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书店:真正的儿童书店需要“好大人”不断求索
“有个朋友对我说,你们书店是两个‘不想’,”一善儿童书店内容总监魏舒快乐地说,“在地图上查一查距离,就不想来;来了以后,就不想走。”这家开业不久却很快活跃起来的儿童书店,位于北京市顺义区金茂怡生园内。透过沿路摇曳的花枝,一幢工整的浅绿色单层别墅,像一块积木,恰如其分地扣在两座小山坡之间。没有显眼的店招,看到小院子门口标着书店店名和Logo的姓名牌,就好像受邀的人找到了朋友的家。
像花园的儿童书店
一善儿童书店的Logo即书店结构的呈现,书店特邀罗曦冉创作的插画,则以书店构想和建造的过程为内容,对Logo的线条加以填充,重现了书店不同房间的分割:成人止步的“秘密基地”、定期举办艺术展书展的“口袋美术馆”、全是书的“静心阅览室”和“书店”,它们如从长长的走廊上伸展出去的分枝。走廊另一侧错落镶嵌着落地玻璃窗,披着光影,让人想到向阳生长的枝干。
书店Logo中的“U”形,是书店院子外一片200多平的“蘑菇花园”,春分后园艺师种上的树和花,俨然已在这里找到了归属。绿意透着阳光包裹在书店四周,它是“好大人”梁文道理想中的有点像花园的儿童书店。
一善书店相信,孩子通过环境的影响发展认知,优秀的教育类建筑塑造的感官体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书店的空间构造,可见一番用心,这里被作为孩子发展认知的主要场所来打造,光线、温度、气流都纳入考量。不同房间的入口,都与走廊上的玻璃窗相对。加上书店的外墙似乎都被宽大的玻璃窗取代,无论在店内的哪个房间,都能一眼望到户外。窗外的景色天然装饰了这家书店,整个空间开放流动,明亮通透。身在室内,又像小朋友期望的那样,身在花园之中。
面向孩子的空间,也必须是有趣的。书店多个紧邻的空间,与丹麦COBE建筑事务所设计的11座村落聚集式小房子,有异曲同工之妙。COBE的建筑师认为,与孩子活动场所不断向更大演化的趋势相比,重要的是为孩子们心中的小世界营造更亲近的空间。一善的房间,努力呼应着孩子自发、自然地使用空间的愿望。例如,“秘密基地”提供的只是一块大屏幕和一些坐垫,但孩子们可以在这个房间里发呆、大哭、大笑、倾吐秘密,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口袋美术馆”像个魔法口袋,已举办熊亮、雷磊等艺术家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展。“孩子想要的是一片允许自己以自己想法使用、改造的空间。”——而孩子的行为也定义着这些空间、这家书店。
意大利建筑设计师恩佐·马里(Enzo Mari)认为,“我们必须给孩子的不是游戏,而是游戏的结构。” 一善儿童书店通过空间设计,表达了尊重孩子思考和创造的态度,也向大人们阐释了他们对于“儿童友好”的理解。店内布置以柔和的桦木色为主色调,没有缤纷的装饰物,希望孩子能在倾向日常的环境中,尽快投入阅读。桌椅、书架为1米主视角设计、封面而非书脊面向读者摆放、一进走廊就看见书架、每个可能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这些布置无不诱惑着孩子主动伸手去翻阅,大人们也许会惊讶,当孩子的视线范围内都是书,他们能如此流连在其中。
为图书争夺儿童的视线
为了从电视机前夺回孩子的视线,“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于1956年创办了经典期刊《儿童之友》,吸引孩子们坐到爸爸妈妈膝上读绘本。今天,一善儿童书店再次为图书争夺生活于数字时代的孩子们的视线。“阅读中,孩子可以选择从哪里开始,在哪里停下,以什么样的速度问,对哪里提出问题。阅读相较电子产品,是一种更能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满足他们掌控感的输入方式。”魏舒认为,“这些都是孩子在未来世界中生存下来的核心能力。”
阅读不只是功能性的,它是苏珊·桑塔格愿意蜷缩其中、带她远离一切的宇宙飞船,是毛姆随身携带的庇护所,也应是一片孩子想要进入甚至占据的领地。阅读应该先让孩子快乐,得到理解的快乐、发现趣味的快乐、认识新世界的快乐、感受到美的快乐。这是作者们创作的初衷,也是书店存在的意义。
而在选品方面,看得出书店的编辑是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选书的,而且只设定阅读年龄的下限(0岁)而不设上限,这意味着向孩子输出等同于成人的审美和思考。选书在语种、形式、开本、类别上都追求多元化。其中,原版书占比更大,包括了Chronicle Books, DK Children, Usborne Publishing, Penguin, Phaidon Press, Flying Eye Books, Lonely Planet, LaGrande Personne等几十家知名儿童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设计、科普、自然、建筑、传记、文学、心理等十多个主题,呈现不同国家的儿童书籍原本的样子。“我们不仅为拓展儿童阅读习惯,更为拓展生命的维度。”
尽管选书有类别针对性,书店中图书的分类却没有刻板的边界,只用孩子的语言抓取它们的特征。“有点可爱” “有点意思” “一探究竟” “生命王国”……比起惯常的分类,它们更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尽管房间有书店和阅览室之别,但两边的书都可以阅读也都可以购买,如果要说有标准,就是后者陈列开本更大、形式更特别或单价更高等更适合借阅的书。书的陈列会不定期更新,还隐藏着不少有趣的线索:书店入口书架的最低位置,摆放着低幼纸板书,高度恰好适合该年龄段小朋友自主翻阅;同一家出版社、同一位作者、同一种风格的书在书架上形成主题之外的不同群落;还有一排以老虎为主的绘本,是为呼应虎年而设的。
书店是不断发生相遇的地方,也允许读者不断试错。翻看日本购书网站的评论,不少人把书买回家,是因为孩子在图书馆看到后十分喜欢。就大人的经验而言,自己选的书孩子不爱读是常有的事。大人们需要的,正是一座图书馆、一家书店,把孩子放进去,观察他自己的选择。儿童书店正承担着这样的角色,提供孩子一个场所,那里有“世界扑面而来”和“对世界主动出击”的快乐。
“好大人”是一善儿童书店对大人的一种任性划分,书店入口特设“好大人荐书”展台,推荐主题和具体内容会在书店平台上推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店内售卖的图书,能给陪孩子进书店的大人们一些选书的建议。书店门口赫然竖着一块“大人听话守则”,成为大人进入儿童书店的行为标准。除了常见的室内守则,更重要的是“试着让孩子选择想读的书” “试着欣赏孩子喜欢的书” “就算一时不能理解孩子的选择,也不要轻视和嘲笑”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思考是一个不断将体验放进认知蓝图里的过程。孩子缺乏生活经验,也因此游离于成人的认知预设之外,如果愿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体验,他们可能会得出大人意料之外的答案,这一切会逐渐构建起孩子自己的认知模型。它不同于大人的认知,但它可能是一种进步。正如福柯所问,“如果只是导致某种程度的知识渊博,而不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使求知者尽可能走出其自我领地的话,那么,求知的激情又有什么价值呢?”
童书是为孩子创作的,但好的童书也会提醒大人反思。儿童书店是为孩子开的,但真正的儿童书店需要“好大人们”的不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