时代中国人民精气神的艺术观念。展览开幕式结束后,还举办了由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主持的研讨会,40多位理论家、批评家齐聚一堂,畅谈刘文西艺术创作的笔墨技法、美学风格、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图式结构、教育理念等议题。刘文西先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理论体系指引下,将学院派文化底蕴与社会性艺术行动结合起来,体现出鲜明的继承性、探索性、创造性,在思想史和观念史层面上实现了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的统一,最终取得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实践在艺术领域的重大成果,获得第三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刘文西的艺术人生是一种向上、向善、向美的,是超越时代的社会美育力量的集中体现。贯穿其一生创作的艺术主张有四点:一是熟悉人。刘文西描摹的主要对象是带有强烈视觉指向性的老区人民,他们在历史与时代交相辉映的黄土地上,不断演绎延安精神的崭新传承。画面里那厚重的黄土地和滚滚黄河水哺育下的陕北人民,走过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走进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二是严造型。艺术造型是一个逻辑建构过程,不仅指外形塑造上的单纯精确,而是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的产物。其笔下人物洋溢着健康活泼的审美韵律,这是画家深入基层获得强烈体验性反思的结果,透射出鲜活生动的正能量和人生向阳的大美情怀,让人莫名地欢喜动容。三是讲笔墨。格局和眼界对笔墨至关重要,不同风格的笔墨虽无必然的优劣,但流露的气度胸襟有高下。刘文西作品起点高、立意高、境界高,有俯瞰天下的宏观眼光,又落笔于微观具象,恰当适宜的中观视角(Meso Perspective)令其画中人物突破了传统局限,通过对艺术真实的巧妙把握,以多画种技法融合的笔墨表现完成造型,呈现出带有强烈设计感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四是求创新。求创新既是践行前三者的结果,也是实现前三者的前提。前三者分别从内容题材、创作技法、传统标准三方面,为当代人物画设定了历史与现实的互动情境。求创新则在融合前三者基础上,促使艺术家完成地域风貌再造和人民形象重塑,创造出延安文艺精神坐标下气韵生动的视觉史诗(Visual Epic)。刘文西从上海、浙江到西安的人生历程,始终遵循以一大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建党精神,以超凡的定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用画笔展现大美中国、大美历史、大美时代,显示出人民艺术家的真诚本色和耀眼亮色。也惟其如此,才锻造出其画面中的丰满神采和凝重韵味,人物形象俯仰有神,观念图式睿智深邃,铸就了其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形成延安文艺精神的鲜明视觉表征以及符号学意义上的象征图谱,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中国化的实践典范,在各个年代均能引起大众群体心灵震撼和审美共鸣。展览原计划展出至2021年10月底,应广大观众要求延展到当年12月,观展人群络绎不绝,展览本身也成为京城秋冬的一道亮丽风景。

刘文西一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教育理念,黄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无比激动和长久感动,因此他以最青春的时光和最美好的作品回馈这片土地对他的厚爱与启迪。而因其文化胸怀、审美格局、艺术贡献、社会影响的高融合度与强辐射力,刘文西被公认为新中国人物画坛第一人,并激励着今天的美术家永葆理想信念、道德风范、仁爱精神、悲悯情怀和责任担当,立志为民族立传、为国史存证、为社会写真、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陕西艺术界将以“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为契机,深刻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文代会、第十次作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勇立潮头笑昂首,身处高峰抬望眼,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以艺术赋能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民奉献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

(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刘文西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