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的历程 辉煌的业绩 ——赞颂中国儿童电影百年华诞
《旋风女队》
《我要做好孩子》
《鸡毛信》
《霹雳贝贝》
今年恰逢中国儿童电影百年华诞,当我们回顾这不平凡的历程时,不禁心潮澎湃。
创业初期的艰辛历程
1905年,我国已诞生首部国产片《定军山》,然而直到“五四”轰轰烈烈新文化运动潮流的推动下,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才开始关注祖国下一代的命运。1922年,描写一个6岁男孩在室外顽皮嬉戏情景的短片《顽童》诞生了。虽然该片内容贫乏,艺术质量平庸,反响平平,但儿童故事片终于由此起步走向艰辛的创业历程。
翌年底,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长片《孤儿救祖记》,通过家庭内部遗产继承权的斗争,塑造了一个受过“义务教育”的模范儿童形象。这部由国人投资、编导、摄制的影片打破了中国电影诞生以来滑稽打斗、庸俗低级成主流的“纯商业化”和“纯娱乐化”一统天下的恶浊局面。由于该片具有较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使中国电影开始具备了教化儿童的功能,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因而受到市民阶层的热忱欢迎。
这部具有开拓意义的影片还引起了影业界短暂的繁荣,制片商纷纷拍摄儿童片,如《苦儿弱女》是首部反映都市贫苦家庭儿童生活的影片,爱憎鲜明,有积极民主主义倾向;《好哥哥》是反映流浪儿童生活的,开拓了儿童片的取材范围,故事曲折跌宕,引人入胜。对儿童片的创作影响久远;《小情人》这部触及现实中歧视再婚妇女及其子女的力作,具有儿童特色并有一定思想深度。儿童片初兴阶段的繁荣,同时产生了童星郑小秋和但二春,他们活泼乖巧、稚气十足,令人难忘。
抗战爆发前夜,在左翼电影运动的推动下,儿童故事片终于出现了转机。1936年,蔡楚生编导的《迷途的羔羊》取得突破性成就。不仅揭示了流浪儿的社会根源,指出唯有变革现存社会制度才能拯救他们的命运。片中让流浪儿本人饰演角色,成为一个创举。这是首部配歌曲的儿童片,较好地发挥了音乐的魅力。
抗战胜利后,进步电影工作者在革命思想引导下,拍摄了一批优秀影片,突出的就是1948年《三毛流浪记》,又是一部描写流浪儿的杰作。阳翰笙等人根据漫画家张乐平的连续性漫画《三毛》改编,影片由赵明、严恭导演。它最大的成就是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中,通过三毛的悲惨遭遇,刻画出一个活灵活现流浪儿的艺术典型。纯朴的稚气、鲜明的情感、乐天的性格、反抗的精神,既令人同情更让人喜爱,是儿童故事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范例。年仅8岁的王龙基的精彩表演标志着中国儿童在演技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是部“众星捧月”的影片,当年在上海的演员上官云珠、黄宗英、赵丹等70多位文化界人士,无论男女老少都参加该片的拍摄,支持一个小演员的演出,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唯一的。由于此片是进步电影工作者迎上海解放的产物,所以影片拥有两个结尾,这是中国电影史中第一部有双结尾的影片,真正的结尾是在下雪的晚上结束的,三毛迎解放则是后来补拍附加的第二个结尾。它于1949年10月12日正式公演,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公演的国产故事片。由于它独特的民族风格,不仅在国内盛演不衰,在国外也好评如潮并获奖。
20世纪上半叶,儿童故事片从无到有,从无声到有声,从单纯的娱乐性到具有认识、教化和审美等多功能的完善过程,郑正秋当之无愧是开拓者,蔡楚生更是现实主义创作奠基人。而《三毛流浪记》在编、导、演、摄、录、美等各个艺术部门综合表现能力方面达到了更高水平。然而,统观所摄的20余部影片,大都从表现亲情、人性角度出发,多侧面地揭示灾难深重的旧社会广大儿童悲惨苦难的命运,过多地承载着社会问题。编导们还远未将儿童作为创作“本源”,真正从孩子们的心灵和视角出发来拍摄影片,这正是儿童片的历史局限。
初步的兴盛与挫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全国人民和政府对儿童少年的切实关怀,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和朝气勃勃的精神面貌激励着儿童电影工作者产生极大的创作热情,反映现实生活便成为这个期间创作的主流。经过5年间深沉的思考、认真的准备和谨慎的探索,他们以多彩的生活、鲜活的人物、先进的意识和全新的风格,塑造了感人的好孩子和小英雄的光彩形象,产生过深远影响。
1955年,由林兰编剧、严恭导演,拍摄了首部正面反映校园生活的优秀影片《祖国的花朵》。这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影片,既是新时代小主人幸福生活的画卷,更是社会主义新中国道德风貌的颂歌。片中主题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抒情、明快,深切地体现了影片的主题和人物的思想情绪,代代传唱。1958年,中法两国联合摄制了中国首部彩色儿童故事片《风筝》,展示出中法儿童友好交往的情谊,受到国内外孩子们喜爱。
生动的好孩子形象还出现在充满竞争意识的体育片《两个小足球队》、童趣盎然的幼儿影片《兰兰和冬冬》、充满探险精神的少数民族影片《五彩路》等影片中。《英雄小八路》中高昂激越的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后来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激励着代代少年儿童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小铃铛》这部反映儿童精神面貌的影片,充满喜剧色彩,造型奇特的小铃铛木偶的精彩表演更是令人难忘。生动活泼的童话片《小白兔》和美丽动人的神话片《马兰花》,都深受孩子们喜爱。
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中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无数前辈先烈谱写的壮烈篇章中,同时涌现出许多儿童少年力所能及的奉献和可歌可泣的业绩。电影工作者以高昂的热情创作这类历史题材的影片,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954年,张骏祥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石挥、谢晋导演的《鸡毛信》,按照儿童特有的思想感情、语言行为成功地塑造了一名抗日小英雄,成为革命小英雄的首例形象。翌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获优胜奖,是在国际上获奖的首部儿童故事片。1963年,徐光耀编剧,崔嵬、欧阳红樱导演的《小兵张嘎》,不论在思想性的深刻程度、人物性格塑造的丰富性以及艺术表现方式的探索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尤其是具有浓郁的中国北方乡土气息和多姿多彩个性特征的抗日小英雄张嘎子,成为儿童故事片最成功的典范。颂扬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革命英雄气概,使影片成为广大青少年生动的教科书。张嘎的扮演者安吉斯等几名小演员的表演生动逼真,非常可爱。影片公映后,反响十分强烈,不仅深受小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受到成人观众的欢迎,至今屡演不衰,成为儿童故事片的代表作之一。
在国家和人民遭受到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之时,儿童影片的创作和生产也同样承受着打击。1974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王愿坚、陆柱国执笔,李俊、李昂执导的影片《闪闪的红星》,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和浓郁的抒情格调谱写了一首小英雄的赞歌。这部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的儿童片,在历史上享有特殊的位置。昂扬激奋、节奏明快的主题歌《红星歌》意深情重,对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细致地刻画小英雄的内心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期的繁荣并走向成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带来的思想解放运动,给沉寂的电影界带来极大的精神鼓舞,也是儿童电影事业发展繁荣的前提和根本保证。从1976年10月到20世纪末的23年间,总计拍片245部,是过去54年间拍片总和75部的3倍多。促成儿童电影史上绚丽多姿的丰收时期。
(1)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取得突破性的成就。这个时期绝大多数的影片展示出不同层面儿童少年欣欣向荣的生活和心理的深刻变化。校园题材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980年由严婷婷、康丽雯编剧,王君正导演的《苗苗》,通过刚刚踏进校门的女教师韩苗苗的成长,真实而细腻地表现她如何以一颗火热的心和科学的教育法去抚平十年浩劫遗留在孩子们心灵上的创伤。韩苗苗形象的成功,给“久旱”的儿童片创作注入极大的动力,促进一批优秀校园片,如《四个小伙伴》《十四五岁》《烛光里的微笑》《男孩女孩》《红发卡》等从不同角度、侧面、年龄层次,去反映日新月异的校园生活、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师们的敬业精神,能让小观众精神上获得教益和洗礼。
当人们正在为银幕上还缺少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典型而焦虑时,1984年,根据铁凝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由陆小雅编导的《红衣少女》的诞生,给儿童影视界带来振奋人心的惊喜和广泛的评论。该片通过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女中学生安然的日常生活,透过她那双清澈、犀利的目光审视世界,以敢于独立思考人生的鲜明个性而赢得广大观众,向社会提出了如何培养接班人的课题。
1989年,根据程玮长篇小说《走向十八岁》,由徐耿、程玮改编,邱中义、徐耿导演的《豆蔻年华》,着重刻画一对好友曹咪咪和姚小禾之间的情感纠葛与冲突,揭示了新时期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理解与追求,对青少年的人生道路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1990年,根据罗辰生的小说《傻老师》,由杜小鸥、罗辰生编剧,尹力导演的《我的九月》,将儿童片和中国电影的制作推向新的制高点。这部影片向全国人民提出如何重塑民族性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自产生儿童片以来,如何实现以“儿童为本源”的创作追求得以成功地体现,编导和摄制组的各部门能够真正从儿童角度出发去“发现儿童”,致力于唤醒安建军的人格意识。
1998年,曹文轩根据自己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改编、徐耿执导的同名电影,被认为是能感动今天和明天小观众的“美丽的人性的诗篇”。它在国内外频频获奖,被誉为是献给孩子们难能可贵的优秀影片。它为新世纪儿童电影的发展做了有益启示,如何使儿童电影不可缺少的教育内涵不露痕迹地隐遮在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成长史中,令观众在愉悦的审美感受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使人性得到升华。
(2)体裁开阔,题材极大的丰富。情趣盎然的幼儿影片获得杰出成果,是新时期儿童片最重要的收获,代表作是石晓华导演的《泉水叮咚》。剧中小喜燕的扮演者王佳莹,将一名因失去母亲后而性格孤僻、心理压抑的小女孩如何重新获得母爱的过程表演得真切、自然、感人肺腑,为儿童形象画廊增添了新人形象。《应声阿哥》 描写北京儿童京京到云南景颇山寨寻找友情的故事,片中将神奇的山谷回声的自然现象拟人化融入情节,促进人物性格的发展,构思奇巧。《小刺猬奏鸣曲》通过肤色不同的3位小朋友共同饲养小刺猬时结下友谊的过程,在情景交融的抒情气氛中,体现世界儿童向往和平、友谊的心声。《天堂回信》通过祖孙间相依为命的生活,展示了儿童与成人间真挚的情感。
回归自然的影片形成“动物热”潮流,是以往没有发掘出来的新题材。《飞来的仙鹤》将小主人公置身于无边的草甸上与飞舞、仰天长鸣的仙鹤追逐和嬉闹,把他描绘得可爱之至。其性格特征导致他必然回归农村的美好结局。此外《红象》《狼犬历险记》《鹤童》《熊猫小太阳》《金秋鹿鸣》等片中把小主人公的生活分别设置在原始森林、崇山峻岭、江河湖泊、边塞异域等大自然怀抱中,与动物相互交往,或探索它们的奥秘,或成为亲密朋友,体现了广大少年儿童探索大自然的求知欲和保护野生动物的爱心。
凝重深邃的传记片也是新开拓的崭新题材。《少年彭德怀》通过对彭总少年生活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具有个性特点的小主人公形象,给小观众以一种伟人“人格魅力”的感染。《人之初》讲述聂耳童年的故事,是爱的教育影片。在母子情、姐弟情、邻里情、世情、人情的绵远悠长的路上,少年聂耳迎面走来。《孙文少年行》表现了孙文12岁到17岁,从家乡到檀香山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发展轨迹,真实地再现当年的历史风貌,使孙文的个性栩栩如生地展示在银幕上。此外,描述鲁迅少年时代的《风雨故园》和《少年雷锋》等创作严谨、艺术上乘的作品,也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颂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儿童戏曲片更是一支绚丽之花。《岳云》通过岳云主动请缨抗击金兵的生动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古代少年英雄的艺术形象,使小观众既受到英雄主义教育,又得到欣赏京剧艺术的乐趣。《沧桑梨园情》《娃娃唱大戏》通过小演员精湛的演技弘扬了祖国京剧艺术的优良传统,展示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的实力。
充满幻想、探索色彩的现代童话片有了突出的进步。《大气层消失》以环保为主题、艺术构思独特的影片,讲述一名小学生与受害的动物去寻找破坏臭氧层的污染源的惊心动魄历程,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到哲理高度。《霹雳贝贝》描写了宇宙人的儿子贝贝摆脱孤独寻找友爱的故事,情节曲折,充满童趣,在科幻题材方面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深受小观众好评。
如诗如梦、美好灿烂的青春类型片依然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我和我的同学们》以欢快抒情的格调体现青少年的开放性格和纯真情谊。全片总体构思完整,镜头运用、画面构图、声音造型和节奏的掌握都自然、流畅。《多梦时节》那充满幻想色彩的诗情画意揭示少女成长的奥秘。《失踪的女中学生》别开生面地警示早熟的少男少女如何避免走入青春期的误区,颇为引发争议。《普莱维梯彻公司》通过几个高中学生社会实践的失败,向青年提出了如何了解并适应社会的人生课题。《哦,香雪》通过农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与追求,深刻揭示了社会巨大变革中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编导的高明更在于对新生活向往的同时也对过去存在的真善美进行了挖掘与保留。总之,这一组组多姿多彩的青春形象是沿着寻求理解,进而呼唤真诚,逐步树立远大志向的人生轨迹,充分展示了年青一代满怀信心迎接新世纪的风采。
新时期还拓宽了下列以往儿童片从未触及过的内容,如《绿色钱包》《少年犯》是反映工读学校失足少年在政府关爱下改过自新的历程,有着警示的意义。《没有爸爸的村庄》《SOS村》通过国际儿童村非血缘的特殊家庭中孤儿与村妈妈的感情纠葛,颂扬了人道主义的母爱。最后,必须提及的是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片,如《啊,摇篮》是献给“国际儿童年”的佳作,它以优美的散文式结构方式讲述了延安保育院的斗争生活,表现了“爱孩子就是爱明天”的崇高境界。《报童》和《扶我上战马的人》体现革命领袖关怀后代的生动事例。《战争子午线》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日寇侵略者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光荣传统。它们在体现主题和塑造人物上都注重理性的开掘和新颖的艺术观,通过领袖与儿童、母亲与孩子的阐述,揭示战争与人性的关系,力图摆脱“革命小英雄”的创作窠臼,令银幕形象更易为小观众所理解。
综上所述,新时期以来儿童片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体量虽然只占全国每年故事片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其摄制的内容几乎涉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风格样式也丰富新颖,塑造了一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儿童少年艺术典型,丰富了中国电影的银幕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华表”“金鸡”“百花”和“童牛”的大奖项中,有88部儿童影片获378个奖项。在国际上25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种电影节中,有44部儿童影片获113个奖项,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21世纪的新局面
新世纪是儿童片的创作和生产在艰难中奋发前行的关键时刻。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重要文件的发表,提出了“加强少年儿童影视片的创作生产”,“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少年儿童电影的发行放映院线”的要求。不仅调动了各电影厂的积极性,同时促使一些关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非专业影视单位和民营企业积极投资参与拍摄。综观新世纪以来的影片,有如下特点:
(1)校园题材其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拓宽。艺术家们关注教育体制改革和实践深入发展的进程,在创作中注入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并塑造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形象。《快乐时光》这部使人心灵纯净又感到愉悦的影片能让小观众深受启迪,同时给广大教师诸多的启发和借鉴。《女生日记》被誉为是一部“现代女孩成长启示录”,导演以超现实方法来展示充满青春气息的现代校园内外的生活,充满着阳光和强烈的时代感。
(2)面对当前社会上事故频发,未成年人受伤害事例增多的现实,为了及时引导并对广大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关爱明天》《珍惜青春》便成了及时雨。特别是前者,通过一系列要案的巧妙编排,生动并科学地给青少年以安全教育的形象展示。
(3)除了校园,家庭生活和课外活动更是少年儿童的广阔天地,在描述这类体现家庭关爱的亲情片中,注意通过孩子在亲情、友情的交融中,揭示他们的成长心路,关注当前教育如何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心理素质,《真情三人行》《纸飞机》是这方面的力作。前者是根据一名全国十佳少年的真实经历为原型,讲述身患绝症的父亲和一名尽责尽职老师引导10岁男孩面对生活不幸,如何走好人生之路的震撼人心的家庭故事,是催人泪下的都市童话。《我要做好孩子》成功地塑造了金铃这个“中不溜”孩子美好纯真的童心世界,通过她揭示出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碰撞与沟通,有很强的现实感。《这个假期特别长》开场较快地展开矛盾,产生悬念,吸引人们伴随着剧中人物在闯祸之后,共同体验从逃避到煎熬,直到勇敢地改错并承担责任。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一系列的剧情发展中,打破以往惯用的“成人教育孩子”从俯视的角度教育儿童的创作模式,而是充分展现小主人翁的自主和自立精神,因而充满童真、童心和童趣,这在以往的少儿题材中实属少见。
此外,《棒球少年》《我和乔丹的日子》及《我是一条鱼》是反映少年儿童为了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在体育竞技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及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尤其是后者描述海南少年路小春在长辈的帮助和鼓励下,徒手横渡琼州海峡,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壮举,格外鼓舞人心。
(4)我国西部大开发以来,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命运格外令人关注。黄宏自编自导自演的《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取材于真人真事,表现了人们在当今商品社会中对真情的渴望,创作扎实,风格质朴。《我们手拉手》克服了以往这类影片中,把城市儿童塑造成小救世主的模样,不仅不虚心向农村孩子学习并给予帮助共同进步,反而有意无意间伤害了对方。本片展现特区同学暑期到井冈山与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共同生活、劳动,互相关爱、学习,最后双方都获得有益启示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没有音乐照样跳舞》是首次拍摄宏志班这一新生事物的影片,通过贫困学生自强不息,勤奋努力,不仅学有所成,心理素质同时获得提高,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孩子的关注。
(5)21世纪是信息时代,国际交往频繁,有5部反映中外学生互相学习的影片难能可贵。《飞来的青衣》通过一名外国女孩酷爱并学习中国京剧艺术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两种家庭教育观念的强烈反差以及中外儿童个性发展的鲜明对比,同时能让青少年形象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时差七小时》首次全面表现小留学生海外生存和奋斗经历的作品,是根据妞妞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长翅膀的绵羊》自编自演,打造成中国第一部全景英国拍摄的青春校园片。编导把自己对中西教育方法和人才观念的思考,通过人物、故事和细节生动展现在银幕上,有助于国人吸取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
(6)历史题材的创新令人瞩目。《飘扬的红领巾》是20年代初期省港大罢工期间,几个少年如何自觉成长为革命战士的经历,体现了革命的火种永不会熄灭是历史的必然。《安源儿童团》能够让今天的少年儿童形象地了解中国的这段历史和“红领巾”来历的深刻含义。《少年英雄》颂扬的王二小是一名妇孺皆知的抗日小英雄。这段史实虽已拍过多次,但本片导演在处理这个耳熟能详的题材时,从新的角度审视战争与和平。它并没有单纯地表现王二小对敌人的仇恨及个人的复仇,而是让他在老师和连长的开导下,从家仇上升到国恨的高度,深层次地揭示了影片的内涵。《五月八月》首次用儿童的视点审视南京大屠杀中日寇的滔天罪行,影片格调深沉,色彩强烈,能激发起观众强烈的爱国情怀。
(7)体裁的拓展。歌舞片的诞生是新世纪创作的亮点,《寒号鸟》是中国首部儿童音乐童话电影,它根据人们熟悉的民间故事改编,主题积极,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教益。带有幻想色彩的科幻片深受孩子们喜爱,特别是《危险智能》,通过几名中学生运用智慧战胜企图采用脑外科“智能”手术,改变人的善良本性的邪恶势力的故事,告诫孩子们警惕高科技的犯罪行为,正确处理人的智能开发与人性情感的矛盾冲突关系。
在充分回顾儿童电影百年来拍摄了1300余部影片丰硕成就的同时,更要认识到我们的不足。新时代儿童片的创作更应强调“精品”意识:一、在不忽略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影片的教育目的切忌直露、浅白,应力求通过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完成将编导的意图蕴含其中,杜绝直白生硬的说教;二、影片应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活泼、可爱、真实的形象自然而然地给小观众以人格魅力的感染和道德修养的启迪;三、增强影片的娱乐功能,克服以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倾向,按照“乐中有益”的原则,多拍摄孩子喜闻乐见的题材,让他们在欢快的欣赏过程中受到教化;四、题材虽然丰富了,但体裁样式还有待进一步拓宽,尤其应该注意拓展少年儿童酷爱的科幻片和神话童话片。
走过儿童电影百年不平凡的历程,深信广大热爱儿童电影事业的专业人士定能意识到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儿童少年的生活,潜心创作,“以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开创下个百年儿童电影的壮阔天地,夺取更辉煌灿烂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