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乔焕江:网生文化与网络文学的早期生态
来源:《天涯》 | 乔焕江  2022年04月12日08:58

网络文学的起点到底应该是什么?是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还是1997年开始连载的罗森的《风姿物语》?最近网文研究界对这个问题的追问,看起来似乎是在根据某些历史细节正本清源,实际上这个所谓“本源”,只能算是网络文学主流形态的“镜像起源”——想象一个文本的或文学技术的确切起点,不能不说是对网文当下既成形态的屈从与辩护。如葛兰西所言:“文学不能产生文学”,它不可能是“孤雌繁殖”,它需要历史与革命的“阳性因素”。对于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来说,这个“阳性因素”只能是1990年代以来的历史变迁,即使是与网络文学密切相关的网络互联技术,也必须在与这个具体的历史情势的互动中才能把握其在网文实践中的真实面相与确切作用。换句话说,与其沉迷于为某种形态的网络文学寻找单一起点,不如回到网络文学得以滋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尝试在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的网络文化中把握网络文学的多样化源头。

早期网络空间与网络文学的多发状态

1983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译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其所预言之信息技术即将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理论,虽然还只能在人们的观念领域激起猜想,但实际上,中国政府很快就意识到信息革命的战略性意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已经实现通过卫星向欧洲发送电子邮件,随后,在科研教育领域开始发展局部网络,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络(IHEP)和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领先全球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到1994年4月,中国的NCFC即通过64K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但此后一年,仍然“是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主要用于科研、教育领域。1995年5月,邮电部宣布向社会开放接入服务,从此进入完全开放的市场化阶段。这成为1995年中国互联网最重要的变化,从此,上网、用网成为机构、个人的新时尚”。当年年底,中国内地互联网注册用户已接近四千个,此后几年,互联网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发展迅猛,到2000年,内地网络用户已达一千六百九十万个。网络的确已经作为一种新的“尺度”,结构性地参与了新闻传播、商业、金融等领域的重塑。理解网络文学在国内的规模性发生,首先应当在这一大的战略性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宏观历史语境,才能认识到中国网络文学的意义为什么已经远远超逾了传统的文学场域,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网络文学会成为世界各国文学生产中一枝独秀的景观,也才能理解在由媒介技术革新、资本等全球性要素推动的网络文学发展中,网络文学的中国经验所具有的创造性意义、价值和问题。

在互联网汹涌的发展浪潮中,中国的网络文学也很快以多样的探索形式呈现出杂然并陈又生机无限的态势。当然,我们要注意到中国大陆早期网络文学与北美和中国台湾地区网络文学并不引人注目的关联性。国内第一份上网的中文刊物是1995年1月正式发刊的《神州学人》电子版,这看起来顺理成章,因为当时主要的读者群仍然是身在海外的留学生群体。此外,国内少数领风气之先的网络文学写手在互联网开始初步民用之后,也时常在《新语丝》等海外网刊、ACT等网络空间发表文章,有的甚至为其担任编辑,身在广东的早期知名“网虫”笨狸(Banly,即后来的著名IT评论家)就很典型。虽是一介平民,但笨狸早在1994年互联网刚接入国内就开始上网,1995年开始网络杂文写作并为《新语丝》和《书屋》担任编辑,1997年创办的电子杂志《无梦岛周报》,作为网络写作个人站点在国内是领风气之先的,网易开通个人主页服务之后,该周报后更名为《激流》,作者基本每周末写作上传原创文章,时有诗词杂文等文学作品夹杂其中。北美网络文学的一些特点也自然影响到早期中国网络写手对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学的理解,如笨狸在其论述网络文学的名作《织网成文》中详细梳理网络文学的特征、价值观,基本上还是对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体现出的价值观的认同,如“网络文学创作独特的价值观: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可以向更多人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情绪”,再如“网络文学同样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望,这种追求不是技术性的未来展望,而更多是感性而更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又如他对网络文学特征的四点概括:“自由灵动”(包括“技巧的自由”和“内容的自由”),“生动幽默”,“短小精悍”,“谈天说地边缘化”,这些看法总体上也还是在价值观念上表现为对自由、平等等社会价值的认同,但在具体写作态度、生产方式等方面则往往构成了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网络文学尽管由于互联网正处在一个生长和不断技术更新的阶段,但也在各种BBS、虚拟社区、个人网页、博客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写作探索实践,甚至出现了如“榕树下”这样专门的文学网站,一些网络写手(如网络文学“三驾马车”和安妮宝贝等)也在网上因极高的人气而名声大噪,而互联网对距离和阻隔的跨越,也使中国台湾网络文学进入中国大陆网民的视野,蔡智恒、九把刀等网络写手的作品迅速吸引了大量读者,并进而影响到中国网络小说的发展方向。其中蔡智恒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中国各大论坛转载,引起网友众多跟帖,这是“网络文学第一次在大陆引起轰动,很多人因为这部作品才知晓了网络文学。……该书的出版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BBS作为早期第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应用正式‘轰动中国’;1998年也被成为互联网界真正意义上的‘BBS元年’。”(欧阳友权、袁星洁编《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除此之外,一些新出现的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易等也开始通过频道设置、提供平台空间乃至评奖等方式参与到网络文学生产中来,而很多传统作家也开始尝试进入网络空间。从1997年前后互联网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到2003年起点中文网全面收费制这段时间,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可谓群芳争艳、形态繁多,但也正是在这种众声喧哗的状态中,其中一些形态与某些可能对此后网络文学生产产生重要影响的要素遇合,而机缘巧合地逐渐上升为主要形态。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学的生产基本上处在从自发向自觉、从免费到商业化试水转化的探索阶段。一方面,基于个人兴趣的自发性尝试、写作目标群体不明确、文本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几乎同时出现;另一方面,一些网站初步的商业化尝试,以及商业网站的平台设计对网络文学的生产也产生了一定潜在的制约和影响,就网络文学的语言形式来说,一些论坛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也往往会形成论坛网友公认的语言范式,并进而潜在地规约着帖子作者的话语方式乃至价值取向,逐渐形成一些类型模式的雏形。在开始阶段,无论是BBS还是虚拟社区版块,虽然设有版主,但多是由论坛中活跃的、令人信服的网友担任,其身份并非传统文学期刊编辑的专业守门人,论坛帖子只要不触及极为敏感的话题、不违反国家互联网法规,就可以在论坛中张贴,因而其中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由作者个人兴趣驱动有感而发,大多不会精心构思,也没有明确分类的目标读者,这也自然导致在论坛和社区中的作品良莠不齐,总体水平并不太高。网易个人主页的开发和开放,缔造了大量业余文学创作者的个人空间,很多人在闲暇时用心经营自己的网页,上传或在网页提供的输入界面直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严格的说,这些文字不能笼统的称之为作品。一是因为网络上可以采取匿名方式,很多网友把自己的空间变成记录生活片段、情感吐露甚至情绪发泄的私密空间,这样的文字多缺少必要的谋篇布局,也不考虑读者阅读的效果,大多可归类于自我呓语;二是由于当时存储技术的限制,网站不可能为每个网友提供免费的大容量空间,书写板对每篇文章的字节有一定限制,且在从写作到上传期间,文档的保存和修正都较为繁琐,因此很多作品基本上都是一气呵成,不做过多的修改,其粗糙之处在所难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个人主页的基本版式主要由网站后台设计,虽然网站也会提供不同的页面版式供用户网友挑选,也提供一些素材供网友修饰装点自己选定的版式,但版式的总体数量是有限的,功能设置也大同小异。网站虽然也会鼓励网友自行设计一些版式上传到网站,但设计版式需要掌握一些相应的编程技术语言,因此,多数网友仍然只是在网站汇集的版式进行选择,这就使得网友在获得相对自由的书写空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站设计的平台所限制和规约。

出于描述上的方便,我们可以按照在这一阶段网络文学实践依托的不同平台分为三大板块,即论坛社区(BBS)、文学网站和个人博客。个人博客中的网络文学写作除了门户网站有意识将一些影响力大的写手邀请到门户下的博客写作,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公共影响,其他绝大多数个体写作并由个体或少数朋友阅读,其状态也纷繁复杂,难以定性。我们遵从网络文学发展的既成轨迹,着重对这一时期BBS和文学网站的情况加以描述。

猫扑与天涯:网生文化与类型小说的情感结构

首先来看发生在BBS上的一些动向。BBS是早期网友汇聚的主要空间,由于论坛形式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免费自由交流空间,在长时间交流碰撞中逐步形成一些网友集体默认的语言方式和价值趣味。正是在这种类似延续民间诙谐文化的网生文化沃土上,一种交互式写作的新形式就此开始出现,而正是在这种交互式写作和阅读中,渐次生成了一些网络类型小说的类型雏形。后来开始大行其道的类型小说自然有其更为密切的源头,但它得以成长和呼应的特定情感结构,甚至小说自身基本的人物设定、情节逻辑,都是早期网生文化孕育的结果。早期在网友中拥有高度影响力的社区以“猫扑大杂烩”和“天涯虚拟社区”为典型代表,我们着重了解一下这两个大型论坛中某些重要动向。

好者小社区,后来推出的猫扑大杂烩则变成一个“无主题、无对象界限”的BBS,迅速汇聚了海量网友,到2003年9月注册用户已接近八百万,现已超过1.3亿。猫扑自称“网络流行文化发源地”,虽有自我夸大之嫌,但绝非毫无根据。实际上,很多后来人们常用的网络流行语,的确是在猫扑中的诞生的。猫扑的推介语“猫扑有三宝,BT、YY、没烦恼”,代表了这个早期城市草根社区的主要精神趋向,猫扑的网友自称Mopper,论坛显然逐渐自发演进成为他们藉以摆脱现实压力的亚文化空间。“有一个地方,聚集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思维活跃,见解独到;他们能把我们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分析得令人拍手称快;他们BT,却不是变态,而是跳跃性思维;他们称自己为Mopper。”(熊猫盼盼《爱生活,爱猫扑——mop.com》)BT(“变态”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和YY(“意淫”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可谓是猫扑自生长的话语规则,但这两个网络流行语与其汉语词汇并不完全一致:“这个BT不是低级趣味,而是指出人意料而非重复的创意、跳跃性的思维、善意而有智慧的调侃来营造出的个性帖子,在猫扑上风行一时,创造了不少网络潮流语句。”而YY也并非仅指性幻想,虽然它的产生与网友们的性幻想有关,但很快就超出了性的狭窄范围,而是“泛指一切超越现实的幻想,可以视为一种网络空间的‘白日梦’。……YY的基本功能是在幻象空间中满足读者的一切欲望,无论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都可以在YY中获得想象性满足”。(蓝蓝《猫扑进化史》)

早期的Mopper们多为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地的都市草根IT男,正值计算机互联网事业发展迅猛时代,他们大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空间和日常生活的封闭单调、枯燥乏味,猫扑的虚拟世界于是成了他们释放自我、调节情绪的空间。Mopper们的口号是“BT有理,YY无罪”,因为在这里,跳脱的思维、调侃的语言更能打破日常的刻板,传奇的经历、神秘的故事更能挑起大家的兴趣。一些平日里的情感幻想一旦被某个Mopper的话题引发,立刻会有众多Mopper参与进来,纷纷跟帖“建楼”,或是催“楼主”更新事件进展,或是给“楼主”提出意见建议,如果事件按照大家的想象发展下去并最终出现冀望的结局,往往就会引起众Mopper的狂欢并成为更多Mopper相互推荐的经典精华热帖。时常有网友抛出一件自己(或拟想的)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事件引子,如偶遇心仪的女孩、奇特的遭遇、神秘的人物、诡异的经历之类,然后在跟帖网友的好奇追问和共同期待中不断续贴,最后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因为见证甚至参与了事件的发展过程,Mopper们往往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在猫扑中出现的这些故事,有三类更能吸引大量网友关注,其中影响力最大的首推都市情感类。IT男的工作环境中女性本就较少,加之超时长的工作使他们接触异性的机会也不多,对异性的欲望和幻想自然比较强烈,因此,地铁或电梯偶遇,公司新来的女文员甚至女上司都会成为白日梦的对象,如何与偶遇对象发展一段恋情,经常以近乎网络直播的方式每天由“楼主”张贴最新进展,很多Mopper跟帖鼓励、给出建议或脑补演绎出更细致的情节可能,共同推动着情节的进展。由于跟帖往往特别多,猫扑还设置了“只看楼主”的看帖功能,既便于后关注该事件的网友跟上节奏,又使得事件最终可以作为完整的故事被阅读。其他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两类则富有神秘或传奇色彩,一类是鬼怪故事,一类是黑道传奇。这两类故事突破了Mopper们的狭小生活空间,新鲜刺激的情节满足了他们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且叙述者往往以亲历或见证人的口吻讲述故事,使网友们产生很强的代入感,而每天只能提供的一两个连续性很强的片段,又会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因而时常也是应者云集。直到今天,猫扑仍然保留着一个“鬼话”版块。应该说,这已经就是后来网络类型小说生产模式的雏形,无论是故事本身的内容取向、话语风格,还是故事生产演绎过程中与读者的交往互动及其对粉丝人气的积攒,甚至包括猫扑推出的Mopper可以使用道具如“救生圈”“醒目灯”等提高帖子的关注度等形式,这些经验都被后来商业化的类型小说所借鉴使用。不过,猫扑作为论坛一直保持免费共享的网友共同体原则,前面提到的道具虽然需要以猫扑币(又称猫皮,MP)购买,但猫扑币并不需要网友购买,而是一种社区奖励机制,“积累MP,是猫扑激励社区成员参与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想要获得MP,需要大量地参加社区活动,发帖子,但另外一种更快的获得MP的方式是做‘赏金猎人’,即通过回答别人悬赏的问题来获得MP奖励。当某社区成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时,就在猫扑发帖并许以一定数量的MP作为酬谢。对此感兴趣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与信息来回答问题,提问人会将相应的MP奖励给给出满意答案的成员。”(彭兰《猫扑社区刍议》)猫扑币通过参与社区建设获得,且可以在Mopper之间以“异动”的方式自由转让,这就保证了社区内免费共享信息、网友间义务互助合作,因而最大限度保障了网友在论坛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如果说,猫扑主要代表了由IT男为主的草根网友自发的网络文学生产可能,天涯虚拟社区(简称天涯社区)的面相则相对更代表了1990年代知识生产的民间主流的主要动向。创立于1999年3月的天涯社区,很快就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论坛”。与当时猫扑主要汇聚70后、80后青年不同,天涯社区的用户年龄跨度更大,因而话题的社会化程度更高,加之在创建之初曾与同在海南的思想性、人文性、社会关怀兼具的《天涯》杂志有内容合作,一些学者和作家也纷纷化名加入(如天涯纵横的版主就是化名老冷的李陀,蒋子丹等著名作家也以网友的身份在论坛发帖,一批以民间立场自居的或民间的知识分子也纷纷把天涯社区作为自己话语实践的主要阵地),从而使天涯社区形成了开放、包容、充满人文情怀的特色,一些版块如“天涯杂谈”“关天茶舍”“舞文弄墨”“闲闲书话”“煮酒论史”等的设置,明显体现出非功利的人文价值取向。对于论坛的组织管理,天涯社区总编胡彬曾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打个比方,我们好比物业公司,网民是业主,我们只是为他们做做保洁、管理环境,让大家乐于在那里发言交流。”从传统的守门人到网络社区的物业服务,天涯社区充分调动和发挥网友主体创造力的意图非常明确,这使得天涯社区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很多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事件都是由天涯社区网友首发。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些著名的网络作家如慕容雪村、当年明月、宁财神、十年砍柴、步非烟等,也陆续从天涯社区走向大众视野。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首发于“舞文弄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度连载于“煮酒论史”,而天涯社区另一颇受网友喜爱的版块“莲蓬鬼话”,则成为国内负有盛名的悬疑文学圣地,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就是从这里走出的网络文学经典名作。相比猫扑草根网民自发形成的BT和YY文化,天涯社区的文学话语实践则更带有一些人文气息,其基于社会公正对于社会复杂性的关注也较为明显。某种程度上,天涯社区中的许多文学实践暗含着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学传统与民间诉求及其通俗趣味遇合的可能。

可以说,正是论坛的免费开放、资源共享,以及淡化守门人角色而由网友共同体完成优胜劣汰等诸多策略,使得这一空间中的网络文学实践产生了基于网友主体创造性、汇聚网友智慧和趣味的类型文学初始状态。除了前述的猫扑和天涯社区,西陆BBS也是对网络文学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空间。2000年以后,在西陆以低廉价格提供的个人论坛空间聚集了早期重要的一批文学BBS版块,其中一批网络玄幻文学(文化)爱好者更是成为后来网络玄幻文学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早期由网络技术支撑的理想主义和网友群体的文化热闹非凡,但这一网络文学自发成长的良好趋势并没有得以长久延续,在积聚起巨大的人气之后,资本也敏锐地从中窥视到巨大商机。猫扑很快于2004年被千橡集团收购,随后开始大规模商业化;天涯社区商业化步伐较慢(2007年4月始与谷歌合作),但也面临着其他商业网站的觊觎,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络类型文学名作屡被挖角,《鬼吹灯》很快被起点中文网买走,当年明月也与新浪签约,改在新浪博客连载。随着后来一批文学网站的商业化步伐加快,论坛热闹非凡的盛景很快被盖过风头。

从“文学在网络”到网络书站

这一阶段纷纷创建的文学网站也是多样化的。从内容来看,传统文学、网络原创各有阵地,个人趣味、群落同好精彩备呈;从运营模式来看,有免费共享,有版权转让,也有网友付费,可谓形态各具。我们选取几种不同类型文学网站的典型代表分别加以分析。

中国第一个原创文学网站是人所共知的榕树下,该网站发端于1997年12月25日由美籍华人朱威廉在PC home网站创建的文学个人主页。在创建榕树下之前,朱威廉刚刚将自己创办的国内首家外资广告公司“联美广告”以1245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国际广告业巨头奥姆尼康集团。优裕的经济条件,使他的榕树下一段时间内保持非营利的性质,个人爱好和精神寄托是网页和网站创建的主要动机,因此榕树下网站在开始的时候只是朱威廉一个人在打理。如果不是有着强烈的文学爱好,甚至如果不是有一个文学的理想,很难想象一个人坚持这样需要物质和精力高度投入而又无功利的工作。读者来稿越来越多,朱威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应对,1997年7月,榕树下申请注册了自己的顶级域名www.rongshu.com,并开始聘请朱威廉发现的一些有写作实力的网络写手(如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等)建立编辑团队。榕树下网站虽然在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仍然没有进行商业化,但联美广告的出资也为后来号称“华语文学门户网站”的榕树下的多舛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个初始阶段,我们看到,榕树下并没有走向网络技术时空特有的众生喧哗和群体狂欢,它所实行的编辑审稿制度,显然是对传统纸质文学生产机制的借鉴和延续,这一点,在榕树下当时的栏目设置和所发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美学趣味也有明显的痕迹。榕树下显然对传统文学机制保持着足够的尊重,尽管朱威廉曾想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化的文学王国,希望通过榕树下让更多普通人得以抒写并发表自己的生活情感,但他又非常自觉地置身于文学传统之中。对于网络文学这一概念,朱威廉曾表示:“我觉得它的名称应该改成‘文学在网络’更贴切一些。所谓网络文学,就是赋予文学更广阔的天地,赋予大家更平等的机会,让文学有更肥沃的土壤,让它在大众的生活中去自由的生长。”也许正是出于这一认识,榕树下即使作为一个从出身来说已属商业性的网站,也没将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过程本身视为盈利手段。网站为作者提供免费发表平台,网络读者完全免费阅读并可以留下评论,似乎是一个自由、民主的文学交流的网络空间。

相对来说,榕树下努力通过使网络文学作品进入纸质文学的传统出版发行渠道即通过版权转让来获取一定比例的收益,这更显示出它对传统文学生产机制的认同或妥协。不过,榕树下毕竟是一个网络空间,虽然一定程度上仍然设置了文学守门人的角色,但对网友中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这个门槛毕竟低了很多,加之编辑们本身就是网络中成长起来的写手,因此,在选稿编辑的过程中,并不会完全遵照传统纸质文学杂志的标准。相对来说,文学的通俗面向、对个体日常生活乃至网络生活的反映、网络空间的语言机巧、对读者情绪的照顾等,更是榕树下网络文学相对于纯文学独具的特点。当然,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纯文学的“文学性”之间,或者说,网络文学的平民性与纯文学的精英化之间并非融合无间,在榕树下自1999年开始举办的几届网络原创文学大赛的评选过程中,评委中的精英作家和网络写手之间的意见不一,尽管最终还是文学精英把握了决定权,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仍可见一斑。可以说,即使在榕树下这种意图与文学传统接续的文学网站,网络平民文学对精英文学的挑战也是实际存在的,但在总体上,它并没有另起炉灶将网络文学自身完全商业化,而是仍然希望通过能杀进传统文学生产机制以获取主流文学的承认,并在传统媒体中扩张自己的力量以期在传统媒介产业(传统纸媒、实体书出版乃至广播和影视)中分一杯羹。它的这一选择也使得当其运营出现一些困难的时候,所选择的买家恰恰是国际出版集团贝塔斯曼,而从这里走出的网络作家如李寻欢、安妮宝贝等人多是通过出版实体书而名利双收。后来,安妮宝贝试图洗脱自己网络写手的身份,屡次声称自己就是作家,而取消了网络这一重身份;李寻欢则换回原名路金波,很快变身文化经理人,并成为著名的畅销书出版商,他旗下签约的韩寒、安妮宝贝、饶雪漫、安意如、石康等写手,通过实体书的出版和分销,赚得盆满钵满,并通过成功定位青少年读者,缔造了经久不衰的青春文学现象。

在内地互联网发展的起步阶段,网易等门户网站和一些BBS曾经一度给用户提供免费的空间站点或论坛版块,而围绕某些专门收集发表某些特定类型文学作品的书站,许多有相近阅读喜好的网友遂藉此形成一些类型化的创作阅读群落。号称“中国首家永久免费原创文学门户”的“幻剑书盟”就是由书情小筑、石头书城、小书亭、凝风天下先于2000年结盟,后于2001年合并而成,合并后的幻剑书盟以奇幻、武侠小说作为网站的主打类型,最开始的免费策略,使其聚集了海量的读者,一些被誉为“大神”级的写手如唐家三少、萧鼎等都曾在幻剑书盟连载作品。西陆网的BBS也是早期的网络文学平台,从这里走出的“自娱自乐”“红尘阁”“一意孤行”等文学论坛加盟2000年8月创办的“龙的天空”,并成立了“龙的天空”原创联盟网站,而“一度以‘西陆’为基地,并于2001年11月创建玄幻小说协会的吴文辉、宝剑锋(林庭锋)等玄幻文学爱好者,2002年5月独立建站,并改名为原创小说协会——起点中文网,简称‘起点中文网’。”(马季《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

关于奇幻和玄幻文学等幻想类作品在中国网络文学中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不少研究者都提到2002年起随着电影《指环王》系列上映以及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中国青少年中引发的奇幻文学热,也有研究者注意到在此之前流行欧美的桌游《龙与地下城》引入中国,这是一款参与者角色扮演的策略游戏,有着“西方风格的架空异世界”设定,“经由中国最早的一批网民进行传播,直接影响了中国网络奇幻文学的产生”。(邵燕君编《破壁书》)在西方奇幻小说和游戏的刺激下,也由于香港作家黄易的玄幻武侠小说的风行(起点中文网的创始人吴文辉就将黄易视为“网络小说的鼻祖”),东方式的玄幻架空历史小说开始出现。在这些事实的关联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刻的文化逻辑。奇幻、玄幻、历史架空等幻想类型小说的兴起,直接的动因是欧美奇幻类型小说、中国港台玄幻武侠小说、电子和网络游戏等流行文化的影响和刺激,另一方面则提示我们注意这类小说作者群和读者群的代际变化。由代际转换这一线索,我们大概能够发现特定历史阶段的权力和文化逻辑如何限定了网络文学的类型走向,而类型文学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嵌入到历史之中。来自欧美日和中国港台的流行文化以及电子网络游戏文化无疑是这些地区相当成熟的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产品,其进入中国大陆,正是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应然结果;而对于当时正处在成长期的中国80后、90后独生子女来说,其伦理观念的养成往往局限在一个家庭之内,凸显个性化的教育策略又使他们不会更多接受集体主义的影响,因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世界观的断层。后革命时代革命传统经验抽象而陌生,愈演愈烈的功利化世界又并不情愿认同,架空历史的奇幻或玄幻小说和游戏世界,自然也就成了他们想象、书写或者代入体验别样世界的一个便捷出口。由此,幻想类型小说在新世纪的中国异军突起,收获数量巨大的青少年拥趸,也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

当然,玄幻文学在网络文学完全类型化之后成为其中绝对的领军类型,与起点中文网比较早的商业化运营策略也很深的关系。初期的网络书站主要是上传香港和台湾的武侠、玄幻、言情等题材的通俗小说供网友分享阅读,偶或有原创文学的版块,数量也并不多。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激增,网络文学作者和读者的数量也飞速增长,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使供给不足的问题显现出来,而低门槛激发的写作欲望也使得网络原创小说的数量越来越多,少数同好的义务编辑已经不足以应付局面,网站服务运营需要的成本投入也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应该说,这是促生一批主打类型文学网站的客观条件,也是促使文学网站成立后很快就不得不开始商业化探索的驱动力。比如以言情和腐女文化著称的“晋江文学城”,就从原本挂靠在由晋江电信局技术支持的晋江信息港中一个文学版块演进为独立的类型文学网站。“当数量有限的台湾言情小说渐渐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时,一些原创作品便开始在论坛生长出来。2003年,原创作品吸引的流量越来越大,管理者决定设立与‘晋江文学城’对应的‘晋江原创网’。”(肖映萱《晋江文学城冰心站长驾到》)实际上,一旦原创网站建立,网友的写作热情会更大地释放出来,而阅读者也会云集而来,这对网站编辑、管理、流量服务等各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些当然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很多在初期完全免费的文学网站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坚持免费的网站,有的靠广告收入试图维持网站的运营,有的靠网友凑份子捐款或募资,有的靠版权中介赚取一定份额的版税;开始探索商业化模式的网站,有的靠线下出版实体书试图在传统出版市场分一杯羹,有的则开始在网站本身运营原创内容试水付费阅读模式。但世纪初开始的文学网站的商业化尝试并没有从总体上改变早期网络文学多样化的生态景观,对于一些有着文学理想的文学网站运营者而言,是否赢利并不是他们打理网站的首要目标,而维持自己打造的网络创作和阅读空间,更是他们实在的想法。比如红袖添香网的创始人孙鹏,出于文学梦想而与朋友们创建了这个后来以女性向言情小说著称的网站。“孙鹏觉得做文学网站不是赚钱的事情,这种想法一直到2003年,红袖添香正式成立公司才开始改变。那一年,孙鹏才第一次融资几十万的规模,来应付房租、服务器、人力等开支。一年之后,慢慢发展到了四五个员工。但红袖添香依然缓慢地发展着,他当时的想法依然是:‘我们不需要发展,饿不死我们。’”(张守刚《“红袖添香”的寻资之路》)红袖添香的这种态度也使得它在文学网站被大规模商业化时期对有意向的资本收购非常挑剔,直到2008年7月才接受盛大的投资。

总体来说,从1997年到2003年左右这一阶段,中国的网络文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多样化实践并存的生态化景观,出现了博客或个人主页中的个体写作,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自发交互性的论坛故事,出现了基于传统文学理想又兼容普通人趣味和爱好的传统型文学网站,也出现了基于群落爱好的专门化的类型文学网站。尽管经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很多网站不得不开始商业化的尝试,但仍然处于探索性阶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网络文学多样化发展的可能。只是在盛大网络2004年开始收编起点中文网等知名文学网站并成立盛大文学公司垄断网络文学生产之后,类型小说才在资本的推动下迅速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形态,然而,被收编的不只是网站,早期网生文化所形成的用户群体及其虚拟社区交往习惯、情感结构和语言方式,作为巨大的隐形文化财富,也被纳入资本主导的网络文学生产模式之中。不过,正如巴赫金所说的:每一种思想都不会绝对死亡。早期网络文学多样化的探索所代表的文学可能及其传递的文化诉求,总会在合适的历史情势中迎来自己的复活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研究”(19XZW0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