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化思南”渐成矩阵,探索“信息茧房”之外的书海“多元指南” 思南读书会重启,见证上海梧桐树下阅读表情
来源:文汇报 | 许 旸  2022年02月14日08:13

思南读书会八年来吸引近七万名读者。

快节奏时代,如何吸引更多人“静心读书”?刚刚过去的周末,“重启”的思南读书会,令许多读者由衷感慨“久违了”,萧瑟寒冬因书香而暖意涌动。

在上海黄浦区思南公馆这片历史街区诞生的思南读书会,几乎每个周六与市民相约,后因疫情按下过暂停键,一串数据成为书香城市的生动注脚——八年来累计举办383期活动、广邀近1500名作家学者、吸引近7万名读者……从读书会到文学选刊,从小说奖到年度书单,“文化思南”渐成矩阵,积极探索“信息茧房”之外的书海多元指南。同步记录读书会发展历程的《在思南阅读世界》已出版五卷,正在编辑的第六卷将留存疫情期间读书会的阅读记忆。包括思南读书会在内,更多实体书店、读书沙龙正在上海扎根生长,汇成迷人美好的城市阅读表情。

跳出冰冷算法,有温度的阅读融入城市日常

“在国内,每年新书产量惊人,有时置身书海,顿感茫然。这么多书怎么选?”评论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道出了不少人的困惑。他形容,好的读书会犹如“航海图”,“大家来赴一场场文学之约,和信得过的学者朋友们聊聊,听听专业的美学判断,从泛读进阶到精读,往往会有惊喜的收获”。

翻译家、作家btr深有同感,“有时在电商平台买书,大数据会记住你的选择与偏好,系统根据算法推送‘猜你喜欢’,也就是依据你已看过的书来判断未来会看的书,但算法控制下的口味难免让阅读愈发狭窄”。新年伊始,首届思南年度书单发布,思南读书会和《思南文学选刊》的策划者们希望,用这份有温度的指南重建文学阅读与更广阔人文社科视野的联系。在btr看来,书单颠覆了冷冰冰的算法模式,跳出“信息茧房”效应,帮助拓展阅读视野,“就像丰富的买手店集合,也有点像思南公馆这个地方,把精选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组合成有活力的人文社区”。

他认为,读书不是生活的全部,但阅读能让人从忙碌庸常里探出头、喘口气,看看别人的经历与经验。当“静心读书”成为我们与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方式,更多人尝到“甜头”,日常生活就会泛出微小却持久的光芒。

文化赋能城市空间,海派建筑焕发新活力

前不久,思南公馆入选文旅部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这正是海派老洋房在梳理历史文脉、做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向开放共享的公共文化平台转型的缩影。

作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和优秀历史建筑保留保护试点项目之一,思南公馆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以成片花园洋房保留保护为宗旨的项目。八年来,梳理“思南出品”,折射出城市书香的枝繁叶茂——2014年2月,思南读书会在海派历史建筑创立;2017年2月,以寻找、甄别、分享当代优质文本作为宗旨的《思南文学选刊》创刊,为申城文学期刊矩阵填补空白;去年10月,《思南文学选刊》联合《小说界》杂志设立并颁发首届短篇小说双年奖,推动短篇小说创作;直至思南年度书单,评委包罗作家、评论家、翻译家、社科背景学者,用复合视野构筑多元书单……

在思南读书会的基础上,渐次培育出的思南纪实空间、思南赏艺会、思南城市空间艺术节、思南露天博物馆等一系列品质活动,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赋能添彩。

听场读书会、到附近的思南书局及诗歌店逛逛、在露天博物馆扫码打卡……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读者在此留下足迹,也绵延出一份份感动——有将思南读书会视作大学课堂的退休老人,组建微信群交流读书心得,现场摄像、文字整理、制作上传札记,分工井然,资深读者许树建感慨:“我们通过读书会的书目、文字和嘉宾的解读,走得更远,思考更深入,也更清楚地找到内心生活的动力。”有八旬马振骋这样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坐公交车定期打卡,更不用说勤奋记着笔记的读者,将导盲杖放在座椅下专心倾听的视障人士……

当“思南”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人们有理由期待,未来这里将以读书会、丛书、选刊、书单等多元的形式,继续探索、发现更丰富的阅读路径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