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庆市第五次作代会闭幕:将更多精品力作写在重庆大地上
来源:上游新闻 | 裘晋奕  2022年02月17日08:08

让我们高擎文学的精神灯火,以不竭的热情、才情、活力,创造文学精品,满足人民更高的精神需求,展示新时代重庆文学的波光潋滟、群峰绵延。”2月15日,在重庆市作家协会新一届主席冉冉的闭幕致辞声中,重庆市作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正式闭幕。

▲重庆市作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现场

市作协工作报告对重庆文学现状进行了清晰呈现,市作协新一届领导机构经选举出炉……本届大会圆满完成了议程,让我们对重庆文学事业的明天有了更多的期待。在这个特殊时刻,上游新闻也专门对话参会代表,请他们谈感受、聊经验、提建议,一同展望重庆文学的美好未来。

将更多的精品力作写在重庆大地上

2月14日,重庆市作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举行了第二次全体会议。会上,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浩代表第四届全委会作了题为《增强文化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奋力书写新时代文学事业的重庆答卷》的报告。

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全市文学园地百花竞放、生机勃勃,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全新景象。报告指出,正确认识新时代重庆文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这些差距和不足,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创造条件努力解决。

报告提到,全市文学工作者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在更大的历史时空中找准自己坐标、辨识文学底色,充分认识新时代重庆文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创新图变的精神和接续奋斗的姿态,在下一个五年里行稳致远。

报告强调,大变局中有大气象。“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正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报告提到,希望全市的文学工作者牢记“国之大者”,睁开眼睛看世界,准确把握重庆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重庆文学在全市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观察新时代、热情书写新史诗,在大变局的气象万千中展现重庆文学的万千气象。

报告提到,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等等历史性变革中,重庆和全国都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先进群体,做出了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我们要在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塑造新时代新人形象中,用扎扎实实的作品说话,做推动重庆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攀登者’。”

报告还指出,当前,网络视听、电子书、移动多媒体等新型载体的广泛运用,极大丰富了文学形态和样式,拓宽了文学传播的渠道和平台。“我们要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主动适应阅读习惯的变化,积极拥抱传播技术的进步,在提高原创力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作的题材、内容、形式和手法,让文学重新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必需品’。”

最后,报告确定了今后五年全市文学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推进重庆文学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突出精品创作和文学评论两大重点,着力加强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品牌建设,全面优化提升重庆文学的创作生态、政策支撑、整体形象和社会影响,将更多的精品力作写在重庆大地上,为谱写重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贡献文学力量。

重要关头文学始终在场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在题为《增强文化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奋力书写新时代文学事业的重庆答卷》的报告中,“重要关头文学始终在场”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关键词。

对于这一点,诗人、市作协副主席李元胜感触颇深。“报告中提到的过去五年重庆文学界所取得的的主要成绩里,首先让我有深刻体会的就是‘重要关头文学始终在场’。”

李元胜以自己参与其中的亲身经历举例说:“都知道,重庆有相当一部分区域都地处三峡库区范围内,山区也多。所以,我们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也涌现出了非常多的感人事迹。这些,我们重庆的作家在市作协的引领下作了生动、详实的记录。”

▲重庆市作家协会新一届主席冉冉

“还有就是在疫情突然爆发的艰难时刻,我们重庆涌现出了一大批作家聚力书写抗疫故事,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平台、《重庆日报》、华龙网、作家网等平台连续推出抗疫作品500多篇,全市30余个基层文学组织通过各类平台发表作品4000多篇。”李元胜说,其创作的散文《春天花会开》还发表在了《光明日报》上。“可以说,我们重庆作家用实际行动很好地展现了文学保存时代精神现场的作用。”

同时,李元胜还提到,在此基础上,重庆的文学工作者还有进步空间,还有望创作出更有高度的作品。

此外,对于报告中提到的“让文学重新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必需品’”,李元胜也非常赞同。他提到,去年底到今年初,市作协主办的“成渝双城文学交流基地”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相继举行,其实就是这一点的具体实践。

“文学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文学必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轨,必须形成更大进出的通道。”李元胜说,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打开文学人才进入的通道,对文学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交流。“我们希望这些活动可以改变我们重庆的文学生态,文学可以得到社会生活滋养,也能让城市进步,为它提供能量。这是非常值得花精力来做的事。”

文学创作必须植根具体的区域和人

小说家,自由撰稿人宋尾也是本次作代会的参会代表之一。在跟上游新闻记者谈到市作协对青年作家的支持力度时,他感触特别深:“2019年我到鲁迅文学院学习了四个月,就是市作协推荐选送的。还有很多潜力作家也都在出版资助等扶持政策中受惠。”

有心的读者应该有印象,从《完美的七天》到《相遇》,宋尾此前的多部作品中都把故事发生地设在了重庆。“我的写作始终紧绕着重庆这片土地,文学创作就是这样,如果不根植于具体的地域、具体的人,不投入感情,你的故事可能就是虚浮的。”

事实上,宋尾并非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他是20年多来前来到重庆的,“我早把自己认作了重庆人”。宋尾说,像重庆这样的城市,你很难不喜欢它;生活在这里,你很难不热爱它。“创作就是要始终具有热情,热爱、投入,用作家自身的敏感度,去贴合、感受。这样,你可能就会得到一些有意味的视角,去品味、发掘这座城市的独特滋味,并且准确地描述出来。”

此外,在谈到对未来的展望时,宋尾表示,希望市作协在对青年作家的扶持方面能再加大力度。“比如梳理、挑选确实优秀的人选,跟踪他们的创作发表,对优秀作品提供出版支持,有目的地组织学习分享交流活动。除本土刊物以专辑形式推出外,还可以争取向市外、全国重点力推。”

(重庆市作协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