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次修改
来源:光明日报 | 庄桂成   2022年05月20日11:35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重要文献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四个版本,经历了三次不同方式的修改。

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期间,毛泽东亲自参加的会议有三次。1942年5月2日下午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楼下会议室举行了第一次会议,由毛泽东和凯丰主持,主题是“交换对于目前文艺运动各方面问题的意见”,毛泽东发表了“引言”。5月13日,举行了延安戏剧界集会座谈,中心议题是“文艺运动的普及和提高”问题,毛泽东没有参加。其后,毛泽东参加了5月16日召开的座谈会,认真听取发言并做记录。5月23日会议再次召开,毛泽东在当日晚饭后做了题为“结论”的讲话。毛泽东的讲话当时由周昆玉等人做了速记。据考证,这个记录稿曾于座谈会的当月,即1942年5月被七七出版社印行过,可以称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第一个版本。

为了纪念鲁迅逝世七周年,《解放日报》于1943年10月19日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二天,中共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党组织收到这一文章后,尽量印成小册子发送到广大的学生群众和文化界知识界的党内外人士中去”。当月,延安解放社即正式出版了单行本,正文前附有《解放日报》编者按。对这个版本,人们习惯称之为“解放社本”或“1943年本”。对照“七七社本”和“解放社本”,我们便可发现毛泽东对这篇文稿进行了比较多的修改。这次修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进行了润饰。七七出版社印行的版本由于基本上是当时讲话的记录稿,口语的气息依然很浓郁,还保留着一些俏皮的话语,后来感觉过于口语化,就对这些词语进行了增删和修饰。二是加入了配合当时政治工作的言辞。例如,当时由于受“抢救运动”的影响,解放社本增加了“特务文艺”的说法,说在中国除了封建文艺、资产阶级文艺、奴隶文艺之外,还有一种特务文艺,说在文艺界党员中,除了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以外,还有一批更坏的人,就是组织上加入的也是日本党、汪精卫党、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特务党,但是他们随后又钻进了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组织,挂着“党员”和“革命者”的招牌,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毛泽东选集》。1951年2至4月,毛泽东利用在石家庄调研休息时间,开始着手修改《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的初选文稿,其中包括对《讲话》的修改。这次修改是在解放社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据统计共修改了670余处,其改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文本的逻辑性和理论色彩。为了使文本读起来更加顺畅,毛泽东修改时增加结构助词“的”。或者把有地域色彩的、方言性的词换成通用的词,例如把“虽然出不出好东西”改为“虽然拿不出好东西”等。二是增强文本的规范性和书面色彩。为了进一步消除口语色彩,使相关提法更加规范化,毛泽东把“抗战以后”改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把“内战时期”改为“十年内战时期”。三是修订某些已不适应于时代的提法。例如把“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奴隶文化”改为“买办文化”,把“红军战争”改为“革命战争”,把“日本法西斯”改为“日本帝国主义”。同时,删去了所有关于“特务”问题的文字。从这些变动中不难体会毛泽东对于这篇文献的重视和修改的精细入微。

1991年,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对《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进行修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之际出版。对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献来说,修订工作主要是校订注释,正文没有改动,即只改正注释中某些不准确的史实和提法。归纳起来,改动的注释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关于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在原来的注释中,列宁的这篇文献被翻译为《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1991年版被更改为《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第二个是对梁实秋注释的改动。原来的注释说“梁实秋是反革命的国家社会党的党员。他在长时期中宣传美国反动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坚持反对革命,咒骂革命文艺。1991年本改为“新月社主要成员。先后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曾写过一些文艺评论,长时期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和散文的写作。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见《三闲集·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等文。”第三个是对周作人和张资平注释的改动。原来的注释说“周作人、张资平在一九三七年日本占领北平、上海后,先后投降日寇。”1991年本改为“周作人,浙江绍兴人。曾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教。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学写作。他的著述很多,有大量的散文集、文学专著和翻译作品。”“张资平,广东梅县人。他写过很多小说,曾在暨南大学、大夏大学兼任教职。周作人、张资平于一九三八年和一九三九年先后在北平、上海依附侵略中国的日本占领者。”

通过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次修改情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绝不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文献看成终极真理,而是随时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和发展经验,使这些思想日臻完善。同时,这一过程也生动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的。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文章发表于2012年。)