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原创频道编辑感言 中国作家网更名20年:风华二十载 相与细论文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2年05月17日08:21
关键词:原创 20年

编者按

2022年4月,中国作家网迎来更名20周年。

2002年4月,经中国作家协会党组研究决定,将此前的“今日作家国际互联网”网站正式更名为“中国作家网”(网址:m.zimplifyit.com)。

20年,从初创时的寥寥数人到现在近30人的团队,一代代网站人倾注了自己的时间、青春、汗水、才华,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闻观为指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致力于打造“汇聚最多作家信息、传递最强作家声音、展示最美文学魅力”的文学网络平台,才有了如今这样一个年华正好的“青年”:有活力、爱探索,不惧挑战,勇于尝试。

值此中国作家网更名20周年之际,网站邀约作家、评论家、编辑、记者等文学界师友及原创作者,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将文学的初心与活力,凝聚为网站发展与所有文学爱好者前行的精神灯塔。

 

野水:风华二十载 相与细论文

2018年秋,《文艺报》和中国作家网联合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笔者有幸参与了2000多篇来稿的初审工作。因缘际会,遂忝过任,接下来的日子,我成了中国作家网的远程外审编辑,亲眼见证了网站原创频道改版以来成长壮大的过程。

壮大来自于数据。改版至今,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注册人数增加到5万余人,上传文稿30多万篇。尽管来稿中很多作品思想还停留在“小我”状态,文字功底存在不够扎实,文法、语法和修辞欠佳的问题,但在各位一审编辑的质量把关下,稿件整体水平在逐渐提升。我想,文学网站如果以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标准去要求,很多文学爱好者可能会如逐日的夸父,因看不到远方的水而渴死在半路上。在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为这个庞大的群体安装了第二道法门。

我的工作是二审,既是“安检”,也是浪里淘金者——把关的同时选取优秀作品。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每周同时推出的品牌栏目《本周之星》,不夸张地说,达到甚至超过了省级以上文学刊物的选稿要求。

《本周之星》已经成为原创频道的精品栏目。在这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诗歌作者有赵华奎、黎落、野兰、予衣、梦兮、西厍、牧之、红精灵等人;散文作者有一苇、梦蝶书生、萧忆、菡萏、陈伟芳、朱慧彬、朱湘山、雪夜彭城、周火雄、徐春林、王娅、黎采等;卢仁强的《马事》、李跃慧的《山歌好比春江水》、王建刚的《北漂老人》、子尘的《单桅船》、杨帆的《蜗牛邮局》、吴彦非的《阮郎归》等中短篇小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作家李跃慧在工余从事写作,没有顾客的时候,就在手机上写小说。诗人红精灵带着孩子进城务工,仍未放弃写作。看到他们一篇篇饱含真情、质量上乘的文字,我思绪万千,既为作者生活的不易,也为文学力量增强个人信仰树立生活信心而感慨。

喜欢的作者真的不少。有的本就是在纸媒常露头角的知名成熟作家,在这里又开辟了“第二战场”;有的是从注册后就一直在网站栉风沐雨的春苗,直至几年以后长成大树。囿于篇幅,难免挂一漏万,恕不在此一一列举。我从内心真诚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

审稿犹如在暗黑的夜里打开一个个盲盒。每当看到耳熟能详的优秀作者名字,我都会“虎躯一震”,正襟危坐。碰到一个不曾“见过”的陌生作者,我会打开个人简介栏仔细察看。经验告诉我,过度的介绍会使人“虚胖”,不显山露水却常常平地起雷。几年以来,我都是看着屏幕上的文稿和他们隔空对话,从作品的思想脉络和叙述节奏里,勾画我心目中作者大致的样子和真人的心性。

审稿是耗费精力、苦乐参半的事情。网站这棵大树能够日渐参天,既是集团主管的高瞻,也离不开网站自身的远瞩;既凝聚了各位编辑努力的汗水结晶,也是注册作者在文字责任田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锥处囊中,其末立见。如果您觉得自己的文字具备一定水准,却苦于发表无门,请来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英雄不问出处,我们时刻准备为您擦拭浮尘,让您的文字绽放珠光。期盼与您班荆道故,相与论文。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值中国作家网改名20年之际,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我写下这段文字,祝福中国作家网枝叶扶疏,期待原创频道的好作品越来越多!

 

王震海:阵地

大概从十多年前,我开始关注中国作家协会的官网——“中国作家网”。我之所以关注中国作家网,一来出于我在地方作协工作的需要;二来我写诗歌和小说。

每次我打开中国作家网,先是浏览上面的新闻。而后看我最感兴趣的两个栏目:文学奖项和新作品。

每次看到文学评奖我就激动不已。缘何激动,我想不言自明。哪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人不想获奖?获奖即代表一个写作者的写作水准;能够体现一位作家的价值;能够给写作者带来荣誉;甚至改变写作者的人生轨迹和命运。

中国作家网上的文学评奖,不单包含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各种奖项,还包括各地方作协和刊物主办的奖项。琳琅满目,令人眼前一亮。

初学写作时,有一位前辈作家告诫我,一定要多获奖,不管大奖小奖,有机会就投稿参评。我自知水平有限,能动性又差,但还是通过网站参评过一些小奖。虽泥牛沉海,鲜有结果,但通过阅读网站,参与评奖,让我新奇地发现中国作家网有一个专为业余写作者构筑的“原创频道”发表阵地。

获奖是目标,过程最重要,而过程当中的发表,才是一名写作者体现自身价值的硬道理。

多年前的数年间我频繁在“原创频道”的阵地上亮相,发表自己的“新作品”。一段时间,我仿佛找到了写作源头和方向。有时凌晨醒来,也要看“原创频道”有没有退稿,有没有点评,有没有被评为“本周之星”。我还特别爱跟其他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比别人写得好便洋洋自得,写得差也不气馁,就更加勤奋地向“原创频道”投新作品。

数年间,“原创频道”给予我投稿纸质刊物的信心。我了解到,在“原创频道”上发表作品,与纸质刊物不冲突。我便把发表在“原创频道”上的小说和诗歌重新修改打磨,再投给纸质刊物。

我的文学之路便是这样一步步走来。我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写作天才,只能靠先找一块能够发表的阵地,务实写作积极发表。我坚信,这几年我能够在各省市文学刊物上得以发表的源动力,必须归属于中国作家网的“原创频道”。

作为一个普通写作者,我因有了“原创频道”的最初阵地,才有了在各省市刊物发表的第二阵地。因有了前两块阵地,才又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三块阵地。

这块阵地便是我所在作协主管主办的文学期刊。

由于负责一些具体的编刊工作,我便开始联系助我成长的中国作家网,想为正走在我最初写作之路上的广大文学爱好者做些什么。

我们一起联手,为耕耘在“原创频道”的作者们助力,希冀他们成为中国文坛未来各块阵地上的名家翘楚。

 

陈丹玲:遥遥相视

傍晚来临,坐下来,开启电脑,打开浏览器,点击内网VPN链接,输入账号和密码,登录后台,找到“所有作品”……在每一周的某一天,这套熟练的操作程序,能让我从头到肩膀再到心,一点点收拢自己、平稳自己,白天的奔走和匆忙都被隔开,我开始一篇篇阅读网站原创平台作者上传的稿件。日子重复,相对于日常,这成为我独有的生活,觉得特别有仪式感,是把自己从繁琐和奔忙生活中抽离前的一种仪式。傍晚时分,广场更加热闹,只有我知道,从审稿这份静谧的劳作里获取的安宁和丰盈。

参加二审时,每天从一审通过的数百篇稿子里精选9篇佳作推荐给三审编辑,我必须一篇篇阅读,生怕留有遗珠之憾。一个页面连着一个页面,那些纷至而来的稿件带着物事风雨,含着生活悲欢,捎着自然消息,牵着个体领悟,它们质朴又野性,坦诚又羞涩,生机又安静,形成连绵的山野。每次审稿,我多像一个心甘情愿深入山野寻药的人,期盼采到一株灵药,放进背篓,带走。有时候都闻见药香了,欣喜至极,赶忙连滚带爬跑过去,一看,原来是种在人家园子里的,不可采摘,难免心里好一阵失落和惋惜。这是遇到一篇佳作却不是首发稿子的情形。多次后,别的编辑也遭遇这种遗憾,“一口气都看到尾巴上了才知是发表过的”,我不禁在心里哈哈大笑,想象电脑前大家一心想找好稿子的饥渴囧样,觉得认真得好可爱。参与一审,每天看的稿件要多一些。小说、诗歌、散文、古体诗词、书信、新闻通讯、讲话稿,甚至工作总结等,充分感受到人们对写作的热情,对发表的渴盼,也不敢辜负每一篇文章。在后台一页一页读稿,这是一片广阔的海滩,有泥沙俱下的粗粝,也有海风吹拂的欣喜,我们拉着一张网细致过滤,一些合乎标准的留下来,被海浪淘走的,我们也留下几句话,算是道个别,愿作者能听见并坚持写下去。

天南海北,隔山隔水,这样的审稿让我们与作者更多的是文字上的认识和相知,而文字上的认识又偏偏是最深刻的,与见面不见面,是否曾相识都没有半点关系。想来,与平台上很多耳熟能详的作者都该有“相见不相识”的情形,但我又是认识他(她)们的。比如,看见意象独特、情义厚重的诗歌,那是红精灵;短小简练、节奏跳跃大的诗歌,那就是李传英;读来感到陡峭决绝、胸臆直书的诗篇,那是予衣;若在诗歌中感到旧时村庄、劳作父母、万物不息的韧劲儿,那是梦兮;读着读着若感到一丝看透世相的狡黠,还夹带着地方俚俗的神秘感的散文,那就是雪夜彭城;在厚朴的乡村生活和亲人温情里注视和思考,这是陈伟芳;语言有绵绸一样的柔韧和厚实,有水流一样的冲击力和暗涌的蠢动,也有水滴一样的透彻和光润,这是小说《蜗牛邮局》的质感……翻开审稿笔记,有一长串熟悉的名字,他们像是一群隐秘的朋友,散落在各个地方,经春历冬,每个人都继续着在写作的方寸间耕耘和期待。每次审稿,只要看见气息熟悉的稿子,心里就会冒出一句话,嗨,你来了呀,像和老友打招呼。

中国作家网原创平台的展示和用心,凝聚和接纳起基层、边缘一群写作者,在这里大家相互交流、互助提升。值此网站更名二十周年之际,愿中国作家网站聚微光,燃火焰,百尺竿头,再造辉煌!

 

刘云芳:我在“空中编辑部”工作

这几年,在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做审稿编辑的事情,很少跟人提及,感觉像参加了一个秘密任务似的。但我很享受这种与作者拉开一些距离的状态,它让整个过程更加纯粹。最初来网站时,当时的负责人刘秀娟老师说,我们要通过这一方平台看到一种丰富的文学生态,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之后,我以编辑的身份阅读每一篇文字,走近许多作者的故事,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独特发现……

原创频道的编辑们散居在各省,彼此间多以网络的形式交流、沟通,因此组成了一个“空中编辑部”。虽然它是以网络形式搭建而成,但大家对文字、对作者的期待和热情却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

在原创频道审稿,经常让我感觉像是走在一片未曾开发过的田野上,的确是充满了“文学原生态”,我在这里浏览着这一棵青草与那一棵青草的不同,从中发现那些草叶上挂着的露珠,以及露珠上所倒映出的每一个视角和世界——我读到了不同作者的经历,了解了他们的创作状态。是的,活跃于原创频道的许多作者,对文学都充满了热情,但极少发表过作品。他们带着原汁原味的情感表达和生活记录中,不泛细节动人、有温度的作品或者片段,常常让我感动。从这片田野上,我常以寻宝的心态,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树苗,或者在草丛里暗自闪光的珍珠。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作品,我们一旦发现,便为之惊喜。大家不忍独享,把它发送到“空中编辑部”,进行一番讨论。我们相信那些能写出这样好作品的作者一定是隐藏在这片草地之中的树苗,有成为参天大树的潜力。

为了发现新人、助力有实力的好作者,中国作家网推出了“本周之星”等栏目,每年还以文集的形式编选优秀作品,后来又组织、策划了各种比赛……如此多维度的推介,可以看出网站对作者们的重视程度。

在这里,有不少作者的名字渐渐变得熟悉,比如赵华奎、李传英、徐春林、黄爱华、红精灵、雪夜彭城、李跃慧、萧忆等等,这些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以文字为线,连缀着彼此。通过几年里对一些作者的“追踪”观察,我们看到一些人越写越好,也有一些作者的作品不时出现在各类核心报刊上,不禁为他们高兴。

在“空中编辑部”工作的这段时间,也让我身体里注入了编辑的视角,在写作时多了一份内在的审视,无疑,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份最珍贵的收获。随着稿件越来越多,需要付出的心力也越来越多,但面对好作品时的那种兴奋却从未减少。

正值中国作家网更名二十周年,作为参与者之一,我所见证的只是其中一段小小的刻度,但也足以成为我最难忘的一部分经历。因而心里也有着无限的期待,希望更多对文学葆有热情的人,能在这里得到展示,并且有所收获。希望编辑与作者一起共同努力,让这片文字的芳草地呈现出别样的风景。

 

卢静:与春光同在

每当我登录中国作家网的后台,总感觉伫立在广袤的大地上,草木蔓发,远山可望,来自天南地北的作品,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简直要拔出脚来,在原野上骤然奔驰,一股浓郁的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作为一名远程编辑,即使只有遥远的联络,中国作家网从总编,到负责原创频道工作的老师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他们的精心筹划与努力付出,开辟了这一片生机勃发的园地。能和原创频道的作者朋友们,一起度过这几年的时光,我感到荣幸,尤其挖掘出优秀稿件时,难免令人精神振奋。比如去年接近尾声时,原创频道的注册会员王建刚先生上传了一篇《北漂的老人》,受到编辑们好评,我为这篇小说写了推荐语。懒懒地从床上爬起来,逆来顺受,杨三泰第一件事就是盘腿打坐,默念一遍自编的顺口溜:天天有个好心情……这是小说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在北京像素楼群下,七拐八弯错综忽迷的路,不正是杨三泰退休后心径的镜像吗?好在从诸多想法里,他终于梳理出属于自己的夕阳红。生活积累相当深厚的作者,深入挖掘了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无论主人公的欣喜,还是孤独、对存在感的渴望,不太适应子辈的都市生活观,亦或今昔间的摇摆与无所适从,以至种种内心纠结与尴尬,都分别给予生动细致的表现。并且作者紧贴生活环境,写出了夕阳红中的独特感受,勾勒出一幅神情各异的北漂老人群像,连猎狐梗、哈士奇,都在巧妙舞台位置上嵌入。作者引领我们潜入一个群体,慢下步子,就能逐渐清晰观察世界的一隅,体会他们,以前令人忽视的瞬间皆成风景。

后来,王建刚先生获得中国作家网2021年度“文学之星”一等奖。我看到网站做了一个采访视频,专门请这位作者谈一谈创作体会。他动情地讲道,小说主人公杨三泰在生活中的原型便是自己,在北京像素生活已经5年了,从打腹稿开始,单是酝酿这篇作品足足已有两三个年头,如今得到了不少读者的留言,由衷感谢中国作家网提供的平台。

在原创频道,除了中坚力量,还有很年轻的作者,包括在校学生,虽然他们的文笔还有稚嫩之处,但锋芒初露,青秀喜人,借这个机会,我想对他们说一声,请珍惜韶华,多读多写。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参与工作的这几年来,一路陪伴着原创频道慢慢发展壮大,蓦然回首,真是感慨良多。今年是中国作家网更名20周年,在此为中国作家网遥送一份美好的祝福,也祝原创频道春意盎然,越办越好!

 

范墩子:原创频道——普通作者的创作家园

我是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一名远程编辑,几年来阅读了大量的作者稿件,也同许多作者建立了坚实的友谊,留下了十分美好的记忆。据我观察,原创频道已经成为众多文学爱好者创作的乐园,每天都能看到新作者的加入,足以说明原创频道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毫不夸张地说,通过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这个平台,我们发现了许多默默无闻的优秀作者,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原创频道刚建立时,稿件并不多,好作品寥寥无几,但我依然在期待着,心里明白,只要认真对待每一篇来稿,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位作者,总会等来好作品。2020年原创频道推出“本周之星”后,果然吸引来了更多作者的加入,尤其是一大批年轻作者的加入,给原创力量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创作园地更加朝气蓬勃起来。我还清晰地记得阅读到王小勃短篇小说《大地耳》时的惊喜,我将阅读感受分享给编辑野水老师,并在第一时间将这篇小说推荐给“本周之星”栏目,由网站公众号推出后,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和好评。数月后,作者王小勃告知我,这篇小说发表在了《飞天》杂志上,当时我万分兴奋,似乎比作者还要高兴。

“本周之星”这个栏目推出一段时间后,在文学圈里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许多以前暂未注册网站原创用户的作者私信咨询怎样才能登上“本周之星”。渐渐地,优秀作品越来越多,优秀作者也越来越多了。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原创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注册原创用户的作者很多,每天的上传量很大,其中部分作品由于太过随意,不够严谨,太过口语化,语病、别字多,导致无法通过审核。

原创频道是中国作家网专门为普通作者搭建的平台,若要利用好这个平台,编辑用心的同时,也需每一位作者认真对待自己上传的每一篇稿件,用真情书写,尤其是散文,要有细节的支撑,万不可用大话套话写文章,也就是说,“情节是天使,细节是魔鬼”。好文章要以小见大。诗歌要注重语言,凝练朴素,不可过于口语、随意。目前来看,原创频道的小说投稿还是偏少,尤其是新锐的、先锋的小说,更是少之又少。

至于建议,原创频道下一步能否与大学的文学社团进行合作,力争让一些大学的文学社团参与进来,进一步提升网站的活力,展示青年一代的文学创作水平。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原创频道一定会越来越好,成为展示文学生态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