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1年度辽宁报告文学创作述评 ——综观《共和国脊梁》等三部(篇)报告文学
来源:文学辽宁(微信公众号) | 李霞  2022年02月10日07:16

与新闻报道不同,报告文学借助文学的独特立场,透过现象,发掘表象下面深层的本质。本年度辽宁报告文学呈现出色彩缤纷多样化特征,无论是辐射行业视角,发掘人物高尚的精神世界;还是从历史深处追根溯源,探索工匠们职业背后的精神坚守,或者采取冷峻的视角,触及当下现实问题,都显示出多路出击的实力风貌。

作为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之作,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组织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22位作家采写的40万字的报告文学集《共和国脊梁——沈阳国防工业人的故事》,2021年6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主线,通过个人和群体先进事迹的形式,抒写了沈阳国防工业建设的辉煌历程。在这22篇报告文学的对象中,既有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又有新时期魂系海天的航天工业英雄罗阳;既有参与新中国航空建设的航空动力机之父吴大观,又有“神七”舱外航天服电源保护装置研制团队。

报告文学集《共和国脊梁——沈阳国防工业人的故事》

关捷的《大国飞翔——记全国劳动模范、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是一篇出色的报告文学,作者善于以细节为抓手,刻画人物性格,提升作品主题。

利用细节,赋予作品深沉热切的情感。91岁的顾诵芬晚年依然热爱飞机设计岗位,作者写道:“从那时到现在,每个工作日的早晨,他都要从500米之外的家到这里,只是当年他只需走三五分钟,现在他要走十多分钟。他是每天早晨第一个到办公楼来的人。”作品抓住老人从家到办公楼之间500米的距离,在行走时间的变化——从过去三五分钟到现在的十多分钟,表现了岁月沧桑的流逝,又表现了这位飞机设计大师不顾年迈力衰、矢志不渝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坚强意志。结尾写到老人坐在办公室里,“倾听来自空中的那些铁蝴蝶的飞翔声音。这声音,在顾诵芬听来,就如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中国的英雄交响曲,中国航空人的英雄交响曲。”作品借助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将主人公一生的雄心壮志与实现中国的航空梦联系起来,一步又一步升华,把人物的内心境界推向高潮。

利用细节,提炼人物的典型意义。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7岁的顾诵芬从睡梦中被炸醒,作者抓住日军飞机轰炸北京城,对幼年的顾诵芬的影响,在中国人被强敌奴役的屈辱与主人公今生的事业选择之间搭建起一座因果的桥梁。

利用细节,反衬一位科技工作者对时间的珍惜。顾诵芬对吃饭的理解,仅仅是填饱肚子,他把时间节省下来,都投入到事业上。有些职工反映食堂饭菜做得不好,他做了一番调研,说“我看,还不错嘛!”

肖士庆的《沈飞——中国歼击机的摇篮》的写作特点,一是坚持从素材中找故事,突出个人命运与国家未来的高度融合。1950年春节,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期间接见我留苏学生,叶大正请毛泽东主席题词,毛泽东主席了解了叶大正就读的航空专业后,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九个大字: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作者就此提炼道:“从此,这九个字就成了我国人民空军建设的指南,也成了叶大正终身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这一笔把沈飞人与富国强军的期望及命运联结在一起。二是作品的叙述强调亲切感。作者自己的亲历中贴近沈飞人的脉搏,作品开头一下子抓住“我”与“沈飞”的缘分——沈飞的飞机从我家门前过。作者刚搬进新居,正赶上沈飞集团的飞机试飞,呼啸的声响,使作者意识到“我”与“沈飞”比邻而居。另外,作者十分注重行文的口语化,善于用日常的口语,化解专业性的技术解说,使之富有生活弹性的质感。

李大葆所著长篇报告文学《襄平宴:美味中的秘境》,由辽海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全书共计26万字,讲述了以“辽宁工匠”刘剑为代表的辽阳烹饪界人士,在传统“八中碗五大件”谱系基础上,不断探索,推陈出新,将餐饮食料与景物传说会于一炉,打造出了一台具有浓郁地域文化风味的“辽菜”菜系之一——“襄平宴”。作者把“襄平宴”纳入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画卷中,通过执着寻访追踪历史当事人,厘清了“襄平宴”的源与流、古与今的脉络,尤其是挖掘出一代代厨人技艺传承背后的道德意蕴和精神内涵。

报告文学《襄平宴:美味中的秘境》

本书抒写了“襄平宴”的历史传承性。辽阳古称襄平,两千三百年前,以襄平城为中心,辽东郡上演了政治、经济、文化波澜壮阔的剧目,其中钟鸣鼎食的出土壁画,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遗产,为今日“襄平宴”的出台,提供了饮食文化的胚芽。文中描写刘剑的师父姜宪来在辽阳市博物馆看到汉魏时期的墓壁画《庖厨图》《宴饮图》,如临其境一般,似乎嗅到了古襄平的肉香,眼前的壁画与传统“八中碗五大件”像电影叠化一样交织,“姜宪来的灵感一下子被点燃了:襄平……宴,几个字,脱口而出。”2005年,刘剑开门见山向姜宪来表示要为“襄平宴”的技艺做点贡献,如果说师父姜宪来是辽阳烹饪界一杆大旗,那么徒弟刘剑就是新时期的代表。书中描述师徒俩在辽阳周边寻觅菜名线索一段,简直是主人公刘剑的一番切身悟道:“若干年后,也会有人伸出肩膀继续扛起新的岁月,继续向上攀登,而此时,他的任务是把襄平宴做下去,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2010年8月,“襄平宴”的再度研发,在刘剑主持的辽麻餐厅启动。从两千年前的《庖厨图》《宴饮图》,到近代的“烩小碗子”,从新中国成立后风生水起的“八中碗五大件”,到今天餐饮技艺与景物传说相结合的“襄平宴”,一代代厨人薪火相传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2018年国家创建历史文化名城验收组莅临辽阳,辽阳人在饮食上,奉献出本地文化特色的“襄平宴”。

本书突出了“襄平宴”浓郁的情感地缘性。作为辽阳烹饪界的领军人物,刘剑给自己掌门的饭店起名叫辽麻餐厅,身为当年辽麻老食堂职工,他敬畏的是辽麻餐厅背后的历史支撑。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遗址之一,辽麻(辽阳麻纺织厂)的围墙、厂房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人们的情感记忆仍维系在这些传统厂名上。一个过去的名字,就是不止一代人的精神寄托。同样,他和师父及其同门师弟一起研制的“襄平宴”,具体名称都围绕传统的地缘景物展开,玉凤迁都、虎卧燕都、太子玉带、魁阁凌霄……这些菜名背后或者出自辽阳古八景,或者隐含一段历史传说。让食客的味蕾在历史、文化、情感记忆中更加丰盛地打开。

本书呈现出未来的开放性。刘剑自己的生意不仅做到位,还带动更年轻的厨人共同进步。弟子白殿海学师父,把传统老店西海兴饭店的名字接了过去,盘活了之后,却拒绝两个小弟使用这个老招牌,怕他们对这块老招牌的精髓没有悟透。作者从“襄平宴”的师徒传承的关系中,注意到在厨师这一行里,有一种经验上的信任,精神上的信仰,对技艺的尊重和对人品的崇拜。师父对待徒弟,既是朋友,又是孩子,他在他们的肩膀上放置的是自己的理想。“在纯洁的师徒关系中,存在一种朴素的关涉未来的历史观。”

报告文学应该多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故乡难得地坚持上世纪80年代问题报告文学的传统,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矛盾,进行普遍性和全局性的思考。他新近发表在《北京文学》2021年11期的报告文学《走出心灵的地狱——抑郁症调查实录》不啻为对当前被忽视的社会边缘人群而发出的人文关怀的强烈呼声。作者坚守报告文学的责任立场,直面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不回避现实中的矛盾和悲剧,将生活中的不幸沉甸甸地揭示出来。作者坚持点面结合的视角,一方面从身边事写起,通过自己的好友、同事、战友被抑郁症夺走生命所引发的震撼和心灵之痛,试图唤醒社会各界对这一现象的重视;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资源,展现全球对抑郁症现象的整体调查和科研措施的实施,从而形成从一个个具体个案到整体宏观的观察视野。通过一组组惊人的数据——全球目前有超过3亿人患有忧郁症,让广大读者意识到这近在咫尺的精神疾病所包含的严峻性和突出矛盾,并自觉参与到这一社会关怀当中。

《北京文学》2021年11期

相信辽宁省的报告文学作家能继续发掘精神脉动,直面现实探索,写出更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