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守正创新 向文艺高峰迈进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2年03月10日09: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文化界人士积极关心文艺、把脉下方,齐心协力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言献策。

文学也应传递科学精神

阎晶明

以刘慈欣《三体》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反响为标志,中国科幻文学迈上一个新高度。关于科幻文学,是时候应给予理论研究和作品评论了。

中国文学从来不缺乏幻想,幻想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学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中国古代绵延几千年来的文明中也有非常杰出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但科学和文艺之间有效地结合应该是在现代以后才出现,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有幻想文学,但不能说有科幻文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也取得了重大进步和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们的科幻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它的必然性。

这个必然性在于,我们第一次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把科学和幻想有效地结合,真正有助于人类去认识自身、认识世界、认识整个宇宙,也开始想象自己未来的可能性。文学、艺术提供了助力,同时它也借助了科学的翅膀,借助了科学的力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把科学精神注入到文学里,是作出了很长时间的努力才有今天这样的成果。鲁迅先生大约在将近一百年前说过这样的话:科学固然有助于我们人类取得进步,但是也破坏了我们过去的很多幻想。

也就是说,有一些幻想可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比如说嫦娥奔月,比如说女娲补天,这是纯粹的人类幻想,它们和科学之间的关联我们还没有找到。

中国的科幻文学要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强化科学精神,要提升科幻文学作品中的专业科学知识、专业的才能,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既然叫科幻文学,如果没有以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作为它的内力,它的发展离“科幻文学”这四个字还很远。文学中应该具有更多专业性的科学知识,这样才能使科幻文学对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宇宙、畅想未来发挥非常积极的正能量作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为文化繁荣而努力

张颐武

3月5日,聆听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直关注文化问题的委员,当然更关注报告中对于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论述。报告论述了文化发展的基本目标: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这是对于文化领域的总的论述,这些目标是持续的、多年一贯地延伸的,也是中国社会发展重要方面的目标所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及各个文化领域的繁荣,正是文化发展的目的所在。

报告中在文化领域有3个方面的论述值得关注:

一是对于“全民阅读”的表述。人们都注意到,多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对全民阅读都表述为“倡导全民阅读”,而今年的表述是“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这显然更凸显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而且更加要求把这方面的工作落在实处。全民阅读是社会向上提升的重要方面,也是提升国民素质,让社会的发展进步有更为坚实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对于全民阅读的更加强调,会为人们的阅读生活提供更多支撑。

二是强调了互联网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互联网的发展对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互联网的治理对文化的意义做了强调。

三是对公共文化的建设有全面的要求:“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这方面的要求就是让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更好地、更方便地享有优质的文化服务。

这3个方面正是文化方面未来努力的重要方向,也是重要着力点。在本次政协会议上,我带来的两个提案也是关于新媒体和新技术在文化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的。一个是关于促进运用新媒体在知识普及和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提案,也就是希望能够运用一些在近年互联网中出现的形态更好地助力文化传播和知识传播。另一个是关于利用新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方面的应用。如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上都有很广阔的应用的可能。这两个提案也是在文化的数字化和网络传播文化方面的建议,应该是应和了报告中所点出的方向和趋势。

文化强国,是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个方向已经非常清晰,这方面的认识也已经很明确,需要的是更多的努力和更多的进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

倡导共建书香社会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陈红彦

2006年11部委联合发起全民阅读倡议以来,我国阅读推广取得长足进步。2014年至今,“倡导全民阅读”连续7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国家实施全民阅读计划的决心。倡导和推广全民阅读,不仅是全社会的共识,还是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内容。2020年,《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南宋藏书家尤袤说,“(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的作用古人也有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还可以塑造人的灵魂。在伴随民众一生的生活中,我国国民的读书量与发达国家比,仍显不足。在充满挑战和艰辛的工作中,在各种诱惑充斥的生活中,如何让更多的人主动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中国社会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不断积聚中国力量,还需要有更多的引导、更多的渠道、更多的形式。近两年政协书院的各个读书群在委员中营造了一个个迷人的书香之夜,对倡导共建书香社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建设书香社会的工作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产品。读哪些书,适合某一个个体,需要丰富的产品供选择,并进行适当引导。以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而言,国家投入资金出版了“中华再造善本”等珍贵古籍影印本,正在影印出版《中华医藏》,一些出版机构也出版各种专题的影印本,如华宝斋出版的《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国学基本典籍丛书”,还有大量古籍以数字资源库形式公布等,可逐渐满足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教学使用;中宣部策划,国家图书馆实施的“中华百部经典”以名家导读的方式解读经典,而一些电视节目和新媒体则以沉浸式的展现方式让民众了解经典,从而读原典、悟原理。但是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群体而言,可供选择的读物尚不够丰富。建议“政府+专家”统筹规划设计,提供更权威的覆盖面更广的读物发挥作用。覆盖从幼儿园贯穿到老年群体不同年龄段,更兼及视障听障等群体。

二、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形式。阅读推广已成为图书馆的日常,如国家图书馆每年评选“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予以推荐,举办“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从典籍谈文化,通过数图推广工程给各地提供资源等,大连馆等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省图书馆创办“尼山书院”、民间还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办诸如“明道堂经学馆”“嫏嬛书房”等,有些是给少儿带读,有些是对民众导读,但受众群体依然是少数,导读专家分布也不均衡。建议在校园、商场等可以读书的场所设置读书角,在社区、农村乡镇建立城市、乡村书房。向社会征集志愿者导读,让一些少小离家的官员、专家一定时间段返乡,乡贤领读经典。还可在几乎难以为继的实体书店一定时间段开展公益读书活动,根据效果给予补贴或减免税收,相信会有叠加效应。总之,让好读物触手可及,让好故事生生不息。

三、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读书习惯和能力。实现“双减”后的义务教育,让课后时间的填充成为需求,在学校、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电影院等场所,根据需要提供沉浸式读书活动,健康向上的cosplay激发读书兴趣,提升学习和亲子阅读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文化素养和社会交往能力。多措并举、持之以恒,相信书香一定会越来越浓。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展现文艺创新与文艺意蕴的新境界

 宋宝珍

当前,中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之大者,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文化重任。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文艺工作者如何“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文艺作品如何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挥“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以及给中国国家话剧院老艺术家的回信中,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不断前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艺作品,需要以艺术的方式反映民族的新面貌、新精神。守正创新,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守正是前提,创新是关键。

首先,守正创新是指指导思想之正。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文艺阵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展现思想主题的深刻性、正确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表现,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家国情怀、全民族的共同利益形成深刻的阐释与精准的表现。

其二,守正创新是指创作方向之正。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双百方针”,从时代发展的总趋势中认识和把握历史与现实,从艺术典型恒久魅力的追求中把握人性,瞄准艺术高峰,提炼创作素材,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实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在文艺创作中,立足本来,吸收外来,创造未来,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其三,守正创新是指文化根脉之正。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所锻造的红色基因、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人民改天换地的奋斗历程,不仅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更是新时代、新艺术赖以发展壮大的根基与血脉。文艺工作者要唱响民族复兴的时代主旋律,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

其四,守正创新是指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心态、姿态之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文艺创作应当尊重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尊重艺术本体的根本属性,尊重创作主体的艺术特质。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证明,凡是有建树的、了不起的艺术家,总能一头扎进生活的河床,打捞起积淀了真正价值的艺术宝藏,成就卓越的人生梦想和精神价值;而那些希望一蹴而就、走捷径、贪功名的人,往往扑腾于浅水小湾,写不出有宏大气象的伟大篇章。“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文艺工作者不仅要登高望远,要“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而且要用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人民需要的优秀艺术作品,将时代巨变、民族腾飞的宏大历史,创造成感人至深、经久不衰的宏伟史诗。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生生不息的,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正处在新观念、新思维日新月异的历史时期,新思维、新方法、新科技、新样态层出不穷。在舞台艺术创造中,诸如LED应用、3D影像技术、VR与AR、多感交互、人工智能的使用,对艺术创新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意味着探索与实验,也意味着曲折和挑战,因此要有宽容意识,容错机制;新,可能只是艺术发展的萌芽时期,不一定有大规模和大声势,因此需要有孵化措施、培育机制;新,可能预示着艺术的新业态、新趋势,一出现就有破圈表现,打破人们既定的思维惯性和传统经验,是常则中的例外,因此需要人们具有新标准的验证和前瞻性的研判。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艺,需要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和方式,我们应当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为标新而立异,而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开拓时代生活艺术表现的新疆域,展现文艺创新与文艺意蕴的新境界。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让人民成为影视剧“主角”

王 勇

近年来,随着电视剧《白鹿原》《装台》《大秦赋》《长安十二时辰》《逐梦蓝天》《啊摇篮》等一批陕剧“霸屏”央视和全国卫视,引发了全国观众对陕西这片文化热土的广泛关注,宣传了陕西文化,促进了陕西旅游的发展。同时,这也向陕西的广大文化工作者、影视工作者和文化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必须进一步扎根人民,不断提升锻造精品的艺术创作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让人民成为艺术作品的“主角”,书写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平凡人物的大情怀。

比如,央视一套最近收官的电视剧《人世间》,聚焦我国社会几十年巨大变迁,再现了时代巨轮下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也谱写了传统家文化之下,中国人骨子里温良、坚韧的相望相守,引发全年龄层观众的共情,成为今年首部掀起全民观剧热潮的爆款剧集。再如,去年热播的电视剧《装台》,一部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剧,充分反映了一群小人物生存困境的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热爱,使观众在观剧时能将自己投射其中、找到共情,产生情感的深度共鸣。这样的题材虽没有历史大剧的波澜壮阔,但却是对平凡生活和普通人的赞歌,是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优秀作品。

“十三五”期间,陕西电影拍摄完成326部,电视剧许可发行50部2154集,一大批优秀影视剧亮相银幕荧屏。这背后是以陕文投、西影、曲江等为代表的影视企业的扛旗问鼎,充分彰显了陕西影视资源优势和国有影视企业的艺术创作实力。

面对影视剧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国有文化企业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全面、真实、深刻地书写好我们身处的新时代,努力把史诗般的社会实践转化为史诗性的电视剧作品,努力构建推出一批、储备一批、创作一批、谋划一批的重点选题影视剧创作生产格局,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上展现价值担当。

陕文投集团把“让陕西文化走向全国、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作为企业使命,扎根于陕西丰厚的文化沃土,深入挖掘和梳理优秀文化资源,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积极围绕重大节点制作大题材电视剧。去年,以献礼建党100周年为重大契机,陕文投先后推出革命历史剧《啊摇篮》、红色革命电影《永远是少年》、航空工业题材剧《逐梦蓝天》,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了铜臭气。国有文化企业不仅要将社会效益作为影视作品的自觉追求,更要善于守正创新,用影视精品引领市场,推动影视IP的创新打造。

国有影视企业应进一步做优做强主营业务,发挥骨干和带动作用,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影视剧创作,以影视剧佳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借鉴世界影视剧的先进成果和经验,促进题材、类型、风格、手法、技术创新。有效激发各类创作主体活力,不断提高讲好故事的能力,提升影视剧的艺术感染力和制作水平,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完善影视剧创作生产整体布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稳定产量、优化结构。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着重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历程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总之,影视剧作为文艺作品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适应新时代环境变化,紧扣观众需求,巩固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主阵地作用,开发和完善影视剧制作模式,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优质的产品,拓展和延伸影视产业链,推动影视市场持续繁荣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陕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